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操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些声音虽然渺小,却精准地道出了时代的病症,而“发声”背后的勇气和良知,也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正如詹姆斯·斯科特所言:“犹如无数的珊瑚虫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珊瑚礁,无数个体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堡礁……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礁石上时,人们通常仅仅关注船只失事本身;他们没有注意到,正是大量微不足道的行为才是造成失事的原因。” 中国数字时代在“每日一语”栏目中以字卡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些声音,同时在“网语馆”、“公民馆”中对这些不服从的声音进行存档。同时,在每月的“CDT 网语”栏目中,梳理当月舆论焦点,并精选这些事件中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本月热词: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一般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自元朝以后部分时间实行的严禁与外国接触的政策,通常被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愚昧和国家衰落的原因之一。 然而,8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杂志《历史研究》,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全文发表了其2022年第三期的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引发争议。文章认为,“闭关锁国”不是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客观描述,而是特定时代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下的文化产物,并主张以“自主限关”来形容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的对外政策,称该政策没有阻断明清时期中外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互鉴,但造成了消极防御和漠视西方先进科技的负面影响。 目前中国严格限制公民出入境,且境外人士入境需要进行“7+3”隔离管控,属于“半封锁”的状态,而中国社科院又属于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历史评论》亦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这这一特殊时间,由官方背景的学术杂志为“闭关锁国”翻案,并以“自主限关”这样较正面的表述形容相关政策,不禁引发人们的担忧和舆论的反弹。 作者郁风撰文批驳相关论点,指该文“基本没有发现任何新颖、有说服力的史料,大量充斥的是‘某历史学家认为’‘某学者指出’这样的‘论据’”,又指“清朝闭关锁国,维护的只是爱新觉罗和满人权贵的利益。” 微信公众号“读宋史的赵大胖”则以《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思路,以反讽的方式重新解读了令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称受“闭关锁国有利论”的启发,靖康之变也可以说是“成功解决”了宋朝“冗皇、冗兵、冗钱”这“三冗”的困扰。不过,该文遭在发布后不久就遭到了删除。 微信公众号“古九古十”也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论证了为何对外开放对统治集团和普通百姓都更为有利。 除了这篇为“闭关锁国”翻案的文章外,中国数字时代编辑还发现《历史评论》在2022年第二期杂志中,也刊登了一篇明文《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的文章,主张要结合“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看待义和团运动,“充分肯定其反帝爱国性质,颂扬其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其局限性“可以指出,但无可指摘,更不可诬枉”,更抨击污名化义和团运动是“西方中心(优越)论”的折射。 虽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8月中视察深圳时再次高呼“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声称中国的对外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但无论是现实的限关政策,还是官方学术刊物的导向,似乎都与李克强所声称的对外开放方向南辕北辙。 网语焦点 8月,最受中国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分别是佩洛西访台、苏州和服事件、川渝高温和女排戴口罩比赛。 我们将选取围绕这四起事件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佩洛西访台 李大猫:这种宣传调动起来的好战情绪,已经很难用任何主义概括——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哪怕中国被指责的霸权主义,都基于现代国家理性,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规划,而不只是追求暴力本身……制造这种民意,即便对政权自身有什么好处呢?或许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若实际上每个部门都在对“上意”而不是民意负责,那可推测,设计宣传、执行宣传的人都未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遑论为这样的行为负责。(选自《“击落佩洛西!”:失控的好战民意,中国宣传口的双重事故》) 林子立:惯用“战狼式”放话威胁方式来进行宣传的中国官方与媒体,忽略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是经济议题而非两岸议题。尽管欧美各国对中国制造业仍然依赖,但是由于防疫上的“清零政策”和房地产的持续低迷、拖累复苏,使得中国经济情势前景不容乐观,而以武力报复美国议长访台亦非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有效方式。(选自《从单极到多极的国际体系:佩洛西访台或将留下哪些政治遗产?》) 海边的西塞罗:当大多数国民不再把谈论国家大事作为一种逃离生活的消遣与意淫,而严肃、理性的进行讨论时,这个国家就跨过了第一重门,获得了不被狂乱民意裹挟、逼迫,在错误的时机作出错误决断的定力。 当大多数国民努力生活、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时,这个国家就跨过了第二重门,获得了与其他大国长期较量,持久博弈的耐力。 而当大多数国民真的愿意为了扞卫自己生活方式和劳动成果,不惜为国捐躯时的,这个国家才会跨过第三重门,获得了万不得已时为核心利益亮剑的勇力。(选自《面对佩洛西窜访台湾,普通中国人能做的最有力的“回击”是什么?》) LVTGW666:窜访三天,佩洛西治好了十四亿人的精神内耗。 徐小兴兴:建议先给她赋个红码。 匿名网友:微博崩溃其实很好理解,将最大的情绪出口暂时性关闭,通过拖延等待的方式让悲愤情绪不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引发共振,延迟过后,强烈的悲愤可以转化为对渺茫希望的期待,负面情绪随之淡化,一种典型的情绪延宕手法。 sardinesai:今晚大家脸都挺疼的,他们的脸被打挺疼的,我脸笑得挺疼的。这乐子看得,堪比过年的一天,比小品有意思多了。 台湾某节目主持人:中国政府的红线一画再画,一退再退,今天退成张红毯,迎接佩洛西的到来。 torontobigface:中国的红线,就像永无尽头的斑马线。 恬恬大聪明:万万没想到,调子起的这么高,最后让我们全国人民给老太婆搞了一场全民接机。 苏州和服事件 长平:有人认为这个警察素质差,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警察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不是坏事,但是他们的行动指南来自现实政治。在当下的中国,一个警察再无知,也不会去抓普京崇拜者,更不会去质问孟晚舟为什么甘当外国名牌的免费模特儿。 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苏州警察传递出的信号仍然强烈而且有效的:那就是要强化仇日反美自觉意识,任何立场失误都有可能带来麻烦,而且这些麻烦正在升级。这是一个以暴力和恐吓为基础的"再教育"的典型案例。(选自《华春莹的“餐馆”和苏州警察的“和服”》) 赵宏:如果对穿和服就被认为是寻衅滋事的执法方式不做检讨和反思,最终带来的将是处罚的不断泛化。 在“穿和服就被寻衅滋事”的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法律的模糊规定为执法者留下的巨大空间,还有执法者本身的恣意妄为。执法者不能因为有权力加持,就将自己幻想为正义的化身,对他人随意开启道德审判甚至发动国家惩罚。执法者应认识到其自身也要受到法治的约束,也要恪守权力的界限。(选自《穿和服就是寻衅滋事?莫将法律道德化》) 仙贝旅行:这件事情让大部分人愤怒的是,执法人员的滥用权力。把没有违法行为的公民强制带走并限制其人身自由,是对法治原则的违背。 作为个人你可以去表达自己对日本(专题)的不满情绪。但作为一个执法人员,只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判断,只会令“人人自危”。也给了执法者无限解释权,从而造成“人人违法”的局面。 而且,苏州事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也是无以复加的,试想,倘若有人在日本、在美国因穿汉服被当地警方带走,国人听闻后会反应如何?(选自《苏州女孩穿“和服”被拘留,新闻传到日本,网友笑场了…》) 贾素之:一些乐观的评论者曾经认为,经济下行会让狂热的民粹主义情绪降温。实情可能恰恰相反,随着中国当局坚持清零政策并几乎放弃经济增长预期,绩效合法性的包袱反而更有机会卸下。 合法性越来越转轨到文化层面上的论述,无论是反“文化渗透”还是反“西方意识形态霸权”,都指向一项建构纯净的“中国人”身分的事业。这是已经无处不提的“国家安全”在文化领域的版本,也是一个更容易和普通人勾连的版本…… 自2020年初关闭边境抗疫以来,接近三年的封闭试验,画出一个保守的怪圈。内和外的互斥,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互斥,进口食品和本地食品的互斥,跨境旅行和全城静默的互斥,境内网络ip和境外ip的互斥……无处不在。“中国人”的身份,一个不断在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中产生新的内涵的身份,从未如此具有封闭性。这个狭隘身份既然被创造出来,那么穿和服有罪是迟早的事情,更多匪夷所思的冲突也终将基于这个身份展开。(选自《苏州和服事件:“寻衅滋事”的警察,和中国后绩效合法性时代的保守怪圈》) 老牌恶棍:这个脱胎于民族主义的共同体概念生来就自带一种不容侵犯的神圣属性。所有人都要在原则上对它保持完全认同、无私奉献,否则便是民族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打着民族的旗号,那么一切行为都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纳粹屠杀犹太人是这样,日本侵华也是这样,如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还是这样。人们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从小家庭中进入大家庭,成了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就是这么一置换,屠杀竟也有了光荣的使命感。就连警察过度执法都要借这个名头,通过质问“你是中国人吗?”来彰显他的民族大义,以便增加正当性。(选自《对不起,你涉嫌“伤害民族情感罪”》) 川渝高温 Sir电影:我们无法想象,在这样极端天气和电力瘫痪的情形下,有多少人在艰难维生。可是在灾难面前。我们今天还没听清楚具体的人的哭声,先听到的却是笑声。不少人发现了“灾难美学”——在灾难中欣赏奇观,寻找笑点和萌点。 因为极端干旱,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这却成了一些网友口中的“生命之树”。 嘉陵江干了,拟人一下,“我干了,你随意”,一会儿是桥尴尬,内心活动挺足的。 葡萄都晒干了,他们关心的是葡萄干怎么想:“四川的葡萄也有烦恼。” 在灾难面前,在千千万万人的痛苦面前。首先想到的却是玩梗,是笑。(选自《“川渝人民要哭了”,为什么要笑》) 龅牙赵:动不动就是“笑不活了”“被治愈了”,我都觉得很诧异,现在的语言已经匮乏到如此地步了吗?还是你身上有什么难言之隐,每天都得去找地方治愈一下,否则就挨不过明天鸡叫了? 严肃的事情就严肃处理,这样嘻嘻哈哈的作风,反而会降低严肃事件的可信度,这种常识难道没人教你们?(选自《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川渝人民要哭了”》) 西坡:“川渝人民要哭了”这次的翻车,至少意味着,许多人都已经厌倦了公众舆论的娱乐化、幼稚化。希望我们的社会早日成年。一辈子在幼儿园里留级,真的太没出息了。(选自《川渝人民不做巨婴》) 微博网友:家在四川绵阳乡下,6月底就开始停电了,每天停两三次,每次停3-5小时,每天都是40度高温天气,听老妈说乡镇上有人收玉米去世了,有人挖花生热死了,有人收稻谷人没了,今年太难了。川渝地区赶紧下雨吧! 芸仔驾到:刚刚听了一件好难过的事,今年夏天四川不是电力紧缺吗,有户人家热死了一个老人,去问了邻居,原因是他们家里没有空调,电扇也没有。实在是热的不行了,怎么办呢,老人就去镇上掏出过年儿女给的三百块钱买了一个电风扇,42度的天,一个人扛了电风扇回家,结果还是由于停电,电风扇不能用,从中午到下午六点,人就热没了。被人发现的时候,老人家手里还拿着电风扇的插头……想起老话都说,老人熬过冬天就好了,没想到这位老人热死在了夏天,也不知道老人的家属,要怎么释怀这个夏天。 十二月开的紫色葡萄店:天天限电,经常停电,还有山火 热的根本无法出门疫情防控,在沙坪坝还处于被封状态,出门做个核酸,热的根本无法呼吸 形容不出来,那种感觉 43度都是常态。来重庆4个月了,就看见过两场雨,我现在仿佛都已经忘记下雨天是什么样了。家在成都,爸妈给我发微信说成都也是天天限电,停了很多商场,很多工厂也暂停,每一次出门何不是全身都打湿呢。不知道为什么要娱乐化,无法理解。 女排戴口罩比赛 张3丰:总结一下上面的意思,戴口罩的责任人,第一是主办方(没有规定好),第二是运动员自己(忘了摘)。领导的责任是“没经验”,“没及时发现和提醒”。 这一段话叙事的精髓,就是巧妙使用三个主语,“我们”“我们运动员”和“队伍”。当谈到责任时,多使用“队伍”和“我们运动员”(看上去是“我们”,其实是“运动员”)这样范围更大含义也更模糊的词。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同时甩掉了责任。 你们不是打排球,是踢皮球。(选自《看看排协道歉信是如何推卸责任的》) 小码哥:戴口罩很重要,成绩也很重要。先戴着口罩打打看,如果影响太大再摘掉。这大概就是排协所说的“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比赛、训练”。这是个难题,但排协很厉害,成功地扭出了一根可以向上面交差的“麻花”。本届女排亚洲杯,中国排协中国女排小组赛四战全胜,小组第一晋级八强淘汰赛。 我甚至在想,中国排协这波花操作,从科学角度看确实无脑,但从另一种逻辑看很有心机。这波操作很憨,很蛮干,具备一定的表演性。请看,我们贯彻地比其它运动项目都彻底,都让运动员戴口罩打比赛了,已将工作做到了极致。(选自《谈谈女排》) 维舟:女排戴口罩比赛,这件事放在一年前,乃至半年前,可能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不戴口罩人们反而觉得有问题,因为当时对疫情的判断仍然让人觉得这有其必要,然而现在,只要稍微关心一点世界新闻的人都会意识到,我们才成了异类。 “女排口罩事件”只是茶杯里的风波,没几天可能就会被其它新闻所淹没,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这一事件本身,而是由此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对于何谓“正常”和“不正常”的判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或许意味着,人们已经为迎接后疫情时代做好了心理准备,现在的问题只是:这一天什么时候、将以什么方式到来。(选自《从“女排口罩事件”看公众心态变化》) 项栋梁:要求从事剧烈体育运动的运动员佩戴口罩,这是一项错误的、可能有致命危险的规定,这是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这种事无论发生中国、美国、还是月球,都是错的。错误的事情并不会因为做的人多了就变成对的,也不会因为做的国家经济更发达就变成对的。 错误的规定应该接受批评,应该积极改正,无论事情发生在哪里,无论做出规定的人是谁。这跟爱不爱国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试图用爱国主义来逃避对错误规定的批评,是可耻的。(选自《美国女排也戴过口罩比赛,凭什么只骂中国?》) 王旭的王:各国对防疫的理解不同,也不奇怪,但是让运动员承受着窒息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戴着口罩参赛,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那些本身就想看中国笑话的人,这算不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没有比拿这个更好的攻击理由了。 求求某些排协的领导们,赶紧停止这种荒谬的做法,让队员们能畅快呼吸,队员们的身体健康远比面临病毒威胁更重要,不能让一刀切的防疫逻辑,最终出现在国际赛场,这是体育的悲哀,更是对我们国家形象的一次扭曲。(选自《让中国女排戴着口罩比赛,这是哪个大领导的主意?》) 海边的西塞罗:最怕的就是“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既要打好球,还要带好口罩,既要刺激消费、旅游,又要严格防疫。就像这场比赛已经证明的,这是件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最后很可能是忙活半天,两个目标都不能达到。 其实,比赛只是这种矛盾中呈现结果最快的一个。随着疫情的持续,更多类似的抉择,是我们迟早或者正在面对的。就像竞技比赛中带个口罩、蒙个头巾就会与竞争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样,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将越来越难以保证“既要……又要……”(选自《排协这封“口罩道歉信”,咋那么像崇祯皇上的罪己诏》)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17 02:42 PM , Processed in 0.0458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