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多吃鱼对身体好 但4种鱼尽量少吃可能致癌

[复制链接]

升级   97%

25

主题

25

帖子

9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7
QQ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鱼肉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样的烹饪方式,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并非所有的鱼都适合频繁食用,有些鱼甚至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王阿姨自退休后,每日生活规划得有条不紊:清晨外出采购新鲜蔬果,之后下楼跳跳广场舞;下午则负责接送孙子放学,日子过得惬意而充实。
然而,近期她遭遇了一件烦扰心绪的事情。在上网冲浪时,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跃入眼帘——“警惕!四种鱼类过量食用或致癌症风险!”。
王阿姨素来对鱼情有独钟,视其为优质蛋白的理想来源,未曾料到鱼类竟也与癌症有所关联,这让她大为震惊!心中不安的她遂向老友倾诉,老友闻言宽慰道:“莫慌莫急,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需以科学眼光审视。”那么,究竟哪些鱼类食用不当可能增加致癌风险?日常食鱼又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01
吃鱼时记住这5点小细节,
营养价值会翻倍
1.选择新鲜的鱼
新鲜的鱼肉质紧实、有弹性,鱼眼清澈透明,鱼鳃鲜红色且无异味。在购买鱼时,可以通过 观察鱼眼、鱼鳃和鱼身的状态来判断鱼的新鲜度
同时,尽量选择来源可靠、保存得当的鱼类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保存不当的鱼类。


2.彻底煮熟
为了确保鱼肉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建议将鱼肉彻底煮熟后再食用。高温可以杀死鱼肉中的寄生虫和细菌,同时保留鱼肉中的营养成分。在烹饪过程中,可以 使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高温油炸或煎烤破坏鱼肉中的营养成分
3.适量食用
虽然鱼肉营养丰富,但并不意味着吃得越多越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建议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适量食用鱼肉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成分,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的污染物和重金属。对于孕妇和儿童等敏感人群,更应控制鱼肉的摄入量。
4.多样化选择
不同种类的鱼肉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点。为了获取更全面的营养和更丰富的口感体验,建议多样化选择鱼类产品。例如, 深海油性鱼如三文鱼、凤尾鱼、鲱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而淡水鱼如鲈鱼、鲫鱼等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通过多样化选择鱼类产品,可以确保摄入更全面的营养成分。
5.合理搭配
在吃鱼时,可以 搭配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食物,以提高鱼肉的营养价值。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鱼肉的消化吸收;而全谷物则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确保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全面性。
03
4种鱼尽量少吃,
可能致癌
1.高汞鱼
汞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长期摄入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高汞鱼如 马林鱼、旗鱼、长寿鱼、剑鱼、方头鱼和大眼金枪鱼等,因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较高,体内积累的汞含量也相对较高。
因此,建议尽量避免食用这些鱼类,特别是孕妇和儿童,更应谨慎选择。
2.烤鱼
烤鱼虽然美味,但 高温烹饪过程中可能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此外,烤鱼往往经过油炸或煎烤,鱼肉中的营养成分在高温下会遭到破坏,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减少烤鱼的食用频率,选择更健康的烹饪方式。
3.中式咸鱼
中式咸鱼在 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腌制品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反应会形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 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增加致癌风险,因此建议尽量少吃咸鱼。
4.生鱼片
在中国南方地区,很多人喜欢吃生鱼片。然而,这种饮食习惯 容易感染华支睾吸虫(肝吸虫),肝吸虫一旦进入人体,会在肝内胆小管中寄栖,损害肝脏健康,并 可能引发胆囊炎、肝硬化和胆管癌等疾病。因此,建议尽量避免食用生鱼片,确保鱼肉完全煮熟后再食用。
03
野生鱼营养更高吗?
关于野生鱼与养殖鱼的营养之争,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答案。野生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其肉质和口感可能更为鲜美,但 野生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鱼肉中积累更多的污染物和重金属。而养殖鱼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生长,虽然口感可能稍逊于野生鱼,但其营养成分和安全性往往更有保障。
事实上,野生鱼与养殖鱼的营养价值并没有显著差异。无论是野生鱼还是养殖鱼,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因此, 在选择鱼类时,更重要的是关注鱼的新鲜度、烹饪方式和食用量,而不是过分纠结于野生与养殖的区别

081319kqo1kr3nvpf.webp

68.26 KB, 下载次数: 0

081319kqo1kr3nvpf.web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13 01:20 PM , Processed in 0.07113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