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管理]认识自己是人生的起点

[复制链接]

升级   90%

23

主题

24

帖子

9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0
QQ
发表于 前天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自己是人生的起点



人的一生,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感觉同样平静安详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够让我们好像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一样。换言之,人生走这一遭的目的,就是要「回到原点」。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戴尔菲(Delphi)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苏格拉底也常告诉人们要「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是人生的起点。

通常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资料去认识这个人,譬如看他的身分证、调查他的身家背景??。那么我们要如何认识自己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分辨二个关于「人」的问题。

第一是有关外星人的问题。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有的话,那么外星人与神与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在西方生物分类之中,人类叫作Homo Sapiens,Sapiens是「有理智的」,Homo则是「人」,因此Homo Sapiens就是「智人」,意味著「有理智的生物」。外星人显然也是Homo Sapiens,那么这二种Homo Sapiens该如何相处?

圣经开宗明义就说:神按照神的形象来造人。人类既然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那么理应是万物之灵,然而相较于外星人,人类在许多方面似乎都远远落后(譬如智能、科技??),那么这是否意味著圣经所言应该修改呢?

由此可知,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就代表圣经所记载的有很大的漏洞,而这种想法是令人震撼的。

第二则是有关复制人的问题。复制人若是真的成功,则我们必须思考几个问题。首先,桃莉羊的复制,是经过二百多次失败的实验,才得以成功的。在此一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全的、畸型的羊被造出来。对于羊,我们或许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当实验对象是人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呢?

其次,人们可能会在年轻体壮的时候,取自己的胚胎来复制,可是有些疾病是年老时才会出现的,那么这对复制人而言,是不是很不公平呢?同时,桃莉羊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化太快,而这也是目前的医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点则在于心理上的问题。小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发现有一个人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分身,另一个才是原型,这该如何调适呢?如果我是别人的分身,那我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的所作所为需不需要负责任呢?

以上所谈的,都是相当严肃,并且令人忧心的问题,因为它的影响层面,波及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要认识自己,可以提出三个问题:什么事使我感动?什么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突显出一个人的个别性和独特性。


(一)什么事使我感动?


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同一件事感动。并且,一件事情发生时,每个人受到的感动程度也都不同,因此我们要问自己:「什么事使我感动?」

令人感动的事,有可能发生在社会上,在别人的具体遭遇中,也有可能发生在小说与电影之中。当我们产生特别的感动时,应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么感动?是哪一点使我感动?」

我们要从各方面去体会能够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资料,就可以界定自己是哪一种人,由此更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如此一来,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就会形成明确的座标。

当然,别人做了某件事情让我觉得感动,不代表我也必须去做相同的事情,但是至少我会知道自己在何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这就是「凝聚焦点」。

因此,首先要问自己:「什么事使我感动」,借此找到明确的焦点。把这些事情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自己在知、情、意三方面有什么样的性向,因为能够使我感动的,必定是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甚至可能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做得和他一样,我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而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设法「对自己满意」。


(二)什么人使我羡慕?


让我们羡慕的对象,往往是我们的前辈。以我自己来说,对于教导过我的老师,如方东美先生、余英时先生,都是相当羡慕的,因为他们的学问做得很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充分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学问。

一个人羡慕什么样的人,表示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父母可以让小孩多读传记或寓言故事,如此一来小孩就能够慢慢找出自己内心所向往的对象。

羡慕某个人,往往代表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潜能,可以试著去发展。譬如一个人如果根本不喜欢水,就不可能去羡慕游泳高手。我们所羡慕的,通常是自己比较有可能做到,并且有机会接触到的范围。这个范围之内的某些人如果有杰出表现,自然会让我们觉得「想要像他一样」。

所以,我们询问:「什么人使我羡慕」时,就是要选择典型作为效法的对象,循其脚步前进。因此,看到年轻人崇拜偶像的时候,没有必要去责怪他们,也不需要过度担心,因为羡慕的对象会随著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并且心中有一位值得羡慕的对象,生命也会比较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该往哪一条路走。


(三)我对自己满意吗?


大部分的人对自己是不满意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已经感到满意的话,似乎就表示他这一生到此为止,再无所求。然而当我们说「对自己不满意」时,应该要考虑到:是否理想订得太高,与现实脱节?

我在各地接触到许多年轻人,他们最常提出的问题是: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差距时,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烦恼,年轻人尤其容易面临这种难题。譬如「我的理想科系是文学, 但父母执意要我读法律,我该怎么办?」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父母要他读法律,是从现实角度考量,为了孩子的未来著想;而孩子想念文学,则是因为觉得自己身为年轻人,应该要有理想,不能太早迁就现实。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理想一定要建立在现实上,如果完全脱离现实,则理想只是空想而已。所以,想以某一个目标作为自己的理想时,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我的现实条件是什么?譬如想当律师,就得先喜欢法律以及复杂的推理过程,并且要有善辩的口才。如果这些都具备了,才有条件以「成为律师」作为自己的理想。

因此,理想要落实,必须先下工夫让自己具备更好的条件,否则不过是空想而已。或者更糟糕的,自己提出了一个空想,最后却需要别人帮你善后。其实父母往往不是真的反对孩子有理想,而是尚未准备好了解孩子的理想是怎么一回事,一时之间感到担心而不知所措。事实上,理想与现实并不是截然二分的两个世界,这二者之间是有连结点的。

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意时,必须自问:「我对自己哪一点不满意?」找出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再设法克服或弥补这些缺陷,逐渐让自己感到满意。找出问题的方法很多,譬如我现在觉得不快乐,就可以问自己:「过去我什么时候快乐?为了什么事快乐?」接著,进一步分析:「过去的快乐是什么样的情况?哪些条件促成了这样的快乐?」然后再问:「现在同以前不一样了,那么我现在有没有可能再重复那些条件,或者是把那些快乐的条件转变成为现在可能的条件?」如此一层层抽丝剥茧,就比较容易找出关键所在,并且能够想到务实的办法。

人生需要回忆,如此才能对未来有所憧憬,否则瞻望未来会觉得很模糊。「人有未来」,主要的目的在于:我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所以要努力在将来让自己变得更好。所谓「变得更好」,就是要活得更充实。

许多人活在世间并不快乐,最近有一项统计指出:高达26%的年轻人考虑过要自杀。然而一个人为什么会想自杀呢?根据美国的研究,自杀者75%以上都是觉得活著没有意义。因此,碰到一个觉得活著没有意义的人时,就要请他思考:在过去的时日中,什么时候曾经感觉活得有意义。

关于生活的意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属于心理学,可以作为参考。这种解释认为:人在出生时会放声大哭,是因为离开了母亲的子宫。在母亲的体内,是平静安详的,一旦脱离母体,人就无所依凭。因此人的一生,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感觉同样平静安详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够让我们好像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一样。换言之,人生走这一遭的目的,就是要「回到原点」。当然,母亲生产的过程只是一个象征,每一个人所要回归的,并不是拥有身体的母亲,而是指真实的、永恒的生命本身。借由此一象征,可以明白人的一生是要追求统合,回归最原始的和谐状态。文/傅佩荣

摘自《人生,一个哲学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4-19 02:16 AM , Processed in 0.06792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