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儿子吃饭很快,我就会跟他说:“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囫囵吞枣,这样会加重胃的负担,不利于消化。”在一个句子中,我运用了三个成语,同时我也解释给他听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如此反复几次,他就能很熟练的运用这几个成语了。同时我也跟他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吃得太快会加重胃的负担,让他理解一下简单的消化系统的运作。
再比如,我习惯和儿子聊天以及交流观点,我们经常探讨一些问题(这个习惯是从他4岁左右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他10岁)。对于交朋友这个话题我们展开过讨论。儿子认为朋友是个很广泛的概念,他觉得学校的同学,课后班的同学,小时候的玩伴儿都称为朋友。我表示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朋友也有区别,思维方式相同的可以更亲密些;价值观不同的也许走着走着就会疏远,而且如何选择交友对自己的未来也至关重要。这时我想到了两个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我就跟他解释如何理解这两个成语,也把相应的英文谚语“Bird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告诉他,让他更易于理解。当然讲一两次是不够的,在以后的对话中,我会再次提醒和重复这些成语,直到他能够准确在他的表达中运用。
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小例子。其实家长也可以运用引起孩子好奇心的方法让孩子参与你们的讨论。我和先生经常会在饭桌上提一个话题,我们俩先开始各抒己见,让他产生好奇心,然后鼓励他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昨天晚上吃饭我们就食物链展开了话题,从昆虫类谈到爬行动物,然后到哺乳动物,接着到人类为什么能主宰地球,再延伸到持续学习力的重要性。全程谈话孩子都用中文表达和参与,参与热情还相当高。我们也不失时机地赞扬他那些表达准确的中文用法和语句,让他更有表达个人观念的欲望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