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406|回复: 0

在温哥华“断舍离” ——我竟然喜欢上了回收站

[复制链接]

升级   78%

20

主题

21

帖子

7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8
QQ
发表于 2021-7-14 09: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姐

  人类活动,就是不断创造垃圾处理垃圾的过程,由此,“断舍离”就源源不断地发生。

  疫情期间,我习惯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发觉因为不能出门旅行,很多同事朋友将充沛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了家庭改造的“事业”当中。在各种“折腾”以后,自然而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废品和垃圾。于是,我也很自然地将目光聚集在了温哥华的“垃圾”处理上,发现其中屡屡有打动我、让我思考的地方,所以借这个平台记录下来,于是有了关于“回收”,关于“断舍离”的第一篇文章。
  ——作者题记

  自从在温哥华定居,我逐渐有了一个“怪癖“,没事就上旧物回收站走一圈,从扔东西的“连连看”游戏中找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当温哥华人的存在感。
  染上这个“怪癖“,首先当然得怪这个回收站离家太近。

  列治文回收中心,credit to: Richmond.ca

  我生活的列市是个海岛,本来面积就不大。四面环水,注定小岛处处是风景。偏偏这个旧物回收站就在北河堤边上,和温哥华国际机场隔河相望。我又有闲来没事健步锻炼的毛病,一来二去就发现了这个地方。心里充满好奇,又叹息本地人缺乏经济意识。如此风景绝佳的地方,搞个房产开发项目,岂不赚饱?
  当然那都是好多年前的想法了。把回收站建在休闲步道旁边这种“任性“的行为,不是很加拿大么?所谓入乡随俗,所以我尽管满肚子的疑问和好奇,表面也要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
  那时候不知道,若干年后的现在,我自然是充分享受了回收站离家近的好处。
  其次得怪市府对我这样的懒人“洗脑“成功。刚来的时候住共管公寓,小区有统一的垃圾回收,偶尔犯错,就湮没在一众邻舍的集体犯错中,所以我根本没有很强的垃圾分类意识,对哪些可以回收哪些是真正的垃圾傻傻分不清楚。因为从来不会惩罚到个人,所以学习的动力根本不强,充分暴露了人的惰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后来搬了家,家里一下多了绿桶、蓝箱、灰箱,以及一个专装各种纸制品的黄袋子,才真正体会到,垃圾分类责任到户,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得过且过了。于是人到中年,还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上网查询,熟悉各类用品的回收规则。有时候还像奇怪的“恋物癖”似的,偷偷跑到邻居的回收箱前,仔细研究,他们的物品是如何整理分类的。

  大温地区不同城市的回收规则大同小异

  每年年底年初的时候,市府会给每家邮寄来年的回收日历,打开邮箱,花里胡哨醒目的纸张躺在那里,想看不到都是不可能的。说是“日历”, 其实是两张薄薄的纸,而且双面打印,能省则省,用各种颜色注明你家的地址每周各种分类垃圾的收集日期。还用各种大小字体,加上图片、箭头各种符号,把容易犯错的事项都一一列明。宣传单做得如此有趣味,市府是真的用心了,也成功吸引了我等懒人的注意。不得不说,在分类错误就会直接导致垃圾被拒收的严峻现实面前,再懒的人也有了动力,必须将分类搞搞清楚。于是定睛细看,回收的基本规则也就大致了解了。
  最后,自然还得怪周围的人群和生活的社区,在垃圾的有序回收方面“蔚然成风”,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
  不知道有多少次清晨,开车上班途中,看到马路两边齐刷刷排列着绿桶、蓝箱子、黄袋子,竟然会被这条“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震撼到。那种整齐划一的线条背后,无声透露着本地人经年养成的习惯,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它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意味着“环保”这一关乎我们生活品质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图 credit to: CTV News

  除了耳濡目染,我还可以在公司接受沉浸式的“再教育“。打工人的8小时,同样会产生数不清的垃圾,公司的,个人的。只要充分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功能,再加上一张勤奋好学的嘴,公司那些本地人也都乐意告诉你,哪些垃圾应该去向何方。说来惭愧,正是在公司,我才了解到,原来塑料袋是要专门收集起来,统一交到回收站的,而不可以随随便便当作普通垃圾扔掉。
  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乏发生各种糗事,垃圾拒收的场面也几度发生,轻易就让家门口变成“灾难”现场,夏日炎炎之时尤其惨不忍睹。碍于篇幅,此处省略一万字。
  随着学习和观察的日渐深入,我才越来越清楚,还有很多东西,家里的黄、绿、蓝、灰箱子也装不了,必须依靠回收站的帮忙。换下来的坏灯泡,瓦斯炉用完的煤气罐,买东西剩下的各种包装纸和纸板,泡沫塑料,超市归来的副产品——塑料袋,各种非常规的瓶瓶罐罐,随便一数,两只手也数不过来。
  以前散步时经过回收站,好几次好奇地站在门口,盯着门上贴的回收清单,迷迷瞪瞪不得要领,如此渐渐有了对应,找到了答案。
  回收站于是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回收垃圾的“破”地方,竟然也走在默默改进,不断完善的路上。想不到职场的“内卷”竟然蔓延到了回收站,可这种“卷”又让我深受感动。
  曾经的回收站,回收物品相当有限。好多物品需要联系温哥华的其他回收站,对于市民来说,为扔废品跑好几个地方,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委实不方便。
  疫情期间,这一切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或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或许因为扔掷废物的人员大量增加,回收站进行了扩能。很多原来不收的物品,如今都可以放心大胆地扔到这儿。回收站的工作时间也延长到了每周七天,每天早9点开门一直到晚上6点15分。相比于原来周末雷打不动关门歇业的作息时间,让人刮目相看。

  回收站回收图,credit to: Richmond.ca/depot

  此时两个小小的情节很容易就重新进入我的脑海。
  那还是在疫情比较严峻的时候,人人必须佩戴口罩,严格遵守2米社交距离的规定。有一天我又高兴地去回收站报到。赫然发现,回收站门外的马路,用黄色的交通隔离锥生生拦出了一条专用通道,所有前往回收站的车辆都要在此排队。有人穿着黄色交通服,挥着小旗子,在路口指挥交通。虽然那天车辆不多,但大家都老实规矩地排队进场。门口另有一人指挥调度,先示意停车,确认你是否戴了口罩,然后再观察站内车辆的多少,引导前行。因为这样的停顿和检查,站内又要维持社交距离,导致车辆前行很慢,但大家都安静听从,没有一丝凌乱。当日调度员是个年轻的女子,站得笔直,一丝不苟。看她认真严肃的模样,人们都自觉自愿地配合她。
  疫情期间,每一份工作都来之不易,每一项任务都变得无比艰难,却让我看到了温哥华人“较真”可爱的一面。而更长的等待时间,给自己可能带来的不方便,并没在排队人群这边得到消极的反馈,那种对规则的遵守和服从,也让我体会到了温哥华人善良温和、体恤共情他人的素质。
  回收站内,原来略显空旷的地盘已经有点拥挤,原来那里不知何时起已经重新进行了改装。十几个“巨无霸“箱子,分两行排列,每个箱子的外侧用图片标注着回收的物品,配以简洁的文字,即使不懂英文也能一目了然。最外侧则是大型废弃物品,比如自行车、家用电器、家具等的抛掷点。路的尽头更是搭起了一个大棚,很多增加回收的物品都在里头,液化气罐、电脑、手机和电池等等。
  重新规划升级后的回收站,让人耳目一新,回收物品和服务项目大大增加,车行路径更加优化,正如宣传单上所说,成为“一站式”的回收中心,免除市民四处跑的麻烦。
  前几天,我又兴冲冲地去了一趟。这回我要扔的是一个纸箱子,里面有几块泡沫塑料,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小物品。升级之后我已经去过多次,该扔到哪里其实我已经熟门熟路。但因为巨无霸箱子们离得较远,我需要来回好几次。近处一位工作人员主动过来了,“要我帮忙吗?”然后二话不说就从后备箱取了纸箱,转眼消失在巨无霸的后面。
  方便快捷,服务细致,看来,我频繁拜访回收站的“怪癖”是戒不掉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染上了这个”恶习“,但又丝毫没有改掉它的想法。因为每每想到城市的整洁干净,也有着我的一点小小的努力,就和那些挥舞小旗维持秩序,或者在你忙碌时搭把手的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我就不由得“得瑟”起来,昂首挺胸,走路带风。
  温哥华宜居城市的美名,不仅仅来自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也来自于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完美和完善,来自于人们对环境的呵护、珍爱和创造。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以像扔垃圾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堆积而成的。
  当普通如我的居民,都爱上了频繁光顾“回收站”,沾沾自喜于当“垃圾分类”达人,我想,文明社会的底色也就自然亮了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3 11:58 AM , Processed in 0.06814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