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一个“在家里最让你紧张的瞬间”的热门话题,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把碗打碎的时候; 上学时把分数难看的卷子拿给爸妈的时候; 有一个爸妈不喜欢的爱好,偷偷做却被发现的时候; 想把“铁饭碗“辞掉,准备告诉父母的时候……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里,都弥漫着这样一种紧张感,结果是孩子害怕犯错,害怕不如父母所愿,更害怕自己不能为自己做主。 最后那份紧张感和阴影,留到了今天。 在这样紧张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即使长大了远离父母,在他们的面前也永远竖着一根手指,对着他们指指点点。 在大多数的家庭里,都缺少一种“松弛感”。 所谓家庭“松弛感”,是父母能够情绪稳定地去面对已发生的事。 是允许孩子犯错,是允许孩子脆弱,更是允许孩子在人生路上慢慢来。 其实,只有在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里,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辅导孩子写作业是父母永恒的难题。 有的爸爸会在辅导作业时急得发脾气,指着孩子打骂,甚至还会动手; 妈妈们更是容易落泪崩溃,甚至甩手走人,留下不知所措的孩子们。 他们会说:“一遍两遍都不会,连抄写都能错!我都快被气死了!” 而这个时候,有一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成了一股清流,在朋友圈传开。 视频中爸爸指导孩子作业,说了一遍,两遍,三遍,孩子依然不懂,紧张地搓着小手,无助地看着父亲,说:“爸爸我真的消化不了。” 爸爸这个时候说:“没关系的,你很聪明,是我这个老师不好,我没讲好,我再讲一次。” 孩子于是更加用心地听讲。 评论下的网友纷纷被这位爸爸难得的包容感给“舒适”到了。 而爸爸随后回应:“初为人父没有经验,只有耐心了。” 教育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汲取营养是缓慢的,但给与他们时间,孩子身上最终都会绽放出绚丽的花。 未来的路很长,陪着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摔倒,他才有再次站起来的勇气。 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两岁半孩子上英语体验课,老师教的cat,而孩子有些紧张,没有跟着说。 坐在后排的妈妈着急了,大声要求孩子:“你说啊,cat这么简单怎么不会呢,你快说!” 老师从安抚孩子变成了安抚家长:“没事的,孩子还小,慢慢来。” 可是孩子依然没有开口,妈妈一下站起来对着他大吼:“你开口说啊!你不说我走了!你说不说!” 孩子这时候被吓得哇哇大哭,再也没有心思上课,现场的气氛十分尴尬。 最后妈妈带走了孩子,他也始终没有开口说那句cat。 孩子总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想要拔苗助长,却反而破坏了节奏,甚至破坏了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导致孩子越来越“慢”。 有人问:“怎么教会5岁的孩子5+8=13?” 有人回:“不用教,6岁他就会了。”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他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相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若是父母只会催促而不耐心教育,只追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他们只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习得性无助”。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都是先会站,再会走,最后才能学会奋力奔跑。 一场成长的马拉松,是不需要抢跑的。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他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完美。 一道题,今天学不会,可以明天再学; 一项技能今天不熟练,可以明天再练; 一个道理不明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举一反三。 重要的是,让他在“慢”中学会摸索,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时,慢,也是一种快。 给他一点时间和鼓励,相信他,他会给你惊喜的。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参加的那一场200米跑步比赛的情形。 本是参加100米短跑比赛可以稳稳拿奖的我,被年级组组长临时调去了200米组。 我鼓起勇气去找了班主任,班主任也带我去找了年级组组长。 班主任说:“她耐力不太行,100米是最适合她的。” 结果组长却当着我的面说:“跑什么不是跑,你还真指望她能拿奖呢。” 我忽然愣住,原来我的辛苦准备,在老师眼里竟然一文不值。 可不管能不能拿奖,我都想有一次离成功近一点的机会啊! 班主任见状,也只能安慰我,说也许200米也有机会呢。 我不再说话,极度失落。 比赛当天,六人组的赛道,我本是第二名。 我太想往前冲了,我太想证明我自己了,于是我加快步伐,却跑了个踉跄。 这下从第二名,直接到了倒数第一。 我忍着,再忍着,直到看到爸爸,眼泪才如洪水一般涌了出来。 爸爸却拍了拍我的肩说:“我刚才其实看到你比赛了,你差点摔倒又很快调整好重新奔跑的样子,实在是太帅了,旁边的同学都没你帅!” 我笑了,他也笑了。 父亲把我从那一刻的情绪泥潭中拉了出来。 踉跄丢脸变得没那么糟了,输了也没那么糟了。什么都没那么糟了。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里,孩子可以完全放下他的坚强和防备, 尽情释放他的脆弱,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父母这座城墙可以依靠。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 有心理学者表示,大多数孩子发现自己有抑郁的情绪时,都不敢告诉父母。 被老师辱骂、被同学排挤、考试压力大,他们从来都不敢说。 因为父母从不相信他们,只觉得他们的悲伤和脆弱,都是矫情。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在一间心理咨询室中,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的诊断书,上面写着:中度抑郁。 可她却满脸不屑地对医生说:“我的孩子好得很,一点毛病没有!” 随后拉着孩子离开,边走边说:“你别以为你搞这套就可以不用上学了,我告诉你,你别给我作!” 此刻孩子内心的门,已经永远对父母关上了。 新闻之下,评论一片叹息。 作家林语堂说: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拒绝孩子退缩,否定他们的情绪,强行要求他以父母的心智来面对困难,孩子只会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无法敞开心扉,拥抱世界。 允许孩子脆弱,告诉他们在面对世界糟糕的一面时,他们可以短暂逃避,可以不满可以抱怨可以有发脾气的权利,这个家,会是他最值得依靠的港湾。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里,孩子的脆弱得到安抚后,才能满电再续航。 有位快递小哥,在自己的社交圈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送货时,开门的景象把他震惊到了: 一位二胎妈妈手里抱着哇哇大哭的二宝要去冲奶,地上玩具乱作一团,餐桌上还有一堆要收拾的餐具,这时候家里的老大抓了一袋零食打开,呼啦撒了一地。 快递员瞬间紧张起来:完了,妈妈要凶她了。 孩子愣住,说:“妈妈对不起。” 只见她冲完奶放下老二,先接过快递说了声谢谢,再平静地去拿老大手上的零食袋,说了一句没事的,然后拿起扫帚开始清理。 孩子坐在地上发呆,很难过的样子。 妈妈看到了孩子的情绪,边清理边说:“别难过啦,下次拿零食的时候开口不要朝下,这样就不会没得吃啦。” 孩子点点头,然后起身拿起自己的扫帚和妈妈一起干活。 快递员小哥说,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在工作中的焦虑,也被一下缓解了。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孩子天生完美懂事。 妈妈没有因为孩子犯错而发火,而是理解她,教导她,所以孩子也懂得去主动承担后果。 孩子出生后,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越接触这个世界,就会在自己的这张白纸上画上不同的颜色。 有成功时候的彩色,也有犯错时候的黑点。 而有些父母,只看到了这些黑点,不停地训斥,不断地强化。 渐渐地,黑点越来越深,而那些彩色,却越来越淡。 孩子就只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黑点,再也看不到那些彩色。 他们最终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从而自卑、敏感,甚至撒谎。 不要让孩子生活中的小“故事”,成为他人生中的事故。 给他机会,让他偶尔走一些错路,在人生路上多绕几个弯。 用不同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也是一种成长。 毕淑敏说:“人惟有松弛才可达久远,惟有松弛才能更深入地开放潜能。” 在孩子面对“失控”时,有一对温柔而冷静的父母,去教会他坚定原则、松弛应对,和他一起扛,他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遇狂风不惧,遇巨浪依然奋力前行,最终达到彼岸。 一个家庭需要松弛感,太用力的孩子走不远,而他也不会因为你心弦紧绷而变得完美。 学会接纳和包容他在成长路上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改变。 犯错也好,脆弱也好,没那么优秀也好。 碗摔碎了就收拾起来;没考到100分也没关系,有进步就是好孩子; 就算不理解孩子的喜好,也学着尊重;他们未来想做什么工作,就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吧。 所以,亲爱的家长,请告诉孩子: 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你可以有充足的机会去尝试、去试错。 在你的身后,爸爸妈妈永远都在支持着你。 我们会慢慢学着不去抱怨,不去焦虑纠结,不去想要掌控你的人生。 也许当我们都能够放松心态,不为琐事纠结,不为结果执着的时候,才能够在看尽人生百态后,依然携手“一路繁华一路歌”。 因为你作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存在于世上,这一点本身就值得感谢了。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27 08:41 PM , Processed in 0.0756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