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管理]接纳来自于真实的对话

[复制链接]

升级   71%

20

主题

20

帖子

7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1
QQ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纳来自于真实的对话



接纳来自于真实的对话,而我们首先要询问别人为什么做某些选择,才能开启这样的对话。




放手释怀,接纳他人


我们经常会以爱之名,把自己的欲望加诸在他人身上。以我所熟知的生物伦理学领域为例,我经常看到家庭成员与垂死之人之间的矛盾挣扎。我看过非常慈爱的父母在孩子经历过好几次化学治疗,却没有任何长久疗效时,仍旧想尽一切方法让孩子活下去。但有时候,因为痛苦经验而早熟的孩子却希望放手。

许多小儿科研究机构现在会要求七岁以上的儿童病患参与讨论,决定自己是否要接受某种实验药物的临床实验。即使如此,法律还是规定父母和医生有权违反孩子的愿望。

父母如果重视孩子的希望,绝对不代表承认失败,而是给予孩子最深刻的接纳。

纽约《新闻报导》(Newsday)的写手之一塔伦(Jamie Talan)曾写到她继父过世时的故事:「他到七十岁时都还很英俊,没有老迈的样子,皮肤还很光滑,看不出长年抽烟的明显痕迹。但是多次感冒让他变得虚弱。其中一次感冒病毒导致气管堵塞,让他开始恐惧死亡。」他住院时,被装上了人工呼吸器。

「我把一枝笔放在父亲手中,让笔尖碰到纸张,希望他会写一些我看得懂的东西。结果他潦草地写:『我想死,求求你。』第二天,医生说,他的肺已经毁了,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是用气切管取代呼吸器。接下来再接受半年的复健,然后回家休养,避免再度感冒。

我说:『我父亲想死。』这个医生说,他是因为太沮丧才这么说。我说:『他已经到了慢性肺病末期。他现在就要靠呼吸器呼吸,而且很可能之后都要一直靠机器维生。他说他不要动手术。你是哪里听不懂?』」程序上,塔伦的父亲必须跟心理医师谈过,在心理医师认同他不是因为忧郁而做此决定之后,这位肺部专科医师才让他们签署放弃急救的文件。塔伦回忆道:「当呼吸器一移走,我父亲就说了他生前最后一个要求:柳橙汁。

喝了柳橙汁之后,他显得很满足,并且叹了长长一口气。他还说,还要,还要??护士开始帮他用点滴注射吗啡,我握著他的手,看著他阖上眼睛。我父亲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平静地走了。」


医生必须以接纳做基础,才可能获得病人充分了解后给予的同意。
新近的研究显示,不论哪一种人种或民族,病人的满意度都和自己是否受到尊重,能否参与决策过程息息相关。

凯斯西储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西蒙(Christian Simon)曾经在无限大爱研究中心赞助的一项计划中,研究取得受试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过程。研究内容特别针对当儿童被诊断出罹患癌症时,儿童本身与父母的决定为何。

西蒙和其他该领域的研究者都指出,有时候当医生说病人参与临床实验可以在将来造福他人时,会对病患造成压迫感。医生可能会对病人说:「这会是你的孩子对科学的贡献」,或「我们会从这项研究中得到一些成果,而在未来几年帮助其他人」。而且我们发现,当孩子加入的治疗方式的讨论时,整个互动都会随之改变。

有时候他们会问很直接但重要的问题,例如「我的头发会怎么样?我可以继续待在排球队吗?」

我们应该重新启动并坚持病患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人性互动,这就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的互动一样。只是问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你读哪间学校?」、「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或「你为什么做这个医疗决定?」就可能彻底改变医病互动。

这让我想起一位拒绝做白内障手术的老太太。医生请她同意动手术,但她说不要,于是就作罢了。但后来另一位比较负责任的医生问她:「这个简单的手术可以让妳恢复视力,妳为什么不想做?」

她回答说:「因为我看过〈星际大战〉这部电影,我觉得雷射光束好恐怖!」这个医生大笑起来,告诉她不用因为星际大战而担心。「这种雷射光非常细微,不会对妳有任何伤害,而且手术后,你的视力会比现在好很多。」结果这位女士选择动手术而恢复了视力。


接纳来自于真实的对话,而我们首先要询问别人为什么做某些选择,才能开启这样的对话。
我们必须诚实地对我们爱的人提出深入核心的问题,提供我们自己的观点,然后接纳他们最后的决定。当我们能进行这样真心关怀的对话,才可能接纳对方原本的面貌。而且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的决定最后会有什么结果?

就像科幻小说家罗素(Mary Doria Russell)在一次专访中所说:「在我们人生中某个时候看似倒楣的事,后来可能成为一生中最幸运的事。而一开始看似天大的好运,也可能变成一场梦魇。

我的信念是,
故事要到结束时才算结束。某些事件与决定的影响会延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可能在所有人都遗忘了之后,难以想像的影响才显现出来。一件事到底是好事或坏事,要看故事什么时候结束而定。
以基督教的例子来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这件事,在星期五时是很糟的消息,但到了星期天就变成好消息了。」

就像罗素说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比喻中的星期六—不确定怎么做才能迈向快乐的结局,但星期天或许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诠释。因此充分接纳自己与他人,就更为重要。接纳比宽容充满喜悦。当我宽容时,还背负著理性选择的负荷;但是当我接纳他人时,会感到欢欣与信任。

开启与他人的尊重对话。询问对方的感觉或对方为什么做出某个决定。请记住,就如罗素所说的:「一件事到底是好事或坏事,要看故事什么时候结束而定。」

既然我们绝非全知全能,就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故事会如何发展,因此接纳现状,反而更为明智。试著了解他人,而非只想著被人了解。了解别人的故事,才可能尊重对方。去明白你和别人的关系本质,而不是论断彼此的对错。当你想了解的时候,你只是想知道他人的信念为何,所以没有必要跟对方争论或冲突。


接纳自己有助于接纳他人


当我们喜欢自己时,也比较容易尊重别人。临床心理学家和冥想教练布拉许(Tara Brach)便建议我们做到她所称的「彻底接纳」(radical acceptance),她说:「我们的恐惧或许很强大,但更强大的是让我们彼此连结的真相。」

布拉许认为,我们花了太多时间跟自己与他人作战,忙著评断和责怪;然而,如果我们专注于自我接纳,就会自然而然,开始以平静与关怀的态度来接纳他人。

她说:「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想像自己的失败或将会失败。」跟著,我们就会恐惧自己被拒绝。为了更接纳自己,你每天要问自己两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心里正发生什么事?」以及「我能以善意面对这件事吗?」

布拉许说,你要不断停下脚步,询问自己这些问题,付出善意,最终就能更轻易地接纳自己和他人。
文/史帝芬.波斯特,吉儿.奈马克


《好人肯定有好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25 12:16 PM , Processed in 0.06700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