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5个因素容易患胃息肉:及时筛查 小心癌变

[复制链接]

升级   89%

21

主题

24

帖子

8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
QQ
发表于 前天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象一下,你的胃黏膜上突然冒出了一些小小的突起,它们或圆润如珠,或尖锐如刺,这就是胃息肉。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它们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这些“不速之客”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它们的存在却不容忽视。
胃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有并发症时才会出现临床表现,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等。
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胃息肉的“家族”庞大且复杂,不同类型的息肉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性。
1. 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是家族中的“叛逆者”。它的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当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为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时,恶变率更高。因此,一旦发现腺瘤性息肉,就像发现了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需要立即切除并定期复查。
2. 增生性息肉:这是胃息肉家族中的“大多数”,它们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虽然增生性息肉的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约0.4%~1.76%的癌变几率。不过,好消息是,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约40%的增生性息肉会完全消退。
3.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
4. 特殊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异位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病等。这些息肉较为少见,但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家族性息肉病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约5%的息肉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且多为恶性。

0813011ddcvcadtan.jpg

0813011ddcvcadtan.jpg

息肉的“家族成员”:不同类型的息肉

08130204exfgwaaqf.jpg

08130204exfgwaaqf.jpg

胃息肉的“成因探秘”:为何它们会“不请自来”?
胃息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1.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胃黏膜在炎症的刺激下,会使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息肉的发生。
2.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也可能导致胃息肉的形成。这些药物抑制了胃酸的分泌,导致胃泌素增高,为胃息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3. 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高油高脂食品的人群更容易引发胃息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4. 遗传因素:胃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有胃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有胃息肉。
5. 其他因素:长期作息不规律、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胃息肉的患病率。

081302lyb03pz1wf1.jpg

081302lyb03pz1wf1.jpg

胃息肉的“癌变之路”:并非所有息肉都会“变坏”
虽然胃息肉的存在让我们感到担忧,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走上癌变之路。息肉的癌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以及年龄等。
1. 息肉的大小: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小于1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
2. 息肉的组织学类型: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3. 息肉的形态: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
4. 息肉的部位: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胃息肉的“应对策略”: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面对胃息肉这一健康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息肉癌变的关键。
1. 定期检查与监测: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胃息肉,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的生长情况。一般建议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尤其是有消化道症状的人,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
2. 药物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息肉,可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息肉恶变的风险。同时,可根据患者症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 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或疑似恶变的胃息肉,可在胃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术。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且多数为一次性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内镜下切除的息肉,或已发生恶变的息肉,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胃部分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081302yneovrvcjka.jpg

081302yneovrvcjka.jpg

胃息肉患者的“生活指南”: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
除了积极的治疗措施外,胃息肉患者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息肉复发和癌变的风险。
1. 合理饮食:保持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原则,并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节奏,减轻精神压力。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增加胃息肉患病率和癌变风险的不良习惯。因此,胃息肉患者应尽早戒烟限酒。
4.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胃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5. 定期复查:胃息肉患者即使经过手术切除,也应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监测息肉的复发情况。一般建议术后1~2年内进行复查。
胃息肉虽然常见且多数情况下无症状,但它们的存在却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胃息肉的类型、成因、癌变风险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胃息肉复发和癌变的重要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18 04:44 PM , Processed in 0.07380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