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702|回复: 0

留美博士枪杀5人!是海外华人精英的残酷命运

[复制链接]

升级   66%

17

主题

20

帖子

6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6
QQ
发表于 2018-12-5 1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1年11月1日,寒风凛冽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学生们行色匆匆地穿行在校园中。
在这个被票选为全美“最宜居”的城市,一条河流由北奔流而来,把起伏的山丘分为东西两岸,小屋掩映在山丘树丛中,宁静而安详。
华裔女作家严歌苓曾是这里的教授,贾平凹、韩少功、北岛等举国知名的文人,也都曾在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读书写作。
13e96510df11d94ccb570eea602d37c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然而没有人会想到,很快,这片宁静就会被打破,一场震惊中美的校园枪击案,即将发生。
在此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在连续枪杀五人、重伤一人后,饮弹自尽。
而被杀害的人,全部都是卢刚的师长与同学。
486468329448eb98aa0ecd2e38958b35.jpg

卢刚
消息刚刚传来时,卢刚的北大本科同学们以及还在工厂上班的父母,都感到难以置信:
“不可能!这孩子那么优秀,绝不可能杀人。”
亲友们所言非虚,从普通工人家庭考入北大物理系的卢刚,后来又从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中脱颖而出,以交换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是当之无愧的天子骄子。
4204e42d8c6f2041ff83342e6e28639c.jpg

枪杀案发生后,匆忙赶来的医疗队、警察及记者
在许多人眼里,“精英”不可能杀人,而有能力在海外求学的“精英”,更与犯罪的事情无缘。可惨案就这样发生了,在强烈反差与巨大惊痛中,昭示着海外华人精英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曾经我们以为, 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规范的法律,甚至身份的象征,都构建出一个大洋彼岸世外桃源般的“天堂”。
走出国门的华人,尤其那些前去求学、工作与定居的精英群体,一脚踏入了拥抱更好生活的希冀,前方是无限光明,令普通人羡艳。
c4ccc6139acc7410d0ba98ca104326f7.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我们常常忽视的是,海外不一定等同于“天堂”,“精英”面对的也未必都是坦途。当越来越多的“卢刚”与他们的无奈心酸被世人所知,我们才会发现,现实,永远要比梦想残酷……
那些年
在海外走上绝路的“卢刚”们
提起多年前卢刚所制造的枪击惨案,无数人会和他在国内的亲友一样,有着相同的疑惑: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到底为什么走上绝路?
事实上,相关的分析报道已经太多,而2007年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影片《暗物质》,则用戏剧化的手法,还原了悲剧的源头。
5557df4cd62c032b3642c5342c7043e4.jpg

2007年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影片《暗物质》
卢刚,毁灭于挫折与逆境下而产生的“心魔”。
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的卢刚,成功考进北大又顺利赴美留学,当他初到美国时,期待的是一个顺风顺水的未来,起码和他人所幻想的一样,在异国他乡,也会是那个“最佳”。

图片来源于影片《暗物质》
可是,接踵而来的却是失意与落差。
语言不通,文化隔阂,若有若无的歧视,学术研究失利,接二连三的挫折让他陷入了窘境。卢刚从没想过,出了国的他似乎再也不“优异”。可在地球另一端人们的心里,卢刚这个名字依旧代表着“美国梦”,代表着一个传奇。
ac939b9d7d84b3220a3865ee2b5b7676.jpg

图片来源于影片《暗物质》
当与导师之间关于学术分歧的争执愈演愈烈,当暗恋的美国女孩轻蔑地说不会和中国男孩交往,当为数不多的“优秀毕业生”名额被同学抢去,面对可能无法毕业的窘境,卢刚端起了枪,走向了他和遇害者都无法逃离的结局。
杀人之举,十恶不赦,可《暗物质》的导演陈士争,却对卢刚抱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在他看来,华人精英在海外都难免会有失落感,他曾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对任何中国人来说,离开祖国都是一次重创。因为到了另一个国家,却发现在那儿无法栖身、无所适从,想到这点,真让人无法承受。”
c96c3dbd335d616d2d430fb1b8cd8be8.jpg

《暗物质》导演陈士争
而对于如卢刚这般堕入深渊的精英而言,那份“无法栖身、无所适从”之感,大多来自于在曾经熟悉环境中的“太好”,与异国他乡初来乍到的“不好”。差距之大,有时会让人窒息。
让人痛心的是,在卢刚大开杀戒之后,中国精英在海外杀人的可怕案例,却一再重演。
1993年,硅谷电脑工程师刘颖因失业与婚变的双重打击,用手枪打死丈夫后自杀身亡。
2002年,复旦教授、曾任职于硅谷的黄谷阳,在枪杀将其无端解雇的上司后举枪自尽。
2008年,硅谷工程师吴京华得知自己被解雇的消息后,愤然拔枪,击毙了三名公司高管。
2010年,纽约某医院的王立山医生也因被解雇而心生不满,枪杀了在耶鲁工作的前上司。
2016年,印第安纳州某发电机制造厂的华人工程师陈清,射杀49岁上司后饮弹身亡。
……
63240375f15fc2f615a6271b5eff825a.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杀人犯的履历上充斥着“清北复交”、“教授博士”这样的字眼,毋庸置疑,他们是华人的荣光,是卓越的精英。
但谁又能想到,“精英”的这层身份,有时竟会变成无法挣脱的枷锁,释放一个人内心的恶?
在所有这些和卢刚杀人案相似的悲剧中,华人精英们不远万里前往海外,只为追求更好的明天,可他们遇到的,亦是意想不到的窘境。
有人遭受了社会的歧视,职场的不公,同事的阋墙,养家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是那个,曾在国内备受尊敬与崇拜的自己。
45ff2a3ea13b207b17e76c93e2c64a6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一部讲述中国女人嫁给美国男人的纪录片《就爱亚洲媚》,一个千里迢迢嫁来美国的农村女子珊蒂,即便在初来美国后诸事不顺、与美国丈夫争吵不断,崩溃之中却依然坚持:
“既然来了美国,就是来过好日子的,我不能让国内的亲友知道我这么惨,会被笑话死。”
7856617945d37ba78fbac99eb4b3b638.jpg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就爱亚洲媚》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尚且把脸面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更何况那些生来骄傲的精英?
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业、工作或婚恋中的任何不顺,都容易被无限放大。当一个人一面忍受着挫折与逆境,一面又为表面上的美好而苦苦支撑,一旦走向极端,悲剧无可避免。
走上绝路的“卢刚”们大抵相似,是无法忍受的落差和失意产生的“心魔”,害死了他们自己。
他们的苦,我们无从知晓
当然,纯粹把悲剧发生的所有根源,归结到华人精英自身,似乎有些不公平。他们所受的苦,我们很难完全理解,更无从感同身受。
1993年,著名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自己的结发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除了个性缺陷及个人感情方面的困扰之外,海外不如意的生存环境,也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afa28fa7a731f10629e0a8da7206f812.jpg

诗人顾城
在老一辈移民故事中,我们读多了“边打工边读书,功成名就”的美好结局,却不知道,也有华人精英被海外难以想象的生存压力击垮。
据顾城生前好友、著名诗人舒婷回忆,在新西兰尚未站稳脚跟的顾城,由于缺乏经济头脑和入世的打算,很快就陷入了经济窘迫的困境,无奈之下,妻子只好出门叫卖鸡肉春卷。
“顾城一直没过过好日子,一直都在愁钱。”
舒婷在拜访顾城一家时曾亲眼目睹了以下一幕:由于谢烨给儿子买了一个1.99美金的玩具,顾城就坐在地上不肯离去。如果不是穷到极致,顾城大概也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ee50f535f8fc59528d10fe8bddbcc734.jpg

诗人顾城与妻子谢烨
后来,诗人北岛在分析顾城之死时认为,顾城如果留下来就没事了,反而在国外太折腾。
北岛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异国生活的巨大压力不仅让顾城深陷饥饿和孤独,更让他和妻子之间出现了裂痕,催化了惨剧的发生。
而上个世纪90年代移居美国的北岛,在回顾自己的海外之旅时,也时常感叹压力之巨:
“在国外生活需要有坚强的神经。有一阵,我独自养家带女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绝望的时候,人人都会有轻生的疯狂念头。”
8200811505eead2724a328bc8f2f0c9f.jpg

诗人北岛
有人也许觉得顾城杀妻的惨剧只是特殊个例,可千万华人精英在海外所承受的方方面面的落差与压力,却依旧在现实中真切地发生着。
凤凰卫视曾摄制过一部名为《生活在别处》的纪录片,记录了几位海外陪读妈妈的故事。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本在国内“呼风唤雨”、拥有高薪体面工作的白领精英,移民到海外后却成了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家庭主妇。
而她们的丈夫,有的是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优秀人才,却也因语言薄弱、没有海外相关的工作经验等因素,在求职时处处碰壁。
ca77f9dd0254dd9b49a98cadbff7cdd3.jpg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国内外悬殊的就业差别以及随之而来的悬殊社会地位,就这样构成了华人精英最大的桎梏。
2006年,曾是湖北省高考状元、清华大学史上最年轻副教授,兼有美国普度大学物理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的蒋国兵,从多伦多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跳下,当场身亡。
他自尽身亡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个才高八斗且同时拥有两国双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移民加拿大后所能找到的唯一工作竟然是油漆工。
cfc01fd381eb28e15794676de9414941.jpg

蒋国兵
另一位来自西安的高学历移民耿朝晖,也在几次失业又找不着合适工作的情形下,绝望地撇下妻女,从多伦多的自家住宅跳楼自杀。
4ee98dcb93860fd9c373deaa6f1aa9fd.jpg

耿朝辉与女儿在一起
这些案例或许极端,但华人精英在海外不一定能找到与自身资质相当的工作,也是实情。
以加拿大为例,一项针对华裔移民的调查显示,近年来移民不断“回流”中国,其中15%的人在移民后一年内回流,65%的人说不后悔回流,45%的人则表示回流后工作更称心。
对于多数华人精英来说,一去海外就顺风顺水的人生太难,就算有,可能也是少数人的“幸存者偏差”,更多人面临的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烦扰,被生存压力驱赶着前行的无奈,更不用提文化隔阂、种族歧视、语言障碍等更为复杂的议题,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粉身碎骨。
精英教育最大的“失败”
就是与平凡为敌
由内而外的“心魔”,始于自我和他人过高的期许,终于竭力维持精英尊严的虚荣;
由外而内的挫折,一直存在于华人群体融入海外生活的方方面面,求学、就业、婚恋、社交、文化……太多难题横亘于他们面前。
“死在西方的中国精英”,仿佛是无解的死局。
4e6c4b8ba1418f091c1a2d2ab048ef66.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是那些经历着无限落差与失意的华人精英,为什么没有想过,就算拿不到学位又怎么样呢?就算真的暂时做个油漆工又怎么样呢?
只要活着,总还是有迎来光明的希望啊。
eb5b73cc29bd35e20c5fe621beac8058.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精英教育最大的失败,不过在于让下一代学会了“与平凡为敌”。而降低自我预期,坦诚拥抱逆境,则是华人精英最需要上的一堂课。
在高晓松那篇著名的《我就是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中,他告诉孩子可以走点“弯路歧路”,干些“没用的事”,在无法获得世俗的成功之时仍然可以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也不至于走向极端。
045b9d3f85d52fb27dc1760c81a9d32b.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更何况,既然选择了海外求学、工作或定居,就不该仅仅着眼于世俗的成功。因为拿到高大上的文凭,找到体面工作,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只是出国的目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开拓思维、转换视角,做二元教育的受益者,体悟多样化的选择,才是更高层面的东西。这个过程虽不会立竿见影,但却使人更完善、更健全,使一个人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一生。
北美崔哥在《献给惨死在西方的中国精英》一文中说,许多华人精英在对西方社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放弃祖国的大好前程,盲目地用脚投票,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方“乐土”,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幸福生活就在被自己抛弃的中国。
这话道出了一部分的事实,却并非全部。
在海外承受着巨大落差和悲惨遭遇,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华人精英有之,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便是再也不必前往的悬崖峭壁。
它只是一个目的地,不是天堂,也非地狱。
移民并不是件没有退路的事,奔赴海外,也不一定是决定一生的最终落脚点。平衡生活、调整心态,能走多远走多远,坦然面对现实和后果,才是华人精英们最应该秉持的态度。
“死在西方的中国精英”,也可以有所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3 11:29 PM , Processed in 0.30760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