|
导游手记之卅六:
————————————————
公司聚餐时,达总拿出一张崭新的二十加币塑料钱,指着背面图案说,谁能讲出这上面的故事,这钱就归谁。话音刚落,老唐就把钱抢了过来,说这是位于法国的维米岭战役纪念碑,加拿大远征军曾血战维米岭,一战扬名。
加拿大为什么在法国拥有90公顷土地?
达总面有尴尬之色,说开个玩笑而已,想把钱拿回去,没有得逞。达总展示出他在维米岭拍摄的照片,大家问照片上的达总手迹咋看起来像俄文,是啥意思?达总没敢再悬赏,说那的确是俄文,是他上次去莫斯科见女网友时学的,意思是“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业绩永世长存”。其实每张加拿大钱币上的图案都有故事,二十元这张的故事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维米岭,就没有加拿大。
今年四月九号,是维米岭战役百周年纪念日,这场战役对于加拿大这个年轻的国家至关重要。加拿大虽然一八六七年建国,但在国际社会上少有影响。人们只知道大英帝国,加拿大订多算个仆从,跟在英国后面跑跑龙套。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参战,加拿大自然站在英国一方。加拿大当时总人口不足八百万,没有什么海空力量,陆军只有三千人,外加六万人的预备役,缺乏训练,装备落后。加拿大总理提议征兵五十万赴欧作战,那时加拿大人口中大多都是英二代,英三代,为母国而战责无旁贷,加拿大经济也不景气,很多年轻人把从军当作一条出路。
第一批加拿大军人于一九一四年十月赴欧参战,到一九一七年,加拿大远征军已经超过十万人。老唐曾多次带客人参观哈利法克斯港,码头上有许多各色油漆标识的脚印,都走向水边,脚印最后汇集到窄窄的木栈桥上,临水的拱门上写着“最后一步”,多少年轻的加拿大军人就是从这里迈出最后一步,乘船跨越大洋,壮士一去不复返!整个一战,加拿大出兵六十多万,牺牲六万七,负伤十五万,以当时的人口基数,牺牲可谓相当巨大,而维米岭之役则是加军在一战中最辉煌的一页。
Image result for 维米岭战役
维米岭位于法国东北部小镇阿拉斯北郊,靠近比利时,距巴黎约二百公里,岭地七公里长,最高海拔145米,是多莱地区的制高点和战略要冲,靠近英法协约国的一面地势平坦,英法军如果占据此高地,就可以居高临下,直接威胁在战争初期被德国占领的比利时。
同样德军据此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后方,防止协约国从背面包抄德国本土。几年来,德军在岭上居高临下,俯瞰对手阵地,不断加强防卫,步步为营,层层布防,坑道战壕星罗棋布,里里外外共布置了三道堑壕防线,周围环绕铁丝网,大炮和轻重机枪构成交叉火力,各个火力点之间相互策应,互成犄角之势,使得整个维米岭变成易守难攻的钢铁屏障,堪称德军在西线防守最成功的堡垒。
英军法军曾于一九一四年,一九一五年两次试图夺取维米岭,但付出惨重代价也没有成功。尤其是法军,在维米岭阵亡将近十五万将士,严重挫伤士气,维米岭成了法军的伤心之地。近三年的战争也使得英军也了无锐气,没有信心攻克维米岭,这一艰巨的使命就历史地落到“作风散漫,作战勇敢”加拿大军队头上。
Image result for 维米岭战役
一九一六年冬,加拿大科瑞将军(Arthur Currie)接到进攻维米岭的任务,他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进行了数月的精心准备,真正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这里必须提到名义上的加军最高指挥官,英国的波宁中将(Sir Julian Byng),他没有高高在上瞎指挥,而是充分信任科瑞,将帅同心,焉能不胜。
首先,科瑞集中优势兵力,把四个师近十万加军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军的规模和维米岭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得加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对此,英军派出第五步兵团、补给部队、以及其他后勤人员入驻加军,部队员额总数达到十七万,但主体作战部队依然是加拿大那四个师。
由于在索姆河伤亡惨重,英军把每个师缩编三个营,每师只有九个营。科瑞反其道而行之,将每个师的十二个营每营增加一百人,每个步兵师还增加了机枪营,有近百挺重机枪,另外还有迫击炮连等,这使得加拿大师的实力远超过英国师。与此相应的德军在维米岭的编制和实力却远远低于从前,通常一个德军步枪团应该有二百六十四人,但防守维米岭的三个德军师,每个步兵团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每个德军要面对差不多两个加军的进攻。
其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科瑞将军带领手下仔细研究德军战术,探寻前两次友军进攻失利的原因,向法军详细了解德军的作战特征,科瑞不仅咨询法军的军官,更走访了很多法军一线士兵,由此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德军密如蛛网的坑道和战壕,科瑞命令工兵秘密开挖了十二条一到三公里的地道,把步兵和弹药直接运送到山脚下,开战时炸开地道口就是冲锋线,有效地避免了德军交叉火力的绞杀,可以极大地减少伤亡。
战前侦查也做得十分透彻,科瑞根据航拍照片制作出维米岭的沙盘模型,把德军的火炮、碉堡、战壕、机枪阵地一一用各式彩旗标识出来。不仅有航拍,还有前线实地观察。英国皇家工兵团士兵史密斯潜伏德军后方,在长达四天的时间里,用自己的画笔将德军阵地、炮位等在维米岭的确切位置用素描记录下来,这些都完整地体现在科瑞将军的沙盘上。
再次,让每个士兵都明白自己的具体任务,可以单兵作战。之前法军进攻维米岭时,下级军官和士官一旦阵亡,普通士兵就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很容易被德军的交叉火力伤亡。科瑞根据自己的沙盘制作出四万多份小册子,所有主攻部队的士兵人手一份,让每个士兵都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单位的作战意图。
这样即便下级军官阵亡,剩余士兵依然可以按照先前的作战方案继续进攻。为增强单兵在战壕里的作战能力,一线士兵配备了大量手榴弹和枪榴弹等近战武器。小册子上标有黑、红、蓝、棕四条线路,不同的作战单位攻打不同线条,每个战士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攻目标,彼此掩护以保证时刻保持强劲的进攻势头。
最后,加强炮步协同训练。以前法军在炮火掩护下进攻维米岭时,德军会炮击法军炮兵阵地,使之无法充分发挥火力掩护的作用,借机大量杀伤法军士兵。科瑞战前把大量火炮调集到维米岭,又囤积了足够的炮弹,准备以毒攻毒,争取一开战就先打掉德军的炮兵阵地。
有些炮位很难轰到,就想方设法预先挖地道过去,以便可以随时炸毁。科瑞认识到加军“作风散漫”,在炮兵步兵协同作战方面的训练严重不足,他学习法国军队在这方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命令各部队反复操练,力求每个排级单位都能准确有效地跟随炮火梯次前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加军向维米岭的德国守军开炮,正式开打,短暂而猛烈的炮火吸引了德军炮兵还击,加军炮兵此举的目的就是借此搞清对方的炮位。二十九岁的炮兵旅长麦克诺顿此前曾多次冒险乘坐热气球从空中查看德军阵地,加上地面观察哨对火光和炮声的测算,可以在三分钟内计算出德军的炮位和口径,误差只有二十米左右。加军集中火力猛击敌方火炮阵地,战果惊人,摧毁了德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火炮。
此后一星期,加拿大炮兵不断狂轰滥炸,投弹一百万枚,共计五万多吨炸药。四月九日(复活节)凌晨五点半,三万主攻部队在暴风雪中发起地面进攻。连老天都在帮助加拿大,德军很不适应这种恶劣天气下作战,而加军在家乡常见冰雪,驾轻就熟。他们采用了英军发明的在滚动炮火掩护下步炮协同、梯次前进的战术,这在战前已经多次训练过,每轮炮击三分钟后,炮火覆盖线就向前延伸九十米,步兵紧跟坦克之后,随着炮兵打出的火线向前冲锋。
接连突破德军三道封锁线,横向扫荡之后又不断向前推进,在中午十二点半攻克维米岭,比计划时间提前半小时。其后三天,加军顶住德军数度疯狂反扑,迫使德军彻底放弃夺回维米岭的企图。维米岭之战加军伤亡一万余人,其中牺牲三千五百九十八人,歼灭德军两万,俘虏四千,缴获的武器和俘虏数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的战役,可谓牺牲巨大,战果辉煌!
遗憾的是,配合作战的英军和澳军很不给力,没有按计划突破德军防线,所以在战略层面上,维米岭之站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可是对加拿大来说,此役打出了的国威、军威,极大鼓舞了协约国的士气。
此乃加军首次独当一面地参与一场战役,来自加拿大的九个省的军人都参与其中(纽芬兰是一九四九年才加入加拿大的)。加拿大战后籍此役获得了巴黎和会的席位,进而在一九二一年加入国联,并于十年后获得完全的自主权。很多加拿大人都把维米岭战役称作“加拿大成长的日子”。曾有统计表明,加拿大人最该了解的百项事务中,枫叶排第一,维米岭第二,冰球第三,女王第四,国旗第五,维米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九二二年,法国政府在维米岭之战流血最多的145高地,把九十公顷的山坡永久划归加拿大,用以建造纪念碑,表彰其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达总纸币上的纪念碑就建在那里。两座高塔代表法国和加拿大,最高处的雕像代表和平。
纪念馆由加拿大艺术家兴建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六年,馆前的母亲雕像,面朝东方,象征着加拿大的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纪念馆周围遍布枫树和松树,每棵树都由一名加拿大人栽种,二〇〇七年四月纪念馆装修后重新开放,英国女王主持开幕式,此时,曾亲历维米岭血战的老兵均已不在人世,正是“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业绩永世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