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再次回忆起今年夏天我女儿的生产过程,那种对于我来说“惊心动魄”,“有惊无险”的时时刻刻,也让我初步了解了加拿大医院的优与劣。
怀孕期间,已经听说加拿大是崇尚自然分娩的国家,除了像第一胎剖腹,产妇有高血压以及胎位不正等特殊情况外是不允许选择剖腹产的,这与目前中国受利益驱使而高达50%的剖腹产率截然相反。于是我也铁定了心不用医疗介入,包括不用无痛分娩针(epidural),想要切身体会做母亲所应经历的自然生产过程。
一切都按预期的时间进行,见红,宫缩,等子宫颈张开至5厘米时我被允许进入医院产房,由于产前我已参观过医院,所以对整个生产流程还是有所了解。但当我真正进入产房,还是被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所震惊,舒适的产床,单独的卫生间,优雅的背景音乐,还有高档的按摩浴池,这不是想象中的医院,分明是个宾馆。为了减轻疼痛,我还在按摩浴池里“放松”了半个小时。
经历了4、5个小时的煎熬后,医生再次给我评估发现子宫颈只增加了1.5厘米的张开度,而且羊水未破。于是医生在没与我商量的情况下直接捅破了羊水,那种痛楚是难以形容的,也是我无法用呼吸控制的,我只好改变初衷,向医生、向医疗干预投降,请求给我用无痛分娩针。也许正是麻醉剂的作用,使我在享受无痛分娩的同时,在最后阶段的用力推胎儿过程中却无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值班医生建议我使用产钳引导,但是我担心这种方式对胎儿不好,因此仍然坚持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生产。
恰在我们为次事做决断时,值班医生被呼叫去处理一个急诊(事后才知道是有位胎儿的胎心降至零,而需要采取剖腹产)。而这一等就是漫长的一个半小时,时间也接近零晨2点,由于长时间的用力分娩,我开始发烧,孩子的心跳速度也在加快。我和先生多次催促护士能否去请医生,我也同意用产钳引导,可是护士只是简短地回答说不必紧张,医生肯定有比我更危急的病人需要处理,请耐心等待。
以前听说加拿大的就医等待时间很长,可是这一次我是躺在产床上等待,我看着监视屏知道孩子的心跳在加快,担心腹中胎儿的安危,但又束手无策,周围先进的设备都成了冷冰冰的不通人情的机器,我开始向我先生抱怨这儿的医院,晚上一个医生值班如何能处理紧急情况,如果我在国内生产不会被这样冷处理,我哭着对先生说我要回中国,我要对我孩子负责,我再也不想呆在这儿。先生也在产房外不断的与值班护士沟通,但答复除了等待还是等待。就在我们几近绝望时,医生终于来了,并向我解释了原因。半个小时后,孩子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随着她那第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啼哭,我也激动而放心地落下了泪水。
加拿大自然产的产妇产后在医院只能住24小时(比起国内可以住三天可短了些),原以为我与宝宝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然而生产过程中那无谓的等待以及我的发烧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女儿常规血检后被认为有细菌感染,需要进一步作检查,医院不由分说把出生才20几个小时的女儿从我身边带走,被送入了ICU特别看护病房,细菌培养48小时后才能确定我女儿是否真正被感染。当看到女儿躺在恒温室里而不是在我身边时我又忍不住哭了,刚从母亲温暖的堡垒里出来,她是多么需要依赖和母亲的安抚。而我没能好好保护她,突然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是那么无能为力,只能祈求上帝保佑女儿安然无恙。
48小时里我和女儿还要共同学习母乳喂养,但似乎女儿并不喜欢这个环境,她吸吮母乳很费力,令人欣慰的是医院专门有母乳喂养专家来指导,这个专家真的非常专业,凡是我女儿抗拒的情形只要经她指导,肯定能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护士也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给婴儿洗澡,换尿片,拍嗝,这点让我觉得多伦多的医院为孩子考虑地非常周到,让初为人母人父的我和先生第一时间学到了基本的婴儿看护技能。
检验结果出来后女儿一切正常,我和先生非常高兴打算办出院手续,却又被告知女儿黄疸指数较高需要进行光照而且要评估母乳喂养是否合格后才可准许出院,当时我真想质问医院,黄疸较高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何必小题大作,而母乳喂养是我个人的事关你医院何干,我们不需要“特殊照顾”。但苦于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有力的与医生沟通,又暗想这可是加拿大,如果想尽早出院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医院配合,遵从这儿的规定,于是只好放弃了与医院的争辩。
再者,换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好事,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健康非常负责。这样一想就只能让女儿继续留在ICU。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确实是个人性化的国家,为了能让我与宝宝尽可能多地相伴,医院提供了母婴同室服务,不仅让我能时时刻刻看到我的女儿,也免去了我产后家里医院两地奔波的辛苦。又经过两天的逗留,终于女儿的黄疸也退去了,在医生的许可签字下,我和先生带着宝宝逃似的离开了医院。
现在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着,经过这次生产,我第一次接触了加国的医院,觉得加拿大医院让人又爱又恨,这儿有很好的医疗设备和就诊环境,但看病程序的复杂掩盖了这种优势;这儿也有敬业而专业的医务人员,但人员数量上的缺乏势必造成等待时间的增加。病人到医院目的是需要及时的就诊和治疗,但上述情况恐怕会耽误病情。而且,作为新移民,抄着不太熟练的英语与医生沟通,尤其是医学上的专业词汇更平添了理解上的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就医难度,心理上就缺乏了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再者,这儿的医疗体系与国内完全不同,“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医院”的不同等级,可能使得大病进医院见专科医生成了难事。同时一套严格的程式化管理制度又可能会把小病当大病医治。我想,我们既然选择在加拿大生活了,以后或多或少会与医院打交道,作为移民,只有更多的了解加国的医疗制度,尊重这儿的文化习惯,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方便就医。
当然,归根结底,最好还是让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才拥有快乐无忧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