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37|回复: 0

[励志]这样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对不完美的人际关系

[复制链接]

升级   89%

21

主题

21

帖子

8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
QQ
发表于 前天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对不完美的人际关系






不能过于亲近,也不能太过疏远


根据二~~八年日本所做的「关于职场的烦恼调查」(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问卷结果显示,有72.9%的男性与78.5%的女性「正对职场的人际关系感到烦恼」。

此外,根据二~一四年所做的「关于职场沟通的意识调查」(公益财团法人日本生产性本部)结果显示,一般公司职员中有73.1%的人回答「没有能确实向对方传达讯息的自信」,有77.6%的人回答「不擅长在众人面前说话」。

由此可知,超过半数在职场上工作的人们都苦恼于人际关系问题,且认为自己不擅长沟通。过去的我,在职场沟通方面也有著数也数不清的失败经验。在会议中滔滔不绝地只顾著讲述自己的意见。本来不应对他人的课题多做干涉,却多管闲事地说:「应该要这样做才对!」结果让彼此关系变得尴尬。

有时也会出现与前述完全相反的情况,应该讲述自己的意见时却不好意思多讲,反而在结束之后才后悔著:「应该要讲出来才对!」

内心其实是想要请同事帮忙的,却无法说出口,最后想著:「自己做就好了啦!」话都还没说出口就先放弃了。

但在另一方面,环顾职场一圈,真的会发现有人在沟通上有著出神入化的技术。例如有些前辈或上司看似不经意,却能够在顾虑到他人心情的情况下,技巧高明地提问;也有些同事就是有办法明快地说著:「麻烦你了!」他们拜托他人帮忙做事,但却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讨厌,或是有著被迫接下他人工作的感觉。

那么,这些非常擅于沟通的人,和我这种非常不擅长沟通的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认为原因应该在于「距离感」吧。我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出现「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以及「过度关照他人」的行为,这种沟通方式会与对方的距离变得太过接近。

在尝到失败的苦头之后开始自我反省,接下来就会提醒自己要注意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然后接连出现其他的失败。因此,开始采取「服从」或「回避」这种让距离变得过于疏远的沟通方式。

大部分不善于沟通的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不是过近就是过远,而且还会和我一样,一不小心就把钟摆往反方向摆过了头,结果造成了失败。相信大家都是这样不断地重复著恶性循环吧。

另一方面,懂得沟通的人非常善于保持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的特征就是能将彼此间的距离保持在最适当的位置,既不会过近,也不会过远。

在高尔夫球的世界中,听说有著「能征服距离感的人就能征服高尔夫球」的说法。但是这种距离感无法透过语言传授,只能靠自己的身体记忆,我认为在沟通上也同样可以套用这个道理才是。


●越是关系亲密,越想要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这份资料很难懂耶!一般应该都会用条列的方式来整理,你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啰嗦呢?」

「开会时理所当然要在五分钟前抵达,竟然拖到最后一刻才来,真是让人无法置信。」

所谓的职场,其实是一群生长背景、教育环境、价值观皆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工作的场所。所以,会对同事的工作方式感到困惑,或觉得对方的言行举止很奇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种时候,反而更要多加注意沟通的方式。但是我们却常常有著用粗暴方式来对待同事或身边亲近的人们的倾向。那是因为,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容易抱持著较高期待,认为「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理解自己」,因此就容易去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结果把彼此之间距离拉得太近。

Communication这个字是源自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分享、共有)。但是,我们在理解「沟通」这个字时,常常会把它解释成「传达」这类「单向关系」的意思,我认为这里面其实隐藏著沟通最根本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我这样说,但过去也常会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地要理解我的意思」,于是一不小心就会单方面「传达」我想说的事情,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想法,就这样不断地重复著相同的失败。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距离过近」的沟通啊!但是从那之后,我以一个演说家、研习讲师的身分学习了各式各样的沟通技术,并且进一步研究了阿德勒心理学之后,才逐渐改善这样的坏习惯。


●越在意对方,越容易顾虑


距离过近的沟通会引发问题,那么「把距离拉远」的话,沟通就能够变得顺利吗?

当然不是这样。把距离拉远之后,不仅无法顺利表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事情,就连对方也会无法顺利表达想要传达的事情,这个行为可说与沟通原本该具有的「分享」之意大相迳庭。

「要是这样说的话,说不定会被讨厌,还是闭嘴好了!」
「其实我是想用不同方法来做,但我也不想要和对方发生争执,那就照他说的做吧!」

在职场沟通上,任谁都曾有过这样的顾虑,结果反而导致沟通变得更加不顺的经验。过于顾虑对方,这代表拉远自己与对方间的「距离」。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认为这些服从或回避的动作,是为了要避免自己失败、受伤,主动去「斩断关系」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会带来美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

具体的解决方法请容我在后面章节描述,但重点其实就是,沟通时应该保持「不过于接近」,但也「不过于疏远」的适当距离。

不是强迫对方接受「应该要这么做」的想法,也不是明明内心完全不认同,却选择服从地回答:「我明白了。」

例如你可以用:

「你可以试试看这样做如何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不错,大家觉得怎样呢?」这种方法来表达。而且还要去听、去分享对方的想法,接著再找出彼此认同的折衷点,希望大家都可以自然地做到这种原本的沟通方式。

过去我曾有一段时间,因为反省自己常常容易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也常过度关照他人,结果导致距离过近的行为,于是我便反其道而行,采取因为顾虑而变成服从或是回避的沟通方法,没想到因此与对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使得不满的情绪不断累积。最后我终于体认到,虽然距离不能太过接近,但也不可以太过遥远,必须要保持在最适当的位置上。


不背负、不担心、不擅自越界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相当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是谁的课题?」举例来说,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父母斥责小孩子要「好好念书」吧。但阿德勒心理学则是问「要不要念书」是谁的课题。

要找到「这是谁的课题?」的答案其实相当简单,只需要问「最后要承担后果、负起责任的人是谁?」即可。以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的话,其实只要询问:「谁需要承担起不念书所造成的后果?」就能找出答案。而这个答案应该相当明确,承担后果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所以就能明白,「要不要念书」本来就是孩子的课题。

尽管如此,父母还是会命令小孩要「好好念书」。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行为是「父母正在随意干涉孩子的课题」,而且「亲子间的信赖关系也会因此崩坏」。

另外,阿德勒也曾这样说过:「与对方的关系遭到破坏之后,就算开始寻求帮助,也是无能为力。」就这个例子再进一步说明的话,父母其实不应该去干涉孩子的课题,硬要孩子「好好念书」,而是应该运用阿德勒所谓的「亲密商量」方式进行沟通:

「爸爸有点担心你将来的升学问题,能不能和你讨论一下呢?」
「我觉得为了要实现你的梦想,至少拥有高中学历比较好,你自己觉得呢?」
「若在课业方面需要我帮忙的话,爸爸当然非常乐意。如果你想去上补习班的话,告诉我一声,爸爸会努力加班的。」
阿德勒认为,像这样的亲密谈话其实就非常充足了。
「不要一直玩游戏,快点去念书!」

两者相较,你觉得如何呢?这就是我认为,良好沟通的秘诀就在于「距离感」的理由。为了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感,这里总共有七个思考方法必须有所改变,而其中第一个就是:「做好课题分离,不要随意干涉他人」。这个重要的思考方法也是一切沟通的前提。


●不背负、不担心


「真是的!到底要我说几次才行啊?刚刚才说过不是吗?!」

你终于忍无可忍,最后大声斥责了晚辈,晚辈也因此变得意志非常消沉,一整天都显得非常没有精神,而你则是开始反省自己:「我说得太过分了!」然后开始在意晚辈的脸色,而且在意得不得了……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经验呢?说来丢脸,我有过好几次这样的经验。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这是因为我学会「课题分离」的第二个关键字:「不背负、不担心」。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晚辈意志消沉」是晚辈自己的课题,而不是我的课题。所以说,「背负」晚辈意志消沉这件事,其实身上「背负」的并不是自己的课题,而是对方的课题,也就是说你没有彻底将人我的课题分开。

即使在相同情境下遭到了同样的指责,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变得消沉,有人反而会努力奋发图强,也有人马上就忘得一干二净,立刻展露出笑容。也就是说,你的晚辈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在自己的课题中消沉而已。这并非是你的课题,而是晚辈的课题。

话虽如此,却不代表我们可以毫不反省。如果你觉得「对晚辈说话的方法好像有点太过严厉了」,那你只要改正这点就好,这就是「你的课题」,所以你只要专注在「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个「自己的课题」上就好。但因为人容易会将「他人的心情」这个「对方的课题」混为一谈的缘故,才会让情况开始变得复杂。

像这种「不背负、不担心」的想法,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分离课题」的一种。为了让彼此的沟通建立在一个适当距离上,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个大前提。

《阿德勒教你面对不完美的人际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4-16 05:42 AM , Processed in 0.07587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