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416|回复: 0

[管理]活用「Best 3引用法」,把喜欢的文章变成自己的!

[复制链接]

升级   78%

20

主题

22

帖子

7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8
QQ
发表于 昨天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用「Best 3引用法」,把喜欢的文章变成自己的!





我阅读时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挑出三句来,方便实际引用。这三句不管是一行字也好,两行字甚至长达三行也没关系。挑选时也不用太过小心,反正差不多就行了。

当你跟别人讲话或是写文章、日记时,就把这三句话引用进来。借由活用这些喜爱的句子,可以把这些句子变成你自己的!

一来,这也会是我们自己的读书记录。而且借由这种作法,我们在阅读时就不只是搜寻关键字,还会搜寻自己想引用的句子。在这种意识下,速读能力便会大幅跃升。

还有,当我们引用完了这三句话后,顺便也把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三句话的原因给写下来吧。这个过程,有助于厘清自己跟这部作品建立起了什么样的连结。
也就是说,在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被这几句话给吸引的同时,也正经历了下述这一连串作业:

●1选出三句自己想引用的句子。
●2决定引用顺序。
●3厘清引用了这三句话的自己跟作品之间建立起了什么样的连结。

到了这阶段,我们的阅读才算结束。

这么做,就能把自己从阅读中所学得的完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之后需要引用时,比方说跟人说话或是写文章时,我们心中就会自然流泄出这些美好的句子。
我想这种效果可以称为「引用力」。是丰富我们表现力的一种方法。可惜呀,这种能力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早已被抛弃了。

其实在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这一段期间,没有引用能力的人,会被视为是不看书的粗人。

譬如宽仁二年(一~一八年)左右编纂的《和汉朗咏集》(藤原公任撰)就是这么一本书。这是把适合平安时代的贵族在日常生活里引用的隽永名句跟和歌编纂成的一本书。足见以前的确有这样的文化。

此外,就像我先前提到的,我们从以前的教育里也看得到诵读(朗读)的影子。

据说幸田露伴跟夏目漱石就是受过诵读教育,所以引用汉诗时完全不用查,随口就能说出许多汉诗。

可是现代几乎没有人在朗读汉诗了。

现在的孩子虽然会背很多考试要考的东西,可是没有人会去背名言佳句。结果默诵名言佳句的能力几近于无。

我觉得这正是我们阅读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因为所谓的引用力,其实也是个人涵养的一种。

说得极端一点。无法旁征博引的人,表示他脑袋里没料。

这可不是只有我这样讲,全世界都这么认为。

在欧美,如果不能讲上个几句莎士比亚,别人大概会觉得你教养程度不高。要是不能引用圣经,更是完蛋。

但反过来,要是你可以溜上几句歌德或孔子名言,大家就会觉得你程度很不错。

因为一般人会认为,引用句子所展现的是一个人跟名作之间的熟稔程度。

我们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有时虽然还是搞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讲什么,可是总有几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这样就够了。这样读书就有意义。

阅读真正重要的,是让我们从阅读中得到触动,从阅读中去思考。

我在大学里上课时,请学生们每星期都要写一篇文章,而且「一定要引用,还得告诉我,你们在这几句话上有过什么样的经验」。

结果这么一来,有些孩子在不引用的时候,文章完全不能读,在加上引用之后也写得出有深度的文章了。所以,引用实在是好事,对谁来说都有成效。

而且,那些广为大众传阅书籍都是出自伟人笔下啊。这样子的人,他们所说的一句话,时常都讲进了我们心坎里。

引用名言佳句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帮我们打动别人。有时我们对别人没有兴趣,可是他的某一句话却突然把我们勾住了。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引用时,当然最好力求完整无误,可是一开始我们只要能练到「大概是这么讲」的程度就好了。

不用一字不差地把整个句子刻进脑里,只要能说出大意,记得关键句就很成功了。

《大人的读书全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4-6 03:21 PM , Processed in 0.06873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