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985|回复: 0

每晚睡前吃一片维生素E 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复制链接]

升级   74%

20

主题

20

帖子

7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4
QQ
发表于 2020-11-11 09: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刘的父亲因肝癌去世,小刘害怕自己也像父亲一样得癌,于是听朋友推荐,买了某保健品品牌的维生素e软胶囊服用,希望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约莫吃了有一年半,小刘又看到网上说,长期额外服用维生素E会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一时间,这维生素不知道该吃还是不该吃。
  据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维生素类产品销售同比增长387%,其中95后、00后成消费主力。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这说明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了。但同样令人担心的是,很多购买者像小刘一样,“稀里糊涂”地在吃着维生素,对维生素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
  维生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作用?
  维生素是一类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或其他途径获得的营养素。维生素不构成人体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但维生素常常是人体内各种酶的辅酶或辅基,帮助人体吸收到更多能量。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每天的需要量都是以毫克或者微克来计的。
  但是,维生素缺乏却会造成人体各种代谢的异常,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维生素家族的成员众多,共计13种,主要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能溶解于脂肪,不容易被排泄,可储存在体内,所以不需每日补充,如果补充过量,反而会引起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储存较少,进入人体后从肠道吸收,假使水溶性维生素摄入过多,多余的部分大多从尿中排出。
  维生素是致癌还是防癌?
  2018年,《英国医学杂志》上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以日本成年人为对象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人体维持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也就是说平时有注意多摄入适量的维生素D的话,可能有助降低包括肝癌在内多种癌症的风险。这是有着庞大数据支持的一项长期研究,涉及了年龄在40岁至69岁的约3.37万名男女。
  在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期间,该研究在调查群体中一共新发现3301例癌症病例。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调查对象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高,那么其总体患癌风险下降约20%。
  但是,维生素致癌也有数据研究支撑——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刊登了一篇名为《维生素E补充剂到底有益还是有害?》的文章称,长期摄入高剂量的维生素E可能有害,而且致癌。该研究对3万余名男性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数据跟踪研究,发现令人意外的结果——服用维生素E的健康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反而高于其他男性。
  其实,关于维生素到底致癌还是防癌的结论,学术界早已争论不休多年,毕竟面对不同人群,干预措施不一样,结论也会有差异。
  但目前有一个共识,即普通健康人群并不需要特别补充维生素。
  普通人群不需要特别补充维生素
  尽管维生素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摄入过量,同样存在中毒的风险。
  维生素A如果不慎一次摄入大剂量,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维生素D是所有维生素中潜在毒性最大的一种。过量补充维生素D有可能物极必反,抑制钙的吸收,造成骨密度下降。从临床来看,过量补充维生素D还会造成结石、高血钙风险的增加。
  维生素E可以增强抗凝血药物的作用,如果同时服用这类药物和大剂量的维生素E补充剂,可能会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
  另外,摄取维生素C的最好方法就是从食物中补充,并不建议大量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过高剂量的维生素C有可能导致腹泻、胃出血、贫血等症状,甚至可能促进肾结石的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做到饮食多样化,并不会同时缺乏多种维生素。很多人没有维生素缺乏的相关症状,也没有去医院检查,只是觉得自己该“补一补”。这种情况下,不建议购买维生素药片,过量补充维生素也会有副作用。
  对于补充维生素,我们应该在尽量“食补”“科学补”的原则下进行。食物中含有所有种类的维生素,目前的膳食补充剂还无法完全将其取代。我们获取维生素的首选途径应该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果你的确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缺乏哪种维生素、怎么补充还是要遵医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3 02:40 PM , Processed in 0.07294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