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外交高层官员美东时间5日在北京对谈,照片右起: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美国驻中国大使伯恩斯、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取自中国外交部官网) 国务院5日表示,赴北京拜访的亚太事务助卿康达(Daniel Kritenbrink)、驻中国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等人与中方对等官员马朝旭、杨涛举行会谈,双方坦诚,讨论有建设性;同一时间,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罗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在台北谈及康达等人的北京行,指美中对话是为避免冲突,但美国将继续依国际法规范在台海飞行、航行。 路透报道,国务院声明表示,康达、伯恩斯及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Sarah Beran)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会谈,“双方的讨论坦诚、有建设性,正加紧努力,想维持开放的沟通专线,立足在两国最近的高层外交,而有增益”;国务院也表示,双方在这次会谈就两国关系、跨台海问题等事务交换意见。 国务院另指出,康达一行明确表示,美国将强力与中国竞争,捍卫美国利益及价值。 中国外交部官网也发布了美中外交官员会谈的信息及照片。中国外交部指出,双方围绕按照两国元首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共识推动改善中美关系、妥善管控分歧等进行了坦诚、建设性、富有成效的沟通。中方并就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阐明严正立场。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美中两国连续两天因为空中战机及海上船舰危险接近,而关系紧张。但随即双方都发布外交高层官员在北京会谈的信息,甚至国安顾问苏利文还表示拜登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在“某个时候”再聚首。 康达一行4日访问北京,时逢六四天安门事件34周年;天安门事件流亡学生领袖周锋锁对此表示愤怒,认为这个时间点访中是“背叛”,中共政府挑这个日期会见是战略招数,国务院对此竟没提到天安门事件。 中美外交人员5日在北京举行会谈。(取自中国外交部官网) 白宫国安会发言人科比(John Kirby)为时间点辩护,称批评人士“毫无建树还完全无理取闹”;这次行程计划已久,行程就是这样安排的。 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柏格同日访台,谈及康达访问北京时指出,美国对于保持对话畅通的立场非常清楚和连贯,就算是在双边关系遇上紧张、挑战的时刻也是如此;国防部长奥斯丁(Lloyd Austin)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防务峰会“香格里拉对话”指出,必须无条件、无预设地确保两军对话管道畅通,用意相同。 罗森柏格认为,不管是中国军舰3日险些撞上美国军舰,或是近期在南海发生的中方战机干扰美军侦察机事件,都凸显对话的重要,可避免两方误判,在最糟的情况下发生无心的冲突。 罗森柏格另指出,美方会持续对北京破坏台湾海峡稳定、对台施压的做法,表达关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美国军舰日前通过台湾海峡时遭解放军军舰横切进逼一事,真相是美方滋事挑衅在前,中方依法依规处置在后,中方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在台海地区制造事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 (路透资料照片) 中美关系紧张之际,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抵北京与中国副外长马朝旭等人会谈,被认为是想为双方更高层级接触做铺垫;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援引专家分析称,康达是典型的职业外交官,“不要指望有什么突破性表现”。外媒指出, 美国之音报道指出,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康达此行“双方进行坦率和富有成效的讨论,这是维持沟通渠道畅通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并建立在最近两国间高层外交的基础之上。” 但“环球时报”援引美国问题专家吕祥指出,“康达是典型职业外交官,这次是带有调研性质的、遵从上级指示的、循规蹈矩的访问,因此不要指望会有突破性的表现”,他认为,美国也担心极限施压会反弹,因此频繁派人来试探中方。 路透报道指出,环时以此批评康达访问中国,其实是试图通过向外界传递坚持寻求与中国沟通的“善意信息”,企图塑造美国是负责任国家的形象,同时试图将沟通不畅或拒不接受对话的责任推给中国。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则分析,美方高官密集推动对中交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表现出美国寻求的对中政策是竞争而非冲突,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在美方关注的重大国际议题上,甚至于美国国内的一些议题上,中方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美方的要求。 康达的北京之行,正值六四天安门运动34周年的敏感时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早前还就此发表声明说:“我们不会忘记那天遇难的人们展现出来的勇气。”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5日应约与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通电话,特别赞扬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针对台湾议题的表态,体现“独立自主”,不跟随美国。 王毅表示,马克龙近期在国际多边平台上的重要表态,体现法方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欧洲各国也更积极同中方开展对话接触,中方表示赞赏。 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近日抵北京访问。(Getty Images)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19 01:38 PM , Processed in 0.0457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