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2749|回复: 0

[励志]音乐与大脑的酸甜苦辣

[复制链接]

升级   58%

14

主题

16

帖子

5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
QQ
发表于 2023-10-11 07: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乐与大脑的酸甜苦辣



白痴奇才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即使他们人生的全部只建立在一种技能之上。





脑袋装了两千出歌剧的人


我遇见的第一个有音乐天才的智障者是在我驻诊的一个养老院。他名叫马丁,出生时是个健康的婴儿,不幸三岁时罹患脑膜炎,导致癫痫,有时会四肢抽筋、声音痉挛。他的智力和个性受此影响,变得容易冲动、有些「古怪」,课业跟不上同学。除了这些问题,他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非常喜爱音乐,常常听得入迷,听过的旋律马上就可以唱出来或是在钢琴上弹奏。他父亲是声乐家,见他喜欢音乐,于是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

除了音乐才华,马丁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他天生有严重的视力缺陷,戴眼镜矫正之后,他就嗜书如命,虽然常常一知半解,但他把读过的东西都牢牢记在脑子里。他的听觉记忆一样超乎常人,只要是听过的都不会忘记。有的人的记忆像照相机,马丁的记忆则有如留声机。

虽然他智能不足,还是能独立生活,做一些简单、不需技巧的工作。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在教会诗班里献唱,然而因为声音沙哑、发抖,无法独唱。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由于身体愈来愈差,除了关节炎还有心脏病等问题,于是住进了养老院。

我在一九八四年遇见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记得两千出以上的歌剧,还有韩德尔的神剧《弥赛亚》、巴哈的《圣诞神剧》和全部的清唱剧。后来,我带了些谱去考他,结果真考不倒他。凡是他听过的全都记得一清二楚,不只是旋律、乐器,还有所有的歌词。有一次,我播放德布西的曲子给他听(他不喜欢德布西,而且从来就没听过那首曲子),他听了之后,马上在钢琴上弹出来,几乎一个音都不差,接著换不同的调来弹,还模拟德布西的曲风即兴弹了一段。这种音乐天分实在教人叹为观止,然而除去音乐,他的脑袋几乎空无一物。


白痴奇才


马丁的音乐才能究竟是怎么来的?他父亲是声乐家,因此有可能是遗传,像巴哈家族就是有名的音乐世家,有六代都是音乐家。再者,马丁生长在音乐环境良好的家庭。但这就足以造就出音乐天才吗?还是他的听觉特出和音乐才华是因为视力缺陷?(崔福特在探讨「学者症候群」的专书《超凡绝伦:了解白痴大师》里提到,在所有具有音乐天才的智障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盲人或视力极差者。)马丁一生下来就视力不良,直到三岁才做视力矫正,因此在婴幼儿时期,他在几近全盲之下,只能依赖声音来辨别方向,用耳朵来了解这个世界。可能是脑膜炎吗?虽然他因为脑膜炎丧失了某些皮质控制机能与高阶的认知能力,是否他的音乐才能因此得到激发?

学者症候群一词是伦敦医师唐恩于一八八七年提出来的,指的是具有特殊才能但智力不足的儿童。那些儿童的才能包括计算、绘画、机械能力倾向,尤其是对乐曲的记忆和弹奏能力,有的还会作曲。在具有学者症候群的人当中,音乐神童或许是最常见、也是最引人瞩目的。

一八六~年代的美国小黑奴「盲眼汤姆」即展现非凡的音乐才华,闻名全球。 崔福特在《超凡绝伦》中就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这样的孩子。何姆林等伦敦学者也以白痴奇才为对象(尤其是有音乐天赋的)做了详细的研究,证实这样的孩子对音乐结构和规则的认知(不管这样的认知是否是有意识的)就像一般的音乐家。然而有关这种能力最特别的一点并非技能本身,而是他们单单具有这种能力,其他的如语言或抽象思考的能力都很低下。

史蒂芬.魏特歇尔是举世闻名的英国绘画奇才。不管是再怎么繁复的建筑或整个城市的景色,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精确地描绘出来。 他捕捉了图像之后,就牢记在心,多年不忘,几乎没有遗漏或扭曲。学校老师评论史蒂芬六岁时画的作品:「一点都不像孩子画的。」

史蒂芬也是个音乐奇才。一般智障奇才的特殊才华在十岁前即已展现,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天赋,但是史蒂芬的恩师兼画作经纪人玛格丽特.修森打电话告诉我「史蒂芬爆发出惊人的音乐才华」时,史蒂芬已经十六岁了。他就像马丁,有绝对音感,也可以立刻弹奏出刚听到的复杂和弦或第一次听见的旋律,即使是长达好几分钟的曲子,他也能从头到尾弹出来。移调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他还有即兴作曲的能力。我们不知道为何史蒂芬的音乐才华出现得这么晚。似乎他很早就有这方面的天分,可能是因为生性被动,而且其他人都把焦点放在他的视觉和绘画天分方面,就没注意到他的音乐才能。或许这和史蒂芬步入青春期有关。他突然爱上盲眼歌手史提夫.汪达和汤姆.琼斯的歌,还且喜欢模仿他们的动作和独特的演唱风格。


胚胎期右脑发展较速


学者症候群最重要的特征或定义就是某种才能特别突出,其他能力则有缺陷。 突出的那项才能都显而易见,至于有缺陷之处则通常是抽象思考和语言能力。很多学者和专家不断猜测这种能力的消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近一百五十年来,我们已经了解,左脑和右脑各有所司,左脑长于抽象思考与语言,右脑则著重于知觉技巧。然而这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一般人都是左脑的发展大于右脑。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在人类身上特别显著(灵长类和其他哺乳类则比较没有这样的差异),甚至还在母亲的子宫内就观察得到。在胚胎时期,左右脑不平衡的现象刚好颠倒,右脑的发展要比左脑来得早而且迅速,使认知功能在生命初即已建立。左脑虽发展较慢,但是出生之后,还在继续改变、增长。在左脑发展起来之后(主要是概念和语言方面)就会使右脑的一些功能受到压抑。

胚胎左脑在子宫内的发育较不成熟(或许免疫方面也是),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损害。哈佛大学的葛许文与贾拉博达假设,如果在胚胎时期发生这样的损害,右脑就会出现补偿性的过度发展,且因神经元的迁移而变大。这和一般人的大脑发展恰恰相反,因此右脑的发展大于左脑,变成具有优势地位。

如果左脑受损,右脑可能在出生后(至少在五岁前)具有优势地位。(葛许文发现切除左脑半球以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儿童并未失去语言能力,语言功能结果在右脑发展起来,因此对右脑的补偿现象特别感兴趣。)似乎三岁的马丁得了脑膜炎之后,他的大脑也有类似的变化。这样的转变也可在左脑半球严重受损的病人身上看到,只是没那么明显。

像学者症候群那样特出的才能也可能在成年人身上出现。我们不时可从报章杂志看到有人罹患脑伤、中风、脑部肿瘤或额颞叶失智症,特别是损伤一开始出现在左颞叶部位,之后却出现令人惊异的才能。英国著名音乐家克莱夫.韦灵因感染疹病毒脑炎,左额叶和颞区受到的破坏尤甚,因而出现可怕的失忆症,然而他也出现超强的计算能力而且出口成诗。

这种类似学者症候群的特出才能,显示右脑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受到左颞叶的压抑,在左脑半球损伤的意外事件之后,那些功能才得以释放出来。


释放非凡能力


或许大多数的人心里都有这么个疑问:为什么像学者症候群那样的才能非常罕见?但一九九九年,雪梨大学的史耐德与米契尔反过来问道: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样的天才?他们认为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或许都具备这样的潜能,但是随著大脑的成熟,这种才能渐渐受到压抑。他们提出一个理论,假设这种才能毋须透过反思,而是直接由低阶的皮质区处理的,后来并以跨颅磁性刺激(T M S)来做实验,即利用金属线圈,直接对脑中特定区域发出强力但短暂的磁性脉冲,在人脑的神经线路上引发微量的电流,借以抑制脑部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史耐德征求正常受试者,以T M S施加于受试者的左颞叶数分钟,以达到暂时抑制抽象和概念思考的功能,让右脑的感觉能力暂时得到「释放」。受试者接受刺激后的几分钟之内,绘画、计算、校对等能力似乎都有提升。

神经学家杨罗宾及其同事曾进行右脑功能释放的研究,结果在十七个受试者当中只有五人出现释放的效果。他们因此推论这种脑部机制并非每个人都有,有的人强,有的人弱,或许有些人根本不具备。无论这是不是事实,似乎只有少数人(约正常成人的三~%)才具有潜在的特异才能,这些人经施加T M S后,特异功能才暂时得到释放。这不足为奇,我们也可从额颞叶失智症、主要大脑半球中风、脑伤和脑部感染等病例看到这类能力的显现。

或许大多数的人都有具体的直观力或记忆力,只是深藏不露,遭遇意外或特别的情况才会显现出来。这种潜能虽然只能从演化或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就像原始的感觉或认知,虽然一度具有适应的价值,但已被其他能力压抑或取代。

崔福特研究过几十个学者症候群的病例,发现有些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有人则是在后天形成的。他强调这类的奇才其实得来不易。特殊的脑部机制只是这种非凡才能的成因之一,并非全部。这类的智障奇才都很珍视自己的能力,有人像强迫症一样不由自主地去做,有人了解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且因得到回馈而感到快乐。由于智能缺陷,这种快乐更让他们有如置身天堂般喜悦。白痴奇才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即使他们人生的全部只建立在一种技能之上。文/奥立佛.萨克斯

摘自《脑袋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2-25 12:33 AM , Processed in 0.06627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