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318|回复: 1

印順法師的「六識論」思想

[复制链接]

升级   91%

13

主题

14

帖子

9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1
发表于 2015-12-31 2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順法師的「六識論」思想
關於佛法是六識、七識或是八識,在佛教界一直是一個討論的議題,我們今天將藉由印順法師所主張的「六識論」,來討論佛法中所講的,有情眾生的心中,到底是有六個識、七個識還是八個識。
印順法師在他的《佛法概論》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觀」中說:「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意識又向內而執取根身。這向內而執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說的阿陀那識。此意識為本的意識,應為從意而生的意識,不只是六識中的意識。」又說:「從有情為本的立埸說,有情為六處和合的存在,意處為身心交感、認識活動的源泉。意根與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統一。佛說『依意生識』,應以與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意與這身根相應而生起的覺了,或觸對外境,從意起身識;或執取身根,執取身心自體,從意生(細)意識,這二者,無論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會,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細)意識為『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有取識,即與極微細的我見、我愛、我慢相應的染識。像人類,意根與根身相應而生的覺了,外緣即明確的五識。如定中根身所起的內觸識,及內取根身,執取自體的──細意識,也是極微昧的。此外,有高度明確的意識,承受五識外緣的落謝影像,承受(細)意識內取的積集餘勢,承受前念意識的活動形態,發為一般明確的意識。重視佛陀『依意生識』的教義,『六處和合』的立埸,應從根身與意識的交感處,說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細身識與意識,到達人類特有的明確意識。」
以上印順法師的說法,我們來看看是否和經典所說的相符。在  佛陀初轉法輪的《雜阿含經》中卷九,  世尊開示如下:「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這一段經文,很明確地說明「諸所有意識」,無論是印順所說的「細意識」或是「明確意識」,都是藉意根和法塵的因緣所生的意識,不是印順法師所說的:「應為從意而生的意識,不只是六識中的意識。」誤會說還另外有一個從意根所出生的意識,有別於六識中的意識。另外佛所說的六根中,前五根是眼、耳等身體的器官,但是意根,祂所接觸的是法塵,祂是心法,不是物質的色法。印順法師把這個心法的意根歸類為物質法,才會說:「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這個心法的意根,正是印順法師所否認的第七識。
另外有關阿陀那識, 世尊在《解深密經》卷第一中說:「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以上經文的意思,是說阿陀那識又稱為阿賴耶識,又稱為心,而最後又說,這阿陀那識作為依止,作為建立,才有六識身的運轉,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識和意識的運作現行。而印順法師卻說:「意識又向內而執取根身。這向內而執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說的阿陀那識。」也就是印順法師認為阿陀那識就是意識,和  世尊所開示的阿陀那識建立了六識身──包含意識──的運轉完全不同。是阿陀那識建立了意識,而不是意識就是阿陀那識。印順法師對於阿陀那識──或稱為阿賴耶識──的認知實在錯得離譜,就好像說母親就等同於兒子一樣。
另外印順法師所說的「意處為身心交感、認識活動的源泉。意根與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統一。佛說『依意生識』,應以與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印順法師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因為意根與身根的交感,與身根相依存,才會有意識的出生。這種需要身根才能產生意識的邏輯對於無色界的有情眾生,他們完全沒有身根卻還有意識存在,就完全說不通了。這種「應從根身與意識的交感處,說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細身識與意識,到達人類特有的明確意識。」之邏輯,完全和無色界有情眾生的實際現象背離,也因此證明印順法師的說法錯誤,無法禁得起事實的考驗。
關於佛法中,有情眾生的心到底有幾個識,我們依照經文,來算算看。前五識及意識,這在經文中,以及印順法師的書中都有提到,沒有爭議。但是除了這六個識以外,《雜阿含經》中又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也就是意識是由意根和法塵的因緣所生。印順法師也說:「從意而生的意識。」所以意識是由意根藉法塵之緣而出生。這能生意識的意根,祂不是物質的色法,因為色法無法接觸法塵,也無法生出心法,只有心法才能出生心法。也就是說,在初轉法輪的《雜阿含經》中,  世尊已經明確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也就是說除了包含意識的六個識之外,還有一個意根,也就是第七個識,祂能夠藉由法塵的因緣而出生眼、耳乃至意識的六個識。任何一個會算數的小學生,這樣用手指一算,就知道  世尊在初轉法輪就提到至少七個識,而不是印順法師所說的六個識。
另外,在初轉法輪的《雜阿含經》卷第三中,  世尊開示:「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這段經文的意思是  佛開示說,有一個識祂不住在東、西、南、北方及四維上下,除去了所有的五欲就會看到祂,在阿羅漢捨壽後滅盡五陰十八界,進入了無餘涅槃,祂在這無餘涅槃的境界中,一直保持著寂靜和清涼的狀態。  世尊在這裡所開示的,一個不住在任何地方的識,和前面所提的「意法因緣生」的意根又完全不同,在人間,意根必需要住在勝意根所在的大腦才能夠領納法塵,出生意識。這一個不住在任何地方的識就是《解深密經》所說的「阿陀那識」,又稱為「阿賴耶識」,或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塵中的心。在其他的經典中又稱為「如來藏」。
從以上簡單的算術,眼、耳等乃至意識總共有六個識,加上意根第七個識,以及《解深密經》所說的「阿陀那識」或稱「阿賴耶識」或稱「如來藏」,總共就有八個識。這是  世尊在初轉法輪的阿含經中就已經提到的,絕對不是印順法師所說的:在「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初轉法輪經典所說總共就只有八個識,不多也不少,沒有印順法師所說的九個識、六個識或七個識。除了初轉法輪以外,第二及第三轉法輪經典中所說的,也都是八個識,可以說佛法中就是「八識論」,不多也不少。因此印順法師所宣稱的「六識論」,完全是他忽略了經典中的說明,硬把「意法因緣生」的第七識意根,以及「於身隨逐執持」的第八識阿陀那識(或稱阿賴耶識或如來藏),全部歸類為意識中的細意識,昧於經典開示而說只有六個識。印順法師這樣的「六識論」立論,如果不是完全不懂佛法,就是別有居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2 08:35 PM , Processed in 0.06801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