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487|回复: 0

千古奇人--清官海瑞

[复制链接]

升级   22.33%

19

主题

39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15-6-20 21: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曾作诗《有的人》,其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朝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当属后者。

国危思良将,国衰思良臣。只要中华民族还在,如岳飞者,当永远被人铭记;同样,只要腐败不除,如海瑞者,也总会被人反复记起。

1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巨硕贪官污吏,也有两袖清风清官。

清代,既产生了巨贪和珅,其所拥家产约有26400万两银子,相当于当时清朝廷三年以上财政收入;也产生了清官于成龙,身为江南江西总督的方面大员,居然连肉都吃不起而常年食素,死后只有遗物合计白银三两。

对比是如此强烈。且不说巨贪和珅,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即便作为清官,何以只有遗物“白银三两”?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要知道,当时并不流行裸捐。

同样,在明代,也产生了如严嵩那样的巨贪,嘉靖抄其家时,抄出黄金10万两,白银2万两,历代名人字画3200幅,豪宅无数,仅江西一省就有38幢别墅,多达6600余间房产;也产生了如海瑞一样的清官,为官18年,才积攒120两银子,仅够他回海南老家购置一小院,以致于他死之后,生前挚友王用汲为其料理后事时,找到的遗产只有衣服两三件、白银十几两,连买块墓地都不够,如不是王用汲帮忙,海瑞这个闻名全国的清官,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海瑞做官从不受贿,从不贪赃,在俸禄和赏赐之外从不妄取一文钱,他们是货真价实的清官,铁骨铮铮,成色十足。

然而,清官为何会落到这个地步?是明朝财政穷吗?

实际上,即便至明朝灭亡时,当李自成攻破紫禁城打开皇宫库银时不禁惊呆了,“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积蓄之巨大,无法想像,甚至有许多金银都发霉了。

2

就史论实来讲,中国历朝的官俸标准相差甚远。

汉、唐、宋朝都是典型高薪时代,明、清两朝则是典型低薪时代。宋朝的范仲淹,一年薪水即可买上千亩地,为家乡父老提供补贴,完全无需灰色收入。可在明清时期,任何一个高官要想在养活家小之余还要结余一部分钱的话,就必须想办法寻求灰色收入。

以“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为例,以不算贪官的曾国藩为例。曾国藩生前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其死后不久其三子曾纪鸿生病已到无钱可医地步,最后还是靠左宗棠解困。曾一不受贿、二不挪用公款,拿当时来说,也算是个清官。

然而,清官曾国藩必须靠灰色收入才能生活下去。

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曾国藩在翰林院以从七品京官身份上班,其一年合法收入为:基本工资(正俸)白银45两,职务工资(恩俸)45两,粮食补贴(禄米)45斛(折合30两),办公津贴(公费)15353文(折合10两),全年合计共130两白银。

曾国藩当时一年开支大约为:在京租房需白银97.87两,买朝服(公家不给官员置办官服)、常服花费34.44两,请客吃饭人情往来需128.88两,车马费50.58两,一家人伙食费、医疗费共花去176.14两,买书、笔墨等文化支出61.2两,往湖南老家寄钱给双亲59.35两,全年开支总计608.46两。

曾国藩合法收入与总开支一比较,除了他自己刚够请客吃饭人情往来外,连付房租都困难,更别说养活一家老小。

而实际上,就在道光21年,曾国藩至少收受了六名地方官馈赠的银钱,共计“九十八两五钱七厘”,按当时制度,曾国藩这笔收入完全属灰色收入。

两年以后的道光23年,此时曾国藩仍在翰林院上班,全年合法收入基本上没有变动,然而,这一年他任四川乡试主考,作为京官下到地方,其灰色收入骤然增加,计有:四川制台送银100两,四川藩台送银100两,四川将军送银50两,十二名考官送银513两,录取考生送银500两,四川全省官员又以公家名义送银2400两,加上沿途官员馈送的银子,有研究专家估算,“当在6000两左右”。

这笔灰色收入数额巨大如此,居然相当于曾国藩合法收入的几十倍。曾国藩可以不收么?他不收、不靠灰色收入来弥补的话,他的生活将会非常悲催。

事实上,明清两代皇帝似乎都很抠门儿,给官员制定的俸禄标准低得可怜。如明朝最著名清官海瑞,因为坚持原则,不收礼金、不受馈赠,拒绝一切灰色收入,由此,海瑞不仅无力讲究体面、无力参与迎送、无力跟同僚聚会,甚至他的发妻生病,竟然买不起药而任其自生自灭……

3

海瑞做官,很不容易。

四岁父丧,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苦,靠母亲每天给人家做针线活贴补家用,但不管家里多穷多苦,母亲都保证海瑞吃好喝好,并日夜督促他用心学习。然而,海瑞先天不足,屡考屡不中,考到二十多岁连个秀才都考不上,与杨廷和、徐阶相比,海瑞成绩实在太差,人家在他这个年纪都進翰林院好几年了。杨廷和的智商且不提,仅其儿子杨慎大家就如雷贯耳,每当电视剧《三国演义》开播时,“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就在大家耳边响起,人家杨慎取“殿试第一”。

继续考的海瑞终于在他28岁那年考入县学,成为一名生员;屡考不中的他终于在36岁考中举人;屡考不中的他最后放弃,去吏部报到。在明朝,举人也可做官,但要等,等现任官死多了出现空缺,才有机会,但明朝许多举人宁可屡考不中,考到胡子一大把,也不愿意去吏部报到,因为等待是遥遥无期的,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全凭运气和寿命长短,也有任职命令下来时正赶上这个人的追悼会;而且即便等到了,官职大都是诸如主簿、典史的清水衙门的闲差和小官;就这,大家还得排队等吏部的面试。

好在海瑞运气还不错,只等了五年,在他41岁的那一年,就等来了一个职位——福建南平县的教谕。所谓教谕,通俗地说,就是福建南平县教育局长。

4

就这样,41岁海瑞带着老母亲去了南平,当上了这个不入流的官。那时的教育局不像现在的教育局,没有什么油水,没有扩招也没有择校费,更不用采购教材,四书五经就那么几本。

但海瑞干得很起劲。他规范了考勤制度,凡不来的都要请假,有敢擅自缺课者,必定严惩,而且他说到做到,每天他都是第一到最后一个走,一个学生都不能少。于是海瑞就得到了平生中第一个绰号——海阎王。同时,学生们难熬归难熬,但很快也发现,这位海阎王倒有个好处——从不收礼金;这个海阎王不但不收礼金,也不为难学生,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虽然很严厉,却从不因个人好恶惩罚学生,学生们在恐惧之余,也很尊敬他。

很快,海瑞有了第二外号——海笔架。一天,延平知府下南平县视察,按例要看学堂,海瑞便带着助手和学生出外迎接,等人一到,两个助手立马下跪行礼,知府还很不高兴,因为海瑞没跪,他不但不跪,还眼睛都不眨地正面直视上级。人家知府五品,海瑞没品,但知府在众人面前又不好发火,于是很郁闷地走了,走前还咕嘟了一句,“这是哪里来的笔架山!”确实,两个助手跪在两边,站中间的海瑞倒真像个笔架。

不久,一位巡按御史又要来到学校,品不大,但是京官。御史来了,知县一声令下,大家听从指挥,刷地全跪了下来,除了海瑞以外,气得这位巡按御史连饭都没吃就走人。知县大怒,过后找海瑞算账,破口大骂他故意捣乱,海瑞听着他骂也不顶嘴,等知县大人骂得没力气了,便行了个礼,回家吃饭去了。

海瑞既不图升官,也不图发财,无欲则刚,软硬不吃。

5

海瑞干了四年后,竟意外地接到吏部公文,任浙江安知县。

大家想不通,多少举人拼命钻营送礼拍马屁,几十年如一日,无非是想捞个知县退休,而海瑞别说礼物,连苍蝇都没送一只,上级还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海瑞升官原因比较复杂,据说是福建的学政十分欣赏海瑞,向上着力推荐了他,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教谕,他的工作十分认真,而且干出了成效,这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对于朝廷而言,马屁精固然需要,但干活且有能力的人也需要。

新官上任三把火。海县令一到地方便公开宣布,从今以后,所有衙门的陋规一概废除。所谓陋规,也就是灰色收入,其历史悠久,一个是银两火耗,另一个是淋尖踢斛。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陋规也不断推陈出新,到海瑞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上瞒朝廷、下宰百姓、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一个牢固体系。

虽然当时明代官员工资很低,但大家辛辛苦苦当个官,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出门有轿子、家里有仆人、娶几房老婆都是标配。海瑞突然要求他们勤俭节约,那是要他们的命。

海大人一到,便发布了规定,火耗不准收、余粮不准收,总之,所有朝廷俸禄之外的钱都不准收。海瑞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从不坐轿,步行上下班,从不领火耗,每天吃青菜豆腐,穿着几件破衣服穿堂入室。

不久,淳安县衙中县丞请假、主簿请假、典史请假,连县公安局长都头也都请假,大家進行“非暴力不合作”--罢工了,县衙完全瘫痪。大家就看你海瑞一个人能不能玩得转。

然而,奇迹还是发生了。没有师爷海瑞主意自己拿,没有文书文件自己写,没有人管治安自己每天多走一圈就当是巡街,审案的时候无助手,海瑞自己查,自己审,自己判,判下来没人打板子,海瑞家里还有几个老下人,凑合着也能用。同时海县令的私人生活也让他们大开眼界,自搬入县衙,海瑞就把自己的家人动员起来,每天老婆下厨做饭,省了厨子的钱,每天老仆上山砍柴,这就省了柴钱。海瑞自己也没闲着,工作之余在自己家后院开辟了一片菜地,浇水施肥,连菜钱也给省了。

即便海瑞这么七省八省,海县令还是过得很艰苦,全家人都穿得破破烂烂,灰头土脸,与叫花子颇有几分神似,最后大家无奈之下,只好各归其位,灰色收入还是小事,要被政府开除,那就只能喝风了。

6

实际上,在海瑞以后的官宦生涯中,一直始终如一。

不要以为海瑞蠢。在整治当时任东南一片的总督胡宗宪儿子就可见一斑。当时该公子哥喜欢游山玩水,一路好吃好喝好招待,但在海瑞这边行不通。因此,该公子大发脾气,把厨子连同招待所管理员吊起来狠打了一顿。大家一听这消息都急了,正想着如何收这个场,让总督的儿子消消气,海瑞却把桌子一拍,大喊一声,“马上派人过去,把他也吊起来打!有什么事情我负责!”大家不仅狠狠地揍了一顿胡公子,还将他身上几千银两充公。

在下属惊慌失措时,海瑞只需要一封信而已。内容如下:胡大人,我记得你以前出外巡视的时候曾经说过,各州县都要节约,过路官员不准铺张浪费,但今天我县接待一个过往人员的时候,他认为招待过于简单,竟然毒打了服务员,还敢自称是您的儿子,我一直听说您对儿女的教育很严格,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呢?这个人一定是假冒的,败坏您的名声,如此恶劣,令人发指,为示惩戒,他的全部财产已被我没收,充入国库,并把此人送到你那里去,让你发落。

当时胡宗宪看完后哭笑不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海瑞依然当他的县令,胡宗宪依然抗他的倭,倒是那位胡公子,据说回去后又挨了老爹一顿臭骂,从此旅游兴致大减。

以上一段记录为许多史书转载,似乎是用来描绘海县令光辉形象,但事实上,在它的背后,这个故事首先告诉后人,海瑞虽然吃糙米饭,穿破衣烂衫,处事坚决不留余地,却并不是个笨人,蠢人做不了清官,只能当蠢官。

由此,海瑞名声大振。在海瑞治理下,淳安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官吏们的生活水平却在不断下降,可他们又惹不起这位活阎王,只能埋头干活。后来海瑞离开淳安时,下属们很是高兴,但淳安人民却夹道列队相送。

7

在海瑞以后的日子中,一以贯之地按规定办,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在他上调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时,买好棺材给明世宗朱厚熜上了一篇著名的奏疏--《治安疏》;他第二封骂人奏疏更绝,一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对答。

时至今日,用现在一些人的眼光看来,当年那个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海瑞,似乎活得并不如意,也不为当时官场所容--绝大部分官员视其为疯子,但他不为其他所动,而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勇气一直走到生命终点。

自古,人心都有一杆称。史载:当时,在闻听海瑞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为他送葬的人排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事实上,只有时间和人民,才是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利器和唯一标准。



来源:博文转载

责任编辑:祥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8 10:50 AM , Processed in 0.06688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