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中国央行再发重磅通知,大批海外华人受影响…

2022-2-22 11:00 PM| 发布者: 网络管理员| 查看: 809| 评论: 0|来自: 温哥华港湾

前几天,中国出台了多条和海外华人息息相关的重磅新规。

其中,从3月1日起,“个人(在国内银行)存取5万元人民币以上现金需要登记”的消息迅速冲上热搜,也引起大批海外华人关注。

另一条央行新规则事关华人非常熟悉的微信、支付宝等条码支付。

央行表态,从3月1日起,条码支付将发生重大变革——个人收款码将不能用于经营收款!

大批网友表示,史上最严监管即将来袭!

目前,这两个新规都有了最新进展。

首先是:“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需登记”的新规暂缓实施!

央行对此的解释是:技术原因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月21日的消息,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称,原定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令〔2022〕第1号)因技术原因暂缓施行。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在这个原定3月1日起施行的《办法》中,第十条提到:

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可以看到,这一条有三个重点,分别是:

1、审核客户身份;

2、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

3、了解并登记资金用途。

也就是说,以后在银行存取款超过5万人民币,银行就会进一步核查办理人的真实身份,可能会需要进行一个身份登记。此外,银行还将审查这笔存款或者是取款的来源是否正当、合法。

包括工资奖金、年终奖、绩效等合法收入,以及合理理财收益、自由职业收益或者是养老金、公积金等等,都属于合法来源,虽然会受到审查,但是即使超过5万也不会受到影响,只要在存取款时如实填写信息即可,无非是办理程序上可能会比之前要复杂一些。

专家解释,央行此举主要是针对那些想要洗黑钱、诈骗、贪污赌博等等一系列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行为,监管系统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让这些不法分子无处藏身。

此外,央行表示从3月1日起,取款现金五万以上,银行也会核实了解办理人的这笔钱的用途。

另外,新的《办法》显示,中国国家外管局已经在大力加强外汇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外汇行为。

很多海外华人也是因此才关注到,原来“私人换汇”也会涉及违法行为!

众所周知,私下现金换汇是洗钱的重灾区。换汇者无法确认现金出处,如果其来源是毒品交易或抢劫等犯罪行为,那么一旦被查实,换汇者也可能受到牵连,即使并不知情。

按照规定,如果你不经过银行正规渠道用1万人民币换等值加币,然后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行卡转账的等办法将人民币汇入他人收款账户,他人直接给你等值加币。那么你们本质上就正在进行“变相买卖外汇”,一个不小心就面临牢狱之灾。

对于此次宣布该《办法》暂缓实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发布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提出,《办法》针对不同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提出了具体规范和要求,金融机构需要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并进行人员培训。

为此,经研究,决定暂缓实施《办法》。

另一项和大家的支付宝、微信支付有关的通知也迎来了新进展。

据央视财经报道,2月22日晚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公告》称:

为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就进一步优化条码支付服务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公告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精准和便捷的支付服务。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用户可自由选择使用。

用户使用“个人经营收款码”,服务不减、体验不变,赋码过程免费,并可享受更高效的交易对账等服务。

二、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

三、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会员单位要畅通渠道,加强对用户的沟通和解释,避免不法分子借机诈骗。

下一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将指导会员单位,持续完善收款码服务功能,增强条码支付安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支付需求,维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随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发布公告表示:

“个人收款码”可继续使用,也可以升级为“个人经营收款码”,升级后客户将享有更多权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4, 2024-10-6 05:22 AM , Processed in 0.0447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