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40|回复: 0

[管理]自我只动脑,自信会动手做

[复制链接]

升级   80%

18

主题

18

帖子

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0
QQ
发表于 昨天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只动脑,自信会动手做





终日沉溺于苦思的人,除了一大堆想法之外,一无所有。也因此与现实脱节,一直活在假象中。─ 英国哲学家 艾伦.瓦特(Alan Watts)

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伙子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漫步在曼哈顿街头,努力想融入这个世界。住在洛杉矶、年轻的阿图罗.班迪尼(Arturo Bandini)为了成为大作家而离群索居。一九五年~代纽奥良的贵族宾克斯.鲍寜(Binx Bolling),绞尽脑汁想逃离生活中「琐碎的日常」。

这些小说中的虚构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镇日耽溺于苦思中。

在沙林杰(J. D. Salinger)的小说《麦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霍尔顿在学校待不下,害怕长大,恨不得逃之夭夭。在约翰.芬提(John Fante)的《心尘奇缘》(Ask the Dust)中[《班迪尼四部曲》(Bandini Quartet)系列小说之一],年轻的作家不去「体验」生活,反而是「从打字机的纸页」看尽人生百态,想像自己的生活如诗、如小说、如新闻报导般波澜壮阔,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在沃克.柏西(Walker Percy)的《影迷》(The Moviegoer)中,故事主角宾克斯看电影看上瘾,向往银幕上的理想人生,受不了自己令人厌烦的平庸日子。

根据小说去分析作者本人未免有失偏颇,但这些都是知名的自传小说。只要一窥作家的真实人生,就可看清事实:沙林杰的确曾经自我耽溺、任性妄为,无法忍受世俗种种,因而离群索居,文思枯竭。锋芒毕露、心神不定的约翰.芬提,受不了默默无闻,最后放弃写小说,终日流连高尔夫球场及好莱坞酒吧。只有在罹患糖尿病瞎眼后,命危前夕,才重新执笔。而沃克.柏西则在不惑之年终于克服懒散惰性、度过存在危机后,第一本大作《影迷》才得以问世。

遗憾的是,不只是小说人物才会终日沉溺于苦思。两千四百年前,柏拉图就曾形容过有一种人「只会空想,沉醉其中」。显然这种人早在古代就有,他们「妄想功成名就,却从不深思熟虑、从长计议。自认为成功可期后,就忙著打理旁务,想著梦想达成后,要如何打点规划,自我陶醉。原本就心性怠惰的他们,变得更加好逸恶劳。」

南北战争将军乔治.麦克莱伦(George McClellan)可说是这类人的典范。所有伟大将军的条件他一应俱全:西点军校毕业生、战功彪炳、专攻历史、身世显赫、受下属爱载。因此才会被选为北部联邦的将领。无能自大的将领不胜枚举,但为何后来麦克莱伦还是成了史上最烂的联邦将军呢?

因为他沉溺于空想无法自拔。他对统领大军的自己感到无比自豪,虽然他在筹划军队作战这方面很在行,然而一旦跳脱沙盘推演、实际领军作战,麻烦就来了。荒谬的是,他竟认为敌军势力正在不断扩张(事实并非如此,他甚至曾比敌军占上三倍优势),还相信政治盟友企图谋反叛乱(全是空穴来风),因此要赢得这场战争,就得想出完美战略,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好一举得胜(判断错误)。对此他深信不疑,因而迟滞不前,什么都不做,坐等其成长达数月之久。

麦克莱伦眼中只有自己,自命不凡,自以为已大获全胜,拯救我方免于敌军攻击,并为此洋洋得意。当别人质疑他的美梦时,他就摆出一副不知天高地厚、认不清事实、自私自负的混蛋模样,就连对上司也不例外。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但也表示:个性自大的他,绝不可能达成使命,在战争中取胜。

事后,一名曾驻点安坦溪、在麦克莱伦手下作战的历史学家做了总结:「他简直是不可一世,除此之外没别的字眼可以形容了。」世人常误以为自我就代表自信,而「领袖」非具备自信不可,但其实适得其反。以麦克莱伦的例子来说,自我让他丧失了领导能耐,连「必须实际动手做」这点都想不通。要不是成千上万条人命因此牺牲,他不断与良机擦身而过这事儿还挺可笑的。更惨的是,还被两名忠诚寡言的南方人李(Lee)和石墙.杰克森(Stonewall Jackson)先下手为强,以寡敌众,使得他兵败如山倒。这就是将领自我沉溺、冥顽不灵的下场。而这种事也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小说家安.拉莫特(Anne Lamott)将自我作祟形容得相当精辟。她告诫年轻作家:「要是不当心点,你就会被垃圾电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大声播放的歌曲洗脑。」右耳内不断魔音传脑,夸自己有多伟大特别、心胸开阔、天赋异禀、杰出优秀、知识渊博,却不被理解,沦于卑微度日。左耳则播放著饶舌乐,自怨自哀,数落自己,责备自己为何一辈子都在重蹈覆辙、自我质疑,做什么都不如意,感情也不顺利,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无法无私爱人,毫无才华或灼见。诸如此类的话播个没完。

任何人都可能落入这种状态,尤其野心勃勃的人更是如此。年轻气盛、胸怀大志的青年(或那些野心刚萌芽的人)难免会因急欲一展抱负而一头热,更何况现代人极力提倡要打造「个人品牌」、大力推销自己。为了推销自己,必须高谈阔论,久而久之,就会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区别。

最后不是因此麻痹,就是因是非不明而在职场上失足。这也是明明应该看得出是假情报,麦克莱伦却总受误导的原因。他以为打胜仗易如反掌,只要开打就能取胜,为此琢磨多时的他,却看不出其中谬误。

他跟我们没什么不同,同样都会焦虑不安、充满疑虑、无能为力、受尽折磨,有时还会有点疯狂。这样说来,我们就跟青少年没什么两样嘛!

心理学家大卫.艾肯(David Elkind)著名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大的特征是心中有「假想的观众」。例如,一周没来上课的十三岁少年,深信全校都在他背后议论纷纷窃窃私语,因而羞愧得无地自容,但其实根本没人注意到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少女们每天早上花上三小时在镜子前搔首弄姿,仿佛要登台表演。因为她们相信随时都有人在审视自己,才会如此耿耿于怀。

就连长大成人后,走在街上有时也不免受此妄想摆布。一戴上耳机,音乐便流泄而出。将大衣领口立起,便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很帅气。会还没开,我们就在脑中重播会议成功的情景。无论走到哪儿,群众都会自动让路。我们是无畏无惧的战士,正要登上巅峰。

那就像电影片头、小说场景一样,比起那些不确定感、恐惧心、平庸感,这种感觉要令人觉得爽多了,所以我们才会与周遭的世界脱节,深陷脑中幻想无法自拔。那就是自我在作祟啊,宝贝。成功人士懂得自律,不让自己被幻想牵著鼻子走。无视诱惑,以免落入自视甚高、受偏见蒙蔽的陷阱。尽管几世代后的乔治.马歇尔将军,曾担任跟麦克莱伦相同的职位,两人的性格却南辕北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马歇尔不顾历史学家及友人的请求,拒绝写下日志。他担心原本静思反省的时间,会因花在作戏和自我欺瞒上而荒废。担心自己会顾及声誉和未来读者,原本经过一番纠结后下的决断,事后会反悔;担心自己为保全颜面而思考扭曲。

不管是创办科技公司,还是在企业力争上游,努力要晋升高位,或疯狂陷入爱情中,我们都难免被这些念头影响。越有创造力的人,越容易迷失方向。

想像力是一种资产,但是当它如脱缰野马驰骋时,就会很危险。此时得靠睿智来驾驭,否则兴奋得昏头转向,又要如何精准预测未来、解读情况?如何保持清醒?如何享受当下?如何发挥创意,而不与现实脱节?

头脑清晰、活在当下需要勇气。别光做白日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就算不好过、尤其是不好过,也得撑住。将自己融入周遭的生活,尽情享受一切,适应一切的变化吧。

没有人需要你去取悦。在万千世界中,只有需要你去完成的工作、需要你去汲取的教训。

《失控的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4-10-15 08:30 PM , Processed in 0.0688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