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817|回复: 0

[励志]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

[复制链接]

升级   80%

20

主题

20

帖子

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0
QQ
发表于 2024-6-18 07: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





之前读到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写的〈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这篇文章后来被换成〈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就走向人生巅峰了吗〉等标题,在网路上引起不小的转发和热议。

秦院长写的是对以名校学生(文中称「牛孩」)为代表的大学生的几个担忧:他们的死板和拘谨太像了(从面试现场表现看出),成长模式和优秀的方面太像了,就连进大学以后的问题点也太像了——入读北大哈佛等好大学似乎成了追梦的终点,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人生方向了。

我算是秦院长说的那类「牛孩」:一路读著重点小学和中学长大,然后到这个世界最好的大学拿到大学学位,再攻读硕士学位。在感谢秦院长撰文关心学生之余,我想以一个「牛孩」的身分,聊聊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些看法可能同秦院长的观点相左,却可能是百万名大学生中的很多人想说的。

我绝无意写一篇旁征博引的反驳文,仅是分享个人拙见,不妥之处请海涵。欢迎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讨论。

没找到「人生方向」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秦院长在文中最大的担忧,是年轻人的「共同迷茫」——哪怕是很多拚进了北大、哈佛的「牛孩」,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

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们(被面试学生——笔者注),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

小时候,每当大人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呢? 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的回答:科学家、太空人、飞行员、警察叔叔(阿姨)……然而,当孩子们上学之后,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但有一天当他们(北大、哈佛学生)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

如果长大后仍能像童年时那般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幻想,该有多好。可是,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和生活磨练,我们早已变得更缜密、更谨慎,有了更多思虑,不再能一拍脑袋说出「我要当医生」「我要盖楼房」了。所以,将「幼年时能脱口而出远大理想」与「长大后的方向暂缺状态」做直接对比,我认为略欠周密。

秦院长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是指能让人充满热情的一项事业、能为之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横跨人生未来几十年,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暂时没找到这样的「人生方向」,对牛孩们、大学生们、年轻人们而言,是一件该深感恐慌的事吗? 作为一个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过努力的九~后,我不这么认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方向,就像是那个千里之外的广阔江海,必然是需要花费时间、经过一步步思考和实践才能悟出、确立的。哪怕是顿悟,也得有前期摸索做铺垫。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说明「人生方向是什么」,我认为可以这么写:
人生大方向= 小目标1+小目标2+……+ 小目标n。

即:宏观的人生方向,是由微观的「小目标」累积而成的。n的数值因人而异,有的同学找到人生方向花费时间较少,有的人会慢点——这都很正常,无需因为自己还在摸索而别人已经有了长远方向,就感到焦急。

试问秦院长和中国的大学教授们:你们二十多岁时,已经精准无误的找到未来方向了吗?

很多改变世界的人,年轻时都经历过相当长的一段探索期。有的人可能比现在的大学生更摸不清未来方向。缔造了「苹果」帝国的贾伯斯开始科技领域创业前,曾在二十多岁时只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欧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芝加哥贫民区做了三年义工,然后进入哈佛法学院读博士。彼时的他,很可能并没把「人生方向」定为有朝一日当选美国总统。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轻时曾教英语,后来开翻译公司。当年的马总肯定也没想过,未来的人生都将和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密不可分。秦院长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国的摩西奶奶,七十七岁时才正式发现对绘画的热爱,开始创作。

所以我想,不能把「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渲染成一个会让年轻人焦虑的严重问题。二十多岁的年龄,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间,没有定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在鼓励大家可以仗著年轻资本而不怕迷茫、「慢慢著来」。比早早找到关乎未来几十年「大方向」更重要的,是现在行动起来,确立好这个月、这半年、这一年、这两年……的一个个小目标,并坚决执行,让每个被完成的小目标都成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我们真的对下一步的目标和方向一无所有吗?


如果把「是否确立了现阶段和近期目标,并付诸实践」作为判定一个年轻人是否「迷茫」的标准,大学生们(不管是「牛孩」还是「非牛孩」)仍像秦院长描述的那般情况堪忧吗?

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并没那么「惨」。先说身边的哈佛「牛孩」们。前几天,我同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特别助理、哈佛研究生院国际战略发展主任H. P. Tian 博士聊天。当问到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和未来规画时,她给予了很正面的评价(以下为原话大意):

据我了解,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都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他们头脑清楚,很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都朝著自己的目标努力。

我认识的哈佛中国学生们确实如此。他们充满正能量,把学习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条理。

虽不是每个人都确定了「人生大方向」,但都有清晰的小目标小规画正在执行著。

朋友何江(哈佛历史上第一位毕业典礼中国籍学生演讲人)便是生活得「很明白」的一位年轻人。他从湖南农村考进中科大生物系,再凭优异成绩进入哈佛生物系读博士,如今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生物学博士后研究。虽然何江还没确定未来是扎根实验室做学术,还是走出校园去探索技术+创业道路(即「人生方向」待定),可你一定能看出,何江如今的优秀是一步一脚印拚出来的:抓准「生物」这个自己喜爱又擅长的领域,完成一个接一个成长途中的「小目标」。不好高骛远,只求脚踏实地——对年轻人而言,这难道还不够吗?

再说更广范围的大学生们。前段时间,我发微博邀请大家分享「二~一六年最后一百天的三个目标」,两天内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的几千个「小目标」:有要经由一场重要考试的,有要看完× 本书的,也有要坚持每天跑步的。我们不能轻看了这些小目标。纵使它们再微不足道,也是寻找人生方向的基石。

秦院长、教授们,我们虽不能一步登天,但那么多年轻人都在为当下能做好的事不懈努力著呢。「独处」和「试错」,就是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办法吗?文章末尾,秦院长分享了两个帮年轻人找到人生方向的办法:独处和试错。

每天抽一点时间独处,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空间,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有时候,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骇人听闻也没关系,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与他人无关。

一个好办法是试错。不停的尝试所有事情,……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

谢谢秦院长的建议,但请允许我分享一点不同想法。

「独处」那段话读了几遍,越读越觉得像鸡汤书里「知心大叔/知心姐姐」常说的话。诚然,我们都需要「一个人静一静」的独处空间。但我认为,「独处」并不是帮年轻人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方法。试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拿出一张纸天马行空的涂鸦狂写,真能灵感迸发、找到奋斗方向吗?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牛顿那样,被苹果砸了头就发现了引力;或者像阿基米德那样,泡个澡就找到了浮力。年轻人之所以迷茫,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脑子里没有想法。在这种想法缺失的状态下独处,几乎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反而可能越写心越乱,适得其反。

关于「试错」:诚然,人都是在尝试─跌倒─爬起─再尝试的循环中成长成熟起来的。确立短期目标和探索长期方向的过程,一定少不了试错,这点我非常赞同秦院长。

但我不得不说,当读到「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被冷不防震了一下。想法固然美好,现实却很忧伤。如果年轻人的生活能像秦院长描述的那般简单洒脱,就完美了。

但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真的输不起。十年寒窗,我们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明了。这么多年的拚搏都是前期投入的成本,如果因为一次大胆试错就放弃大学学业,所有时间和金钱成本就可能瞬间变为沉没成本,无法收回了。

社会给我们年轻人的机会很多,但给我们的挑战和压力也「山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比尔.盖兹那样辍学后成功创业。对于非官非富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先好好在学校里读书长技能是最稳妥的方式——我不是在说年轻人不能试错冒险,只是这「险」,最好在可控范围内「冒」,实在不可太激进。



那么,帮自己寻找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


下面的建议很多人也许不陌生,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用过、觉得好的办法,分享给所有年轻人——不管你是否正在迷茫。


1.读书,读书,再读书


与其去想,不如去读。智慧不是凭空蹦出来的,而是经由阅读攒出来的。在移动社交工具肆意侵占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真的太容易分心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时。放下手机,重拾书本,静心读几页书、几篇文章,你获得的将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帮你找到目标和方向的灵感。

在大学里读完有关华尔街和高盛的几本书后,我对投资银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进而确定了毕业后第一个奋斗步骤:去投资银行苦干两年,夯实基本功。不管未来落脚于哪个行业,投资银行给我的各种基本技能都会让我受益终生。

我还喜欢读自传。这类书的一大魅力,是作者生活到第五十页的时候,还不知道第三百页会发生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循著他们的奋斗足迹读下去,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规避教训,学习成功方法,再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人生路线。


2.拜师求教


与其去想,不如去问。我们可以找的老师至少有两种:教授和学长。

大学生最该避免的事情之一,就是只在课堂上和教授发生交集,下课铃一响就「各奔东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教授们是过来人,比我们有见识见地;很多教授也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我们的苦恼和迷茫,帮我们出谋画策,还可能给我们介绍各种资源和机会。

读大学时,我有幸和几位教授成了好友,经常在下课后同他们hang out :周末到教授家一起下厨,跟他们体验各种好玩事儿(学日本剑道,在农场上种菜)。和教授们的聊天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我听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打拚故事,也让他们为我毕业后的规画出主意。一位赏识我的经济学教授,更写信力荐我去摩根士丹利纽约总部实习。每次跟出色的长者交流,我都感到充实和喜悦,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往往能被驱散无踪。

和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更应该是必修课。他们刚走过我们正在走的路,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热腾腾经验,包括我们正经历著的挫折和疑惑。他们可能是比父母更能体会我们感受的人。缺乏方向感和上进心的时候,不妨和学长打场球(和学姐逛个街)、吃顿饭,抒发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让他们开导一下。虽不一定能立刻豁然开朗,但也会帮你减压重拾一些动力。


3.不要宅在宿舍和家里,走出去看看世界


与其去想,不如去闯。感到无力和迷茫的时候,切忌把自己关在宿舍和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任凭自己在狭小空间里独自疗伤或苦想,那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越发消沉和自卑。

有意识的让自己走出每天两点/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呼吸不一样的空气,到别人的生活里走一走。在旅行途中,太多人收获了灵感,甚至找到了奋斗目标。

比如说贾伯斯——他到了印度后,发现这个国家并不是一些人所宣扬的宗教净土,而是处处皆贫穷和饥饿。印度之行让贾伯斯意识到,比起宗教,也许科技与创业才能更好的改变世界,继而在之后创办了苹果公司。


4.提高执行力


与其去想,不如去做。定好的目标就是要去完成。如果不立马卷起袖子付诸行动,还不如压根没有目标。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的好办法之一是给自己列To–do list(任务清单)。

我从读中学开始列To–do list,从最初在小笔记本上手写任务,逐一打钩,到大学以后在电脑和手机上填写自造的To–do list,我的记录几乎从未间断过。如果按每天十项To–do 来算,十年下来也完成超过三万六千五百个任务了。做完这几万个任务,就是实现了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小目标,也同时使我的「人生方向」更加清晰。

养成用To–do list 的习惯后,你就会逐渐患上「任务完成强迫症」。如果哪天没做完某个任务(没法在任务清单上打钩),就可能感到浑身不舒服︱︱这是一种好的「不舒服」,因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

想跟中国大学教授们说——在耶鲁和哈佛,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出色的教授。他们不但传道授业解惑,更给了我师生友情甚至亲情。我把大学母校当成the home away from home(故乡之外的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授们给的关怀,让我能在飘洋过海求学的几年里一直感到温暖。

我只想以一个普通学长身分,替所有离家求学的学弟学妹向中国大学教授们提一个请求,希望不算苛刻:

多给学生们一些尊重、耐心和鼓励,不论是在招生面试时还是学生入校后。下一次,能否将心比心,多理解一下他们在面试时「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的拘谨,不再在面试时随意打断他们? 当他们遇到困惑想找你们探讨和倾诉时,能否多为他们敞开办公室和家的门,为他们出出主意,而不只是隔靴搔痒的送一段鸡汤话? 你们的一次悉心帮助,会让学生们感恩一生。

以一句话作为文章结尾,送给所有正在为未来努力著的大学生、年轻人:

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是一步步拚出来的;别焦虑,把这「一步步」走实,你就会走得很好。

《不如去闯:年轻不是迷茫的借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1 10:38 AM , Processed in 0.06631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