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者雨兰:前阵子,在加拿大工作的女儿回国度假,与家人团聚2周后又飞回加国。女儿已经3年半没回来了,我和她爸也已经2年没见着她了,因此这次她回来,给了彼此无以言表的欢欣,包括祖辈、舅叔、堂兄等,都为再见这个远渡重洋求学、如今已然就业的小妮子而开心不已。
女儿回来了,身上依旧背着她那个高二时的小红背包,从遥远的加拿大回到了中国的杭州湾。尽管已经工作,踏上了社会,在父母长辈面前,还是透露着稚气娇憨,还像幼时那般傻呆萌。但我知道,小妮子正在拥有一颗越来越坚强的内心,已然抱定着自己的主张和方向,再也不是那个眼巴巴等着你为她变出糖果来的小囡囡了。
亲戚朋友在盛赞小妮子大方、懂事、亲昵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会添上一句:“唉,就一个女儿,何必送那么远?!”
20170228_14883453214418.png
面对大伙替我后悔、不乏惋惜的语调,我竟有点不知如何与他们解释。在我看来,这好像不是我的决定,更多的是女儿自己的选择。
是的,从小,我们就带孩子出国旅行看世界,并会询问她想不想出国念书,身在异国的阿姨,也会不时带给她一些来自外面世界的信息。但孩子真正冒出要出去的念头是缘于遇到了一位正在留学的姐姐,也许同龄人最易交流,她忽然发现:出去可能另有一番天地。寒假旅行结束后,她毅然决定要出国留学了。
自然,我们不会反对,相反是由衷支持——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去看一看呢?在培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家的门,一直是为孩子敞开着的,只待孩子自己想出去的这一天!
女儿在加国4年的留学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学期,孩子的反应并不强烈,或许也迷茫于适应的过程,电话里的声音甚至有些落寞和中气不足,并告诉我:同住一个宿室楼的中国女孩圣诞节要回国。我毫不犹豫地说:“你还是明年暑假再回来吧!”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当时对女儿软弱的担忧多于怜惜之情。打心眼里认为出去还没几个月,女儿不应该逃避回家,我必须截断她的妄想。女儿没再有第二次想回家的暗示。第二学期开始,孩子显然已慢慢融入留学生活,从告诉我们她成为迎接新生的志愿者,到告诉我们她参加了学生会,加入了某个学生社团、认识了不少有志向并努力奋斗的学长等,每一个电话都开开心心,声音充满了元气,对于老妈似乎无休止的叮咛会“无暇再谈”地说:“那就这样吧,妈妈再见!”
20170228_14883453531241.png
进入二年级后,学市场专业的女儿开始尝试社会实践,课余她做直销、租格子铺,应聘到商店做销售等,还曾经做到某连锁商店北美地区前10的销售额。对于女儿的业余打工生活,我们一向是支持的。是的,我们的女儿不属于那种学术派、研究型,她更喜欢活动着、与人打交道。在这一切的尝试过程中,女儿也曾遇到挫折和失败,也经历迷茫和苦恼,但所幸期间她都善于不断向周围的师长、朋友请教,她也会主动与我们交流、征询我们的意见。而我们,从来就向她表明:只要是健康积极、努力向上的尝试,都全力支持。我和她爸都认为: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得多体验、多折腾,因为孩子拥有着年轻这一资本,在这积累经验教训、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中,经一些磨难、犯一些错误都是被允许、而且还是必须的。也可能正因为基于这样的理念,对于她的一切尝试,我们似乎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只会给一些意见和建议,看着她在那边快快乐乐地忙乎,自信而充满干劲,我们也怡然其中。
4年的大学生活,除了如期完成学业,女儿还在业余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才干,获得了成长。也许是丰富和良好的阅历,毕业后女儿比较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并在达到相关要求后的一年半后,填写移民申请、顺利达到选号分数、如期通过审核,进入最后的等待期。
出国6年,女儿的成长是让我们深感欣慰的。
20170228_14883453875953.png
话再回到开头: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我们为何把独养女儿送到那么远的国度求学、工作和生活。我想,最关键的还是对于“生儿育女是为了什么”这一命题的解析。
中国传统的老一辈的人,生儿育女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儿女们长成后都能体面地生活,且不要离得太远,大家庭共享天伦之乐,最后为父母养老送终。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我们也没有不如此希望着!
然而,从古至今,儿女们云游四方去闯荡的,并不在少数。有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安身立命,而有的人却在天涯海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的世界已不是车载船行的时代,信息发达,交通便捷,地球已变成一个村子,做父母的想让孩子学有所成却又生怕孩子远走高飞,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我们让孩子从小就多读书,带着她看世界,鼓励她去经历、去闯荡,无非是希望她今后的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一旦孩子选择了、决定了,父母何以不欢欣、何以不鼓掌加油?孩子走得远,不能经常见面,做父母的难免会时有寂寞,并牵挂孩子的一切,但这似乎不应该是阻止孩子远行的理由。
在我看来,无论是谁,都无权干扰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选择,即使是父母。如果你不想孩子走出去,恐怕你必须得换一种培养方式 ,还在他们还幼小时就影响他们,比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当然,这样说是夸张了些,总之是打小就不必让他们了解太多外面的一切,免得萌生出出去看看的念头,让你无法接受。然而,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开明的家庭就不再如此培养自己的儿女了,何况是处于21世纪,面对着缤纷多彩日益开放的世界,客观也要求着我们必须去主动地迎接、去应对一切的变化。
20170228_14883454181140.png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太老,等你老得走不动的一天,孩子不在你身边,你会非常孤寂无助。是的,我想应该会是这样的,那一次在方便门诊配药时偶遇的大哥已让我预感到了这一点。
因为熟悉的医生向我寒暄了一句“女儿有没有回来啊?”那位正在一旁挂吊针的大哥问我“孩子在国外?”继而相互聊了几句。他告诉我:他儿子在美国已有10年,儿子在那边什么都好,就是他们老两口太寂寞了。我说:“你们可以过去嘛。”他叹了一口气,说“去也没多大意思,语言不懂,没有朋友,只能待在房子里看家”。大哥的神情落寞而无奈,第一次让我有被击中的感觉,一下子感受到了孩子在国外的空巢老人,其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那天回家后我想了很多,尽管毫不怀疑我们送女儿出去的正确性,但也豁然顿悟:我们似乎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忘记了提升自己!想想自己菜鸟级的英文,有一天我能不能在国外生活自理、精神丰富,在孩子的近旁过得自由自在?好似吸了一口冷气!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过程是家长们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回炉、自我成长的过程。而当孩子的高度超过我们时,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停止了自己的脚步。这分明是家长自己的责任!
养儿育女是为了什么?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人生的道路,也应该是家长再一次努力成长的过程。
还来得及,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