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05|回复: 0

温哥华是老年人的天堂 也是“海漂老人”的天堂吗?

[复制链接]

升级   68%

20

主题

20

帖子

6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8
QQ
发表于 2018-7-20 09: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年岳母去世后,岳父只得放弃了留守国内的生活,随女儿来到了温哥华。之前,女儿已为老两口办理了团聚移民的手续,但岳父、岳母主要留守国内时间多,“海漂”时间有限。陪伴自己的老伴突然走了,自己三个女儿都出国定居了,一个也不在身边,岳父别无选择,只能彻底跟随女儿“海漂”了。
  妻子在家排行老小。岳父刚开始移居温哥华是与我们居住在一起。我和妻子当时住在素里老大统华附近的一处公寓。素里有两个大统华,人们俗称位于Guildford Town Centre附近的那个为老大统华。
  在国内生活了大半辈子,一下子离别故土,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岳父很是惆怅。在国内,老年人不是跳跳广场舞、下下象棋,就是跟老邻居、老朋友们聊聊天,到哪去也不用子女陪同,想上哪就去哪。可是出国之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环境不熟,除了有人在家,几乎整天找不到人聊天,打开电视只有几个有限的中文台能看懂,走在大街上犹如聋子和哑巴,根本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更别说到哪去。再加上岳母刚走,岳父还没有完全从悲痛中走出,内心深感孤独和苦闷,有时竟暗自流泪。
  看到岳父这种状况,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除了时时劝导、尽可能想办法安慰老爸,就是跟她二姐商量如何解决之策。二姐一时也拿不出好的办法,毕竟谁也不能整天陪着老人聊天不出去打工赚钱吧?但还是女儿心细。二姐也住在素里,她去老大统华购物时,发现常有三三五五的老人聚在Food Court 内聊天。于是,二姐向妻子建议,不妨让老爸也去那里凑凑热闹,总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强。
  岳父起初对女儿的这一提议并未理睬。他说,我一个刚来的,又不认识人家,我找他们聊什么天呢?后来有一天上午,他一个人在家感到实在孤单、寂寞,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独自去了老大统华。
  我们家离老大统华相距很近,不费车马,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岳父到那里一看,在Food Court靠近商场收银台附近,的确坐着几个老头、老太太。刚开始,岳父觉得很尴尬,因为这种唐突的见面方式以前没经历过。但相互打过招呼,彼此自我介绍之后,岳父立刻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坐在这里的老人均是华人,每天多则十几个,少则六七个。他们大多居住在这个商场附近,步行便可来到这里。他们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六七十岁,有的80多岁;有的老两口健在,有的晚年丧偶,或者没了老头,或者没了老太太;地域也不同,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有说国语的,也有个别说粤语的。他们来到异国他乡,除极个别自立门户,独立居住,大多数是与子女一起居住,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们每个人境况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海漂老人”。
  自从结识了这些“海漂老人”,岳父便一发而不可收,天天张罗去老大统华,几乎风雨无阻。每天等商场一开门,他就进去找个位置坐下,一边翻阅着各种免费的中文报纸、杂志,一边静候着他们的到来。等到这些老伙伴们陆续报到,原本空空荡荡的Food Court 因为这群老人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
  在这里,因为年纪大体相仿,老人们可算找到了倾诉对象,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找到了畅所欲言的场所。他们或者就报纸刊登的 有关内容津津乐道,或者就近期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侃侃而谈,或者就老年人的政府福利议论纷纭,或者就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些趣事、囧事娓娓道来。没有了独自在家的孤独和寂寞,老伙伴们一见面就沉浸在这些话题之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20170315004298.jpg

20170315004298.jpg

  而有的老人,特别是有的老太太则热衷于家长里短,借机倾诉自己对子女的怨言和不满。两代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他们跟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理念有些不和,甚至有较深的代沟,造成了他们觉得跟子女很近,但幸福很远。有个老王太太向来性格强势,对女儿家的大事小情都要操心,看不惯就唠唠叨叨。而其女儿也遗传了她强势的性格,两个强势的母女碰到一起,矛盾自然不可避免。老王太太因此早就萌生了想自己搬出去独立门户的念头,只是苦于没有经济条件和独居资本。当然,他们也深知,这些苦恼和怨言只能在这里发泄发泄,不可能对儿女们说。
  这些老人坐在Food Court一隅,很少有人在这里买东西吃,他们只是相约在这一角落相聚。但他们很守规矩,每天上午11点半左右,当用餐的顾客大批陆续光临,这些老人便迅速作鸟散状,各自打道回府,从而结束了一天的老年团聚。
  在这里,老人们除了谈天说地,有时还一起扫便宜货。有的老人平时要帮助子女做饭,赶上商场周末有特价商品,他们会彼此推介哪些东西更物美价廉、美味可口。有时他们还货比三家,比如,他们听说那个韩国店小葱廉价,那个印度店辣椒便宜,那个香蕉店牛奶划算。他们不懂英语,叫不出店名,只好以店主的出身命名,若实在弄不清楚店主为何方人士,就以店家的图标来称呼,比如 No Frills店标含有香蕉,他们就称之为香蕉店。如果这些商店离的近,他们就一起步行去买,如果离的较远,大家只能求助于老张头。老张头来温哥华的时间相对较早,不到70岁,是这群老人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会开车的。有时为了这些老人,他只好义务承担起司机兼领队的任务。
  这些老人经常团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交圈。他们有的相约一起参加老年活动,有的回国后轮流带来老家的土特产供大家品尝,有的互赠礼品,有的相互邀请到家中做客、聚餐。那年岳父有病住院期间,有的拎着水果、营养品等让子女开车前去探望。看到有的丧偶老头和老太太谈得来,他们有的甚至乱点鸳鸯谱,要么撮合张三和李四,要么捏合王五和赵六,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由于个性等方面原因,他们有的之间也有矛盾、摩擦,甚至隔阂。
  大约一年之后,岳父去了二女家居住,我们随后也搬离了那座公寓。距离老大统华远了,岳父无法每天自己去那里,但每周五都会让女儿专门送过去,除了取些免费的中文报纸,更主要是与那里的老人相聚。那里似乎成了他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那些年轻时就远离家乡的游子,总想在有生之年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甚至逝去之时也能长眠于故乡的山水之中。但近年来伴随着子女的移民,许多国内老人不得不在晚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熟悉的生活环境,而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居住。都说温哥华是老年人的天堂,也是“海漂老人”的天堂吗?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说得清楚。
庄沈文:中文系本科毕业,曾在国内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十多年,编审职称。移居温哥华后,虽远离为他人做嫁的本行,仍时而喜欢在键盘上敲点文字,作品散见于北美媒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7 06:17 PM , Processed in 0.07027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