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819|回复: 0

温哥华疫情再起波澜,让我们来聊聊口罩的故事

[复制链接]

升级   82%

22

主题

23

帖子

8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2
QQ
发表于 2020-11-25 10: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姐

    周末,我在忙着四处找口罩。不是为自己家,而是为公司。

  老板给几个女同事分派任务,各自买几包口罩,下周带到公司,分发下去,先应付当务之急。女同事心细,这事儿,还真的只能交给我们办。
  我们所处的建筑行业,疫情期间一直在开工。而且,好几个项目为了赶进度,还常常要加班。每个工地少则五六人,多则三四十人。
  能持续开工的前提是严格保障安全措施到位。前几日,有其他分包商的工人不按照规定进行工作之前的检查程序,没测量体温,或没佩戴口罩,收到了开发商安全检查官的警告信,并通报全体分包商,信上措辞绵里藏针,下次再犯,分分钟让你走人。而工人所在的企业,也有连坐的可能。
  第二波疫情再一次掀起波澜时,BC省主管安全的WorkSafeBC下了死命令,凡出入工地,需强制(mandatory) 佩戴口罩。粗算一下,一盒口罩50只,只够最大的工地一天半的量。老板能不着急吗?停工延误进度的损失,没人能担得起。
  谁也不会料到,口罩这毫不起眼的东西,居然有一天成为新宠。

  其实,说到口罩的前世今生,它和中国可是渊源颇深。
  100年前的1910年,在中国东北满洲里(如今的哈尔滨地区)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鼠疫。姑且不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内政外交上是如何软弱,让满洲里成为列强侵占中国的前沿,但它做对了一件事,在鼠疫爆发之初,就果断任用了伍连德博士为 “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 ,担任抗疫总指挥。
  伍博士,是马来西亚出生的华裔医生,曾在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正是他,首次发现并提出了此次鼠疫是“肺鼠疫“,为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消毒、隔离、封城、关闭边境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为以后的人类对付大流行提供了有据可查的参考。
  也是他,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并在此次瘟疫期间广泛使用。有别于西方的医学口罩,中国本土制作的棉纱口罩,将此次疫区分为四个不同地区,每个地区佩戴不同颜色的口罩,互相之间不得互窜,然后进行大消毒。
  从1910年秋天爆发,到第二年疫情最终得以控制,预计共有60000多人死亡。而这一数字,如果不是伍医生和他的团队采取及时措施,如果不是当时的各国能够虚心和中国合作,可能会更多。
  或许中国人是遭受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次次的瘟疫来袭,在医疗设施不足的情况下,佩戴口罩变成了自然而然的自救行为。

  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口罩已经熟视无睹的我,一直不太明白一件事,疫情都发展到如此地步了,西人对口罩为何还如此抗拒?而官方对于是否佩戴口罩的说法,几个月来也一直含糊其辞。
  只能说加拿大真的是一个上帝应许的国家。百年之中没有遭受过大的灾害,一直平稳顺当。人们对于口罩的概念,远不像中国人,因为有切肤之痛,而念念不忘,记忆深刻。
  注意到一个细节,华人经常出没的场所,贴出来的告示一般都直接了当说“face masks” (口罩,其实直译应该是面罩才是),基本不会有什么歧义。而西人比较多的场所,则常常称为”face coverings”(面部遮盖物),一字之差,两者之间就有了细微的差别。
  总说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比我们华人强,再加上加拿大人的包容性,都从这件小事可窥一斑。
  倒也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见识了五彩斑斓的“面部遮盖物”。
  有一天,我们的一个供应商兴冲冲地跑来,说他们公司定制了一批”面部遮盖物“,还是多功能的,既能当口罩,还能当围脖,上面印着公司名称,又打了广告。如果我们感兴趣,就把服务商名字提供给我们,云云。佩戴口罩,还顺带做起了公司营销,一般人真想不到。(我是不是考虑向他们收个广告费?)

  同事的一位邻居,疫情期间失业居家,做起了口罩的生意。她用各种花布做成大小不一的口罩,是可以洗涤反复使用的,很精致,也很好看。从小练习的手工技巧竟然在此时派上了用场。
  中国人中当然也不乏心灵手巧的。想起了一位特别热心的华人姐姐,在口罩告急的暑期,曾在朋友圈募集棉布,召集义工做成口罩,支援医疗机构。
  如果你有心,在街头注意观察各色人等,就会发现,西人的口罩常五花八门,颜色各异。他们佩戴口罩,常常是出于无奈,政府规定的不得不遵守,所以就把这件略显无聊的事情尽量整出点花样来。
  很多年轻人,则趁着戴口罩的机会悄悄展示个性和喜好,卡通的,五颜六色的,倒也为沉闷的街头增添了一抹亮色。
  而中国人的口罩,则遵循实用原则,大多数是毫无新意的医院蓝。
  再来看看疫情期间,口罩在温哥华一路走来的踪迹。

  疫情刚在中国爆发时,和国内联系紧密的海外华人,即刻采取自救措施,其中当仁不让的就是戴口罩。当时加拿大疫情并不严重,所以街上戴者寥寥,常常让人侧目。卫生官员对外口径是不需要口罩,所以西人大多不以为然。不过默默无闻的口罩,还是因为中国人的恐惧和争抢,变成奇货可居的高价商品。
  尽管没有具体的科学数据佐证,但小小的口罩,在抑制疫情,限制传播方面,一定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这点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抗疫战果中可以看出来。
  不过在大洋的这头,故事是另一个版本。直到全加拿大实施封锁,口罩依然没有被重视。街头口罩出现的频率倒是越来越高,还是以华人为主。西人更热衷于保持“社交距离“,对他们而言,这是听从政府指令而能做出的巨大牺牲了,值得骄傲。那种景况,现在回想起来也挺百感交集的。
  及至恢复到“新常态“,餐馆、商场等公共场合陆续开放,纷纷提出要求,没有口罩不得进入。而卫生部门则一直是”建议“而不是”强制“大家佩戴口罩。
  不过照我的观察,其实是外松内紧,各个行业还是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更为严格的措施。
  服务华人为主的商店,在这方面行动最快,要求最严。大统华早早就设置了措施,门口有专门的安全人员检查口罩,设置体温测试仪,店内限制人数…… 那时候,上街购物真的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西人为主的商店里,比如我常去的Save on Food,Shoppers Drug Mart,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专门的检查设施和人员。
  我的同事对此也一直不置可否。他们举双手赞成首席卫生官的提议,充分发挥上学期间练就的演讲能力,说得头头是道,调侃那些不保持社交距离的人,就是不提口罩。
  而随着第二波疫情卷土重来,限制的措施越来越严,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必需的操作。
  公司必须符合安全生产规定,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老板不知道的是,如今口罩并不限制购买,在大统华拿十盒也没人管你,而且,价格便宜得让我一度怀疑是贴错了。
  可在感染案例居高不下的时候,我常在想,这一切,是亡羊补牢,还是求个心安?
  这几个月亲眼目睹温哥华街头口罩的踪迹,不免心生感慨: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但心底也隐隐的有一丝悲凉,难道,口罩真的将和衣服鞋子一样,成为必不可少的出门装备了?现在,还是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3 05:57 PM , Processed in 0.0745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