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44|回复: 0

聊聊加拿大的饥饿感:从日常吃饭到疫情期间的聚餐

[复制链接]

升级   60%

15

主题

16

帖子

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0
QQ
发表于 2021-1-6 1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头凯凯

老外们疫情期间聚餐是因为“太爱聚餐”和“离不开聚餐”?
NO !!!
恰恰是因为平时没有聚餐,聚一次太难了!
  ——题记

  前一段,白岩松因为提到“希望中国人恢复饥饿感”而被热议(或者可以说被“诟病”)了一番——我感觉可能是因为大家在眼前的疫情和洪灾、以及“传闻中”的粮食危机等等大环境面前心情不好吧,结果导致他所说的“饥饿感”三个字被误读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而这件事对我而言则是象“捅破一层窗户纸”那样,用一个曾经很熟悉的字眼、一语道破了我在加拿大的生活中一种虽未指名道姓、但是早已感受颇深的生活。
我爱饥饿感

  也恰好就在前一段,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评论 “超级市场”乐队的CONCERT专辑时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挠痒之所以舒服,首先是因为你“痒了”;
  喝水如果很痛快,一定是因为你“渴了”;
  吃饭要想有胃口,前提是你得先“饿了”;
  所有舒服和美妙,都需要你先有“缺憾”;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我对“饥饿感”三个字的理解——饥饿感是一种缺憾,为“美好”的到来铺垫好前提与基础的“缺憾”。
  在加拿大的几年里, “饥饿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东西——它给很多“美好”创造出了前提与机会的东西,着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美好与惊喜。
  这个话题也许有些大,我还是围绕着“吃”这件事简单聊聊吧。
一、对食物的“饥饿感”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就遭遇了一场并非心理、而是完全源自于身体的“饥饿感”。
  话说我刚到加拿大的头一个月,居然与一种“久违”许久的感觉忽然不期而遇了,这种感觉叫做——饿!
  当时我连工作都没有,所以根本不会是任何“出力”、或者“消耗”之类的问题,也不知道是不是朋友们说的“肚子里没油水了”,总之就是经常会饿——哪怕晚吃饭十几分钟就会生出“前心贴后心”、“从前胸能一把抓住脊椎骨”那种级别的饿,甚至偶尔还会感觉浑身乏力、四肢瘫软……
  于是,只要一见到吃的、就感觉“特别地亲”,不管肉菜还是素菜统统都“特别特别好吃!”
  哪怕在大街上看见个华人餐馆的宣传画也会“走不动”……

  大概几个月后,那种“极度”的饥饿感慢慢不再出现了,但是心里的饥饿感却以“常态化”的方式存在了下来——这种要拜加拿大生活里食物的“简单”所赐。
  记得刚来加拿大时,有两次在住宿快捷酒店和聚会性质的自助餐场合,我都在“我以为”的序幕部分对儿子说——“这些都没啥吃的,到后面再拿!”
  结果两次都是走过序幕部分之后,就发现刚才的就“居然”就已经是全部了……

  这种类似于“当头一棒”的感觉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秉承下来、慢慢“修正”了我在加拿大对于食物的“预期”。
  慢慢的,我在这里开始努力习惯于人们把几道沙拉、炸鸡、汉堡、鱼薯、几道简单的肉食和点心、水果之类的组合“居然”称之为“大餐”——
  特别是再加上在这个流行“分餐制”的地方、每个人自己拿着一个小盘子(装几样自己选择的食物)的画面,每次一听到有人说“今天有大餐!”这样的欢喜,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又要集体忆苦思甜了?!

  于是就这样过慢慢走过了五年多,我发现在这个食品安全与食材品质排名于全球靠前位置(甚至名列前茅)、饮食习惯与烹饪方法也更加营养和健康的地方,我周围的人们和我一样、普遍地都比在中国时我身边的人们更加地——“嘴馋”!
  我想象不出周围习惯了这种生活的人们、如果遇到中国一桌普通的“酒席”会目瞪口呆成什么样,但是能让以前中国那些稍显“审美疲劳”的一桌桌饭菜在我如今的脑海中变得很美妙的东西,无疑就是一种——
  “饥饿感”。
二、另一种“饥饿感”——请你吃饭

  几年前的一次,因为我涨了一点儿时薪,所以想借着请我们整个小组吃饭的方式表示一下对他们日常帮助的感谢——所谓“请吃饭”,其实只是给每个人买个盒饭外卖。
  没曾想到的是,小组里的几个“非中国人”听到我说要请他们一顿午餐,直接惊呆了。
  甚至于——当我翌日拿着一个点外卖的菜单让他们“点菜”(只是选一份盒饭)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中间有的人带着另一番一脸惊呆跟我说——
  “你居然真的要请我吃饭!?”
  当时我才真的感觉到——“请吃饭原来是这么大个事儿啊!?”
  直到那天午餐时间我抱着几份盒饭来到我们小组、把几份盒饭挨个送到每个人面前的时候,我甚至还是难以相信仅仅几个盒饭居然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惊喜和这么多的感谢、甚至还有一丝略带煽情的气氛。
  后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令我“十分难忘”的事——数一数这几个都属于标准中产的 “老外”,个个都是家里住着独栋洋房、停着好几辆车,肯定跟“贫穷”八竿子打不着,但是为什么会对于一个盒饭感到这么在意?这么惊喜?
  后来的这几年,我也很多次发现,可能是加拿大的社会和社交文化与中国有着太多不同吧,请人吃饭确实属于“珍稀动物”甚至“频危物种”吧。

  今天,提到饥饿感与这件往事,我不免想起了在中国时,想请人吃饭时那些非常熟悉的对话“回合”——
  “咋整?请你吃烧烤吧!”
  “烧烤都吃腻了!”
  “那请你吃火锅?”
  “昨天刚吃过,现在身上还一股味儿呢!”
  “那你说,请你吃啥?”
  “这个……我也不知道想吃啥,随便吧!”
  “那请你吃烧烤吧?”
  “……”
  我每次会想起QQ或者微信里这些熟悉的对话,就觉得在中国我要是请人吃“盒饭”,估计比较理想的结果会是被小伙伴们“失去联系”吧……
  我想——这就是有没有“饥饿感”的巨大差异吧!
三、对于聚餐的饥饿感

  在来到加拿大一年左右、第二份工作已经干了三个月的时候,我曾经发了条朋友圈说了说自己非常“难得”的感觉——
  “来加拿大一年了,换了两份工作,居然都是头三个月还没跟任何人喝过……”
  如今回首这条朋友圈,我才发现即使把“三个月”换成“三年”甚至“三十年”,也都很正常——换句话说,在加拿大,即使一起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没有在一起喝过酒,都是 特别特别正常的。
  当然,写到这里的时候,作为一个过去在中国时经常和同事在下班前五分钟的QQ里或者下班后的电梯里用一句“出去坐坐?”就能相约出去喝酒的我,很想插句“题外话”——
  “加拿大的筒子们,你们下班究竟都急着回家干啥啊?!”
  至于为何会有这种 “奇特现象”,我相信原因是复杂的、历史是曲折的——总之,这就是个既成事实。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看似“矛盾”的另一件事是——公司每年圣诞节前的“聚餐”,大家一般都会特别积极地参加(这很出乎我的意料)。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与中国的公司“年会聚餐”不同,我所说的“圣诞聚餐”不但程序非常简单、不太存在什么全员参与、表演节目之类的环节、而且吃得也“尤其”简单、至于喝酒更是几乎没有。
  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为什么平时从不会考虑“一起坐坐”的人们,居然全都这么想去参加公司的圣诞聚会?
  我转念一想,也许我的问题里已经包含了“答案”——就是因为平时以及常年都不曾“一起坐坐”,所以大家才会对看似“清汤寡水”的圣诞“聚餐”也有一种“饥饿感”。
  其实,这就和那些在中国连“凉菜”都算不上的食物、在这里会被叫做“大餐”——是同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开始提到的白岩松所说的“饥饿感”——为什么我在中国的时候,一桌桌丰盛堆砌的食物,为什么很难令我们和他们一样激动呢?
四、疫情期间聚会的“误解”——并非太多,而是太少

  2020年的疫情期间,各个国家在“非正常”状况下所展现出的各种现象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经常有些“难以理解”——在我看来,这些“难以理解”都是因为各国之间几乎根本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比如说中国人一见到“国外某一场聚会导致感染多少新病例”之类的新闻,经常会觉得难以理解,难免会带着鄙视地发出感慨——
  “外国人就非要天天聚会吗?!”
  “外国人咋那么喜欢聚会?!”
  “他们是不是没有聚会就活不成?!”
  其实,这是我特别想“澄清”的一个事实是——外国人的聚会真没有中国人频繁、外国人真没有中国人那么喜欢聚会。
  因为,他们即使疫情期间也不愿意取消聚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平时很少聚会。
  所谓“物以稀为贵”——恰恰因为“聚会”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太少、太难得了,所以他们真的不愿意放弃任何一次难得的聚会。
  换个角度也不难理解——你觉得对于常年动不动就坐一起喝酒、撸串、唱歌、聚餐,下班在电梯里一个眼神就能“一起出去坐坐”的中国人来说——谁会“缺”聚会?一场带着风险的聚会谁会(哪怕只是考虑)去参加?!
  所以,只有平时很少见面、一年到头都没什么聚会的“老外”,才会觉得为了一场聚会而冒一点风险也是“值得的”——因为聚一次太难了!
  要是中国人,肯定会用一句话就“霸气地”把聚会取消或者推了——
  “喝酒?喝酒啥时候不能喝——就非得现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3 02:29 PM , Processed in 0.06665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