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18|回复: 0

疫情下的温哥华-疫苗姗姗来迟 春天还会远吗?

[复制链接]

升级   77%

20

主题

21

帖子

7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7
QQ
发表于 2020-12-18 10: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姐

  今天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几个月来饱受疫情困扰的普通人,在期盼“救星“疫苗中的心路历程。我始终相信,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是这段不平凡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当下,为了更好的明天,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感谢“温哥华港湾”对下文的收录。
  ——作者前言

  最初听到讨论疫苗,是在我的一个同学群里。有高中同学在美国的医学院从事与疫苗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有几位同学也是学术型人材。他们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专业术语,把我这个文科出生的人搞得晕头转向的,只是心中的敬仰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那是在盛夏,温哥华最美的季节,阳光温暖,一切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第一波疫情被有效抑制了,除了行动受限,不能远行,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那时的我,沉浸在每天能吃好喝好,上周边游山玩水的小确幸中。疫苗?那是科学家们的事,同学们的谈资,与我无关。
  不曾想,还没来得及欣赏晚秋的红叶,感受初冬的温煦,第二波疫情如专家们所言,汹涌而来。“新常态“下,人们的社交活动又恢复正常,活动半径几乎回到以前的范围。温暖的天气似乎掩盖了一切阴暗,却也隐藏着潜在的危险。
  感染人数每天攀升,新闻里公布的数字,已经多到让人麻木的程度,我和我的同事们只好假装没听见,自觉充当“鸵鸟“,说起疫情,又是叹气又是一脸的无奈。生活早已被这四处飘散的病毒给打扰得支离破碎,很多计划都不能如期实施,对于一向按部就班生活娱乐的本地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人们急盼着“救星“的出现,能够挽回这个人类节节败退的局面。对疫苗的讨论,突然变成了全民话题。
  以前总被告诫,加拿大的工作场合,是不适合谈论政治、宗教、疾病等等敏感话题的。2020年,常规和习俗都在被打破。办公室里,“疫苗“两个字,早已和隔壁那个不靠谱的川建国同学一样,时不常被公开提及。这才知道,原来,表面达观随和的加拿大人,内心同样充满紧张和不安。
  这种心情感同身受。越来越多的身边人,同事,同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确诊了新冠阳性。他们会神秘地消失一段时间,这时候,平时无名的他们,会短暂地充当一回故事里的主角,然而后面的故事,好像也没有多少人关心。但旁观者们心底渐渐滋生的,却是更多的焦虑、厌倦和无助。

  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来打破这个僵局。正如前一阵强制戴口罩的命令下来之后,口罩短暂风光了一阵一样,如今,人们翘首以盼的是疫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密切关注疫苗的进展,我也不能再置身世外。更何况,在媒体的渲染下,仿佛疫苗一来,万事俱佳。
  而我对疫苗的知识,仅仅限于小时候接种过的想不起来名字的疫苗,如今脑子里只遗留几个残存的“闪回”瞬间,对了,我们那时候叫“种痘”。还有就是孩子小时候隔三差五就去社区医院报到,接种百白破、麻疹等各种疫苗。等孩子上学以后,这个统一接种的任务就自然过渡到了学校。作为家长,我似乎就再也没为这事操过心。
  我与加拿大疫苗有限的接触,也就是我家初来乍到的时候。当时按照移民安置机构的提示,早在孩子正式入学前,就联系疾病控制中心(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叫这个名字)带着国内带来的疫苗接种档案去进行接种检查。我还记得本市的疾控中心在一条繁华大街旁的一栋普通办公楼里,和其他一些私人机构混在一起,如果没有门口的标牌提示,很容易就错过了。大厅里空旷无人,没有国内社区医院的摩肩接踵,接待的护士亲切又温柔。所有这一切,对当时还沉浸在国内环境中的我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之后的环节,倒是和国内没有什么区别,接种记录交给了学校,由他们统一安排协调。我又做了个甩手掌柜。只是没过多久,就接到了他们打来的电话,说有一种疫苗,可能因为中国和加拿大的接种制度不太相同,反正他们没有看到记录,所以特意打来电话,说明情况,要给孩子补打。我自然是左一个是,右一个同意。
  那都是经年往事了,现在提起疫苗,才回想起来。总体而言,这种科学有序的疫苗接种制度国内外相似度很高,对我而言相对比较熟悉,自然也容易信赖。
  而从其他地方,也能看出加拿大普通人对疫苗的依赖程度。一到初冬季节,各个药店和家庭医生处,就会贴出温馨告示,提醒民众接种流感疫苗。而我接触到的人,每当此时,也会郑重其事地说,该打流感疫苗了,不然这一个冬天又不踏实。

  不过,所有这些疫苗,至少是被我知晓的,可靠且安全的疫苗。它们对预防曾经的流行疾病,提高生活质量都是有显著效果的。
  流感也是普遍被民众认知的一种常见疾病,它早就不再是神秘的、可怕的,不可治愈的。即使我本人从来没有接种过,我对流感疫苗本身,也没有抗拒或疑惑的心理,毕竟,都已经发展那么多年了,整套机制都相当成熟了。
  新冠病毒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横扫各大洲,迄今已造成7160多万民众感染,1600多万人死亡。所到之处,经济停摆,生活异常,死亡率虽不高,却因为不可预知,不可控制,而让民众谈“冠”色变。
  而在加拿大,尽管政府苦口婆心,恩威并施,目力所及,大家也都小心再小心,可是,代表感染的那条曲线仍旧在诡异地往上攀升。加拿大45万5千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13000人(数据截止12月12日),对于总人口仅仅3700多万的加拿大来说,不啻是一种全国性的灾难。几个月前当总理说出要到 “战时状态” 时 ,还觉得他大题小作,如今看来也不是危言耸听。
  被疫情折磨得没了脾气的所有人,齐刷刷把目光投向了疫苗。
  实际情况呢?研制疫苗是一个不能偷懒的过程,要经过动物实验和三期临床试验。新冠病毒刚被医学界认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些试验过程到底进行得如何呢?样本数是否足够多?是否足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呢?况且,全球合资格的疫苗生产公司就那么几家,全世界人民都眼巴巴看着,盼着,有限的生产能力造成有限的供给,分配到每个国家,疫苗的数量可丁可卯。我一个外行人,唯一能做的只会瞎想。
  加拿大自身的疫苗研发能力不足,此时,不得不佩服和感谢加拿大政府的远见、决心以及强大的采购能力。
  同时,关于疫苗副作用的小道消息满天乱飞,市面上仅有的几款疫苗,貌似没有一款是完美的。此情此景,整个疫情期间身体健康,吃嘛嘛香的我生出了一丝疑惑,这样的疫苗,真值得托付吗?

  如今,最新消息来了,普通人如我,暂时只有把疑惑和观望收回去。因为,屈指可数的第一批疫苗,大众根本没有资格接种。
  BC省第一批拿到的疫苗大概4000份,数量真的极其有限。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救急,优先要提供给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偏远地区的原住民,居住在避难所里的高危人群,以及超过80岁的老年人。他们是最易感的人群,给他们合情合理。
  但我心底的疑惑还是没有解答。因为疫苗在巴西和英国等国已经提前接种,据报道确实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这些高危人群里有老年人,一旦他们接种后产生副作用,该怎么办?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产生副作用,怎么办?这个在政府官网上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一句冠冕堂皇的“我们会随时监测疫苗的安全性”,还是不足以打消我的疑虑。
  尽管如此,加拿大政府一向是谨慎的。作为不老不新的移民,这些年我也亲身体会过这儿的医疗系统,虽然反应速度常常慢半拍,但总体来说是非常严谨和可靠的。政府也不可能拿人民的生命安全开玩笑。辉瑞的疫苗已经被加拿大卫生部批准,而Moderna的审批仍在进行中,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疫苗一旦通过审批,证明这种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权威认可。至少,如新闻和官网中陈述的,只要利益大于风险,在当下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就要相信并且接受它。因为,只有60-70%的人群接种了疫苗,产生抗体,群体免疫的目标才能实现,肆虐的疫情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想到我们每个人的配合,就能为整体的抗疫做出贡献。我的犹豫不决似乎失去了理由。

  但对疫苗的等待和接种仍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身边的朋友有的有医院工作,有的在老人院工作,更有80岁以下,但也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因为是真实的关系不错的朋友,所以对他们的健康才会牵挂,会上心。而他们能接种疫苗,已是2021年春季的事情了。
  现在频频被爆出发生感染的杂货店,食品加工厂,是直接关系到我们一日三餐的。如果这些人能够早日接种疫苗,对整个社会的安定,舒缓民众的紧张情绪,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他们也要等到来年春天才能等到疫苗。
  同样被排除在外的还有16岁以下的孩子,孕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我的朋友中不乏家有婴儿的妈妈,小学生的父母,他们依然要为此揪着心。
  而我们平常的大多数人,还要在这种疑虑和观望中,送走寂寞的圣诞老人,迎来冷清的新年,在2021年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戴口罩,恪守一个好公民的本份。希望离我们真正能接种新冠疫苗的日子,会越来越近。我们也不用在焦灼和流言中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人类不是主场的年份,日子过得太憋屈。希望2021年快快到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崭新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7 09:21 AM , Processed in 0.06792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