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美国人找对象被虐千遍 也要找灵魂伴侣

[复制链接]

升级   71%

18

主题

19

帖子

7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1
QQ
发表于 2018-4-27 14: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又听说有一件事——美国年轻人也越来越难找到结婚对象了。
          美国喜剧演员阿兹·安萨里(Aziz Ansari)最近写了一本书《现代爱情》,对比了美国几代人的婚姻爱情观。
          几十年前,老一辈美国人一般就在街坊四邻里找个体面人,双方家长见个面,判断对方都不像是杀人犯,然后结婚、生子,这一切都在二十五六岁前搞定。但是今天的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不辞劳苦花N年时间去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婚对象,谓之“灵魂伴侣”。
          安萨里作为喜剧演员,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也怕作品流于庸俗的爱情鸡汤,于是拉来了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Eric Klinenberg一起创作。虽然此人知名度不高,但他出过一本书《单身社会》,至少能把人唬住:这应该是一个爱情专家吧。
          两人采访了纽约、洛杉矶、东京、巴黎、多哈等城市的几百号人,在社交及新闻网站Reddit建立了一个论坛,采访专家等,合作的这本书效果还不错,连续几周保持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四,大多数读者给予的评价都会提及“幽默风趣”“数据详实”。
          结婚越来越晚,有的干脆“不婚”
          32岁的安萨里在二十多岁时基本是单身,虽然很自由,但是也很受挫、迷惘。去年,他开始了一段认真的恋情,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如何能使这段感情持续到天长地久?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有科学为证。
          从纯科学家角度而言,爱情不过是一系列生化反应: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是一样一样的。
          然而,这种化学元素不可能长期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已婚夫妇差不多维持两年的激情期,然后是几十年的平淡期,也即常说的“爱情转化为亲情”。那为什么还要结婚呢?为什么不去寻找下一个多巴胺刺激?
          很多人都想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以“不婚”作为解决方案。以美国为例,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平均每五个人有一个选择不婚(20%)。这种“不婚”愈演愈烈的趋势已持续了几十年。自1970年以来,年轻成年人结婚率越来越低。
          这里再引用李银河的一段文字补充一下: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婚姻制度式微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它首先发生在北欧和东欧,正在波及西欧、南欧、北美,甚至影响到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统计表明,与过去人类的普遍实践不同,上述各国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欧有50%,日本达40%,法国占 30%,匈牙利是个极端个案,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
          对于“不婚潮”的兴起,专家的解释是:在前现代时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后代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情感因素所占份额不重。在现代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情感因素所占份额加重,而情感这个东西是多变的,从一而终只是浪漫的情怀和一厢情愿的幻想。一旦情感有变,婚姻就成为束缚,成为障碍,人必欲弃之而后快。仅仅因为感情的结合,最自然的形式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变化之后即可分开,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婚姻。
          当然选择不婚不意味着做“苦行僧”,他们可能比结婚的人更享受。尤其在现在,社交网络的应用使得单身生活似乎精彩无比,手机App摇一摇就能钓到帅哥或妹子。这种网络诱惑让人们变成“好色之徒”。书中称受访的几百人中,很多人表示对约会网站上瘾。一位女生承认自己在去约会的路上还在网上钓“更帅哥”。还有的要么承认有婚外恋,要么怀疑另一半有婚外恋而偷窥对方手机。
          就算被虐千百遍,也要找到“灵魂伴侣”
          正因为选择变得空前的多,要找到一个满意的对象安定下来变成了持久战,谁知道摇一下手机,出现的下一个是不是更好?
          所以,人们一再推迟结婚。美国平均结婚年龄达到了史上最高——与1990年相比,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从23岁推迟到27岁,男性从26岁推迟到29岁。(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2013年研究报告)
          与上一辈或上上辈相比,为什么找一个结婚对象越来越难了?两位作者来到曼哈顿一个退休社区,询问那里的老年人当初是如何认识老伴的。他们发现,36 位老人中有14位结婚对象离自己家在步行范围内。这并不奇怪,宾州大学一项研究发现,1932年,费城有三分之一的夫妻结婚前居住在距离对方五个街区半径之内,八分之一的夫妻原本住在同一栋楼。
          那么为什么21世纪的人要如此费尽周折地去寻找另一半?为什么不在同一个社区里找?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代人不想这么做。那些老年人当年如何决定选择另一半?他们的回答是“他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或者“她是个很好的女孩”之类的。
          现在年轻人的追求要浪漫诗意得多。看他们是如何选择另一半的:“她帮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他让我开心以及自我感觉良好”,“他很有魅力,每天给我带来惊喜”等等。
          也就是说,今天人们择偶的标准比以往改变了。人们希望彼此是“激情至爱”,人们渴望“灵魂伴侣”。而要找到这样的对象显然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还要运气和缘分,以及时间。
          虽然大多数受访的老人都对婚姻感到满意,但是老年女性并不完全赞成她们过去的择偶方式,她们希望女儿或孙女们走不同的路。“她们希望年轻的女孩们在婚前和很多男人约会,体验各种不同的两性关系后再选择一个丈夫。”书中写道。
          上一代美国人还视未婚同居为禁忌,但如今的年轻人对结婚的态度更加谨慎,同居者增多。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2年的统计,美国有780万对未婚同居者,比20年前翻番。
          走马灯似的更换恋爱对象,与此同时也经历一次又一次失恋和心碎,是否会让人有种崩溃的感觉?那是当然的。但是,书中作者认为,为了那种潜在的奖励——与灵魂伴侣坠入情海——也是值得的。好在,长辈们也支持这种方式。
          说点此书之外的题外话。“灵魂伴侣”这一悠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他的哲学著作《会饮篇》(Symposium)中,提出人类原本拥有四只手臂、四条腿,头颅则有两张脸。根据他的理论,宙斯因为恐惧这种超人类的形体,遂将他们撕成两半,惩罚他们要耗费一辈子,来找寻另一半以重归 “完整”。
          然而,有关灵魂伴侣的现代观点,则更受好莱坞影响,人们也因此倾向于将灵魂伴侣视为“那个人”——一个幻想中、善解人意、充满浪漫的理想对象,让我们不经意间撞上,然后一见钟情。
          《大西洋月刊》称,从人类学角度而言,“灵魂伴侣”其实也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一种概念。许多女性却掉入陷阱,形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并且确信一定有这样的配偶。
          书中还介绍了其他国家年轻人约会的情况。在卡塔尔,女性离开家庭的方式是“要么结婚,要么死”,除此别无他法。在无孔不入的监视下,网络给她们提供了社交的自由。在日本,经济衰退使得男性缺乏安全感,很少有男人能鼓起勇气和女人约会,结果是连锁反应:出生率下降、性玩具市场勃兴以及“关系替代”产业旺盛。后者即付费让女性陪吃陪喝陪聊天,类似现代版“艺妓”。
          有一位比利时读者在网上留言说:“读完此书后发现原来我并不孤单,我所经历的情感挫折与焦虑是普遍存在的,这样我就安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30 10:00 PM , Processed in 0.06892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