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 根据曾光的介绍,此前在SARS期间使用的战时机制,在武汉疫情发生的初期并没有用上。当中央指导组抵达湖北以后,发现仍然在使用层层上报的机制,没有把当初国家领导人和各省市的主要领导人直接与专家对话的优点继承下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用一整段篇幅阐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一位公共卫生人,我非常感动。” 5月22日,谈及政府工作报告,多年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始终关注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谈及内心深处的感受。 “正如当年SARS的出现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一样,这次新冠疫情再次给全社会包括我们自己和政府方面上了一堂更为深刻的公共卫生课,使政府认识到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曾光说。 图源:视觉中国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改革,让公共卫生体系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堡垒。 图源:视觉中国 时代财经了解到,在经历2003年SARS疫情之后,官方重金建立了法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对各类传染性疾病展开监测与报告,不明原因肺炎更是监测、报告的重点。 网络直报系统覆盖了全国所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覆盖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96%的乡镇卫生院。 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报告。医院可在网络系统中点击报告病例,不用通过逐级审批,中国疾控中心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并且疾控中心有一组人专门监测该系统,一旦发现某地上报不明肺炎超过5例,就会自动触发核查机制。 但从媒体报道来看,无论是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还是医院,乃至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发到医院的紧急通知,都没有提及网络直报系统。这也意味着疫情初期,这套重金打造的直报系统相当于被旁置,毫无存在感。 有业内人士曾对此作出解释,首先,早期新冠病毒肺炎是一个新发疾病,尚未被确认为“法定传染病”,因此不在系统的法定传染病之列,无法上传至法定传染病系统中。 其次,系统虽然设置了针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直报,但一个新发病毒,连专家们都拿不准,基层的接诊医院与疾控部门更搞不清楚,这也导致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在地方医院运行效率太低。 网络直报系统前期失灵,暴露了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后续还需继续进行改进和巩固。 社会对公共卫生缺乏敬畏之心 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疾控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个核心力量。 在国内新冠疫情期间,疾控中心和疾控人员在疫情防控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疾控体系战略定位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对整个体系的建设投入也没有充分重视。 图源:视觉中国 “控制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是中断病毒的流行,在这个方面,我们整个疾控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体现并传播了中国经验。”不过,曾光进一步对时代财经表示,“我国公共卫生包括疾控人员的待遇和地位是比较低的,甚至在很多传播上,媒体和大众都将重点放在了临床方面,忽略了疾控人员的贡献。这也说明了社会对公共卫生了解不够,对公共卫生还缺乏敬畏之心。”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贡献。因为疫情的影响,不少医院关停了部分科室,甚至全面停诊,对医务工作者影响极大。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将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等。 在曾光看来,公共卫生的改革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生命至上”也表明了政府重视生命权和健康权。“花相同的钱提高人民健康,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为主。” 曾光表示,医改中大量资金都放到医院方面了,导致疫情监控系统没有得到相应的经费,希望今后能够给疾控系统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此次政府报告中还强调,要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对于抗疫特别国债,曾光认为这说明国家准备花大气力去巩固抗疫的后续事宜。“希望这笔钱可以用到适当处,进一步巩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系统,稳定疾控队伍,增加优秀疾控人员的输入。” 对于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曾光指出不仅要强化基层,还要强化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公共卫生存在差距,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经费和人员技术力量上都很薄弱。我们培训过的人才,往往是孔雀东南飞。” 在曾光教授看来,通过此次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很多短板还没有暴露出来。“希望此次改革对整个公共卫生体系有所触动。”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4-20 03:39 AM , Processed in 0.0767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