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山东淄博、贵州榕城后,又一座城市登上了热搜。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推动它走红的,竟然是一群外国人。 拂晓时分,天蒙蒙亮,黑河市的小摊主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匆匆忙忙地揉面、和馅,准备出摊迎接顾客。 顷刻,日上三竿,大街上变得熙熙攘攘,喧闹不已。 穿过拥挤的人群,放眼望去,竟有半数是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 他们站在小摊前,说着一口蹩脚的中文,与摊主卖力地交流。 而摊主们也会回以几句东北味儿的俄语,这一来二去,大家都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相视一笑。 有的俄罗斯人会买上几笼包子,再配上一罐啤酒,一饮而尽。 这般“硬核”的组合,让人不禁直呼,不愧是“战斗民族”。 而喜好甜食的俄罗斯小孩,则围在了蜜雪冰城门口,喝着柠檬水,吸着奶茶。 有的还会在大人的鼓励下,拿着人民币,独自前往路边店铺购买零食。 店主们也会热情地迎接他们,临走前还不忘说一句:“你真可爱。” 为了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黑河市不少地方甚至用起了“中俄双语”标牌。 平日里名不见经传的黑河市,此刻俨然一副国际化大都市的样貌。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最近政策的实施。 2023年9月12日,文化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赴俄罗斯旅游的免签旅行社名单。 这意味着想要赴俄游玩的中国游客, 而对于俄罗斯而言,同样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前来中国旅游。 据测算,从黑河市口岸坐船前往俄罗斯,仅有不到700米的距离。 这意味着免签政策实施后,对于黑河市附近的中俄居民来说,出国就跟回家一样方便。 如此盛况的出现,与近几年中俄关系的深化密不可分。 正如普京所说,中俄关系的水平之高,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样的,在国内,也有很多网友为中俄关系友好而欢欣鼓舞,甚至高喊着:“中俄结盟”的口号。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俄历经百年恩怨,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 两国之间的关系,一言概括,那便是: “剪不断,理还乱。” 回首中国的近代史,总绕不开“战争”与“屈辱”两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多年的时间里,神州大地一直饱受着外部的侵略。 遗憾的是,那时的俄国,正是侵略者之一。 他们伙同其他国家,对孱弱的清王朝发起了攻势,并逼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不乏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割让土地等众多耻辱条款。 正因如此,中俄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岌岌可危,就连民间的交往,也显得火药味十足。 20世纪初,受文化交互的影响,东北地区常有华人前往俄国经商、工作。 可由于当时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旅居华人在俄国饱受欺辱。 当地的资本家们见到华人,仿佛看见了新鲜的“韭菜”,他们捋了捋大胡子,不怀好意地笑道: “国内的那帮老大爷叫不动,我还使唤不了你们了?” 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华人们便叫去从事繁重的劳动;挖矿、修路、甚至参加战争。 而为了在异国求得生存,当地的华侨也只得忍气吞声。 这一系列行为,让中俄之间的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 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间接改善了中俄关系。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为了巩固新政权,苏俄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宣布实行和平外交政策。 想要和平外交,自然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 因此,在两年后的1919年,苏俄政府发表了著名的《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 听罢,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们欣喜若狂,他们不敢相信曾经的野蛮侵略者竟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正因如此,本以为无法挽回的中俄关系有了新的契机,两国之间有了周转的余地。 与此同时,因历史原因在华居住的俄国侨民们也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中间不乏大量的工程师,参与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留下了许多异域风情的建筑。 时至今日,这些建筑仍伫立在哈尔滨市内,成为了时代的见证。 那时的中俄关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差,像是同一个班级里打过架的同学,看不上眼,却又不至于闹掰。 而要论及两国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好,还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在毛主席那声煽人泪下的呼喊中,新中国宣告成立;百年屈辱,就此付之一炬。 然而,当时的我们,面临着极其焦灼的国际环境。 美苏争霸,两极冷战,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避开的主题。 彼时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然希望拉拢“小弟”,充实阵营。 而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似乎正中了他们下怀。 于是,在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便连忙送来贺电,并邀请毛主席造访苏联。 面对着超级大国抛出的橄榄枝,毛主席自然欣然接受。 同年12月,他乘坐专列前往克林姆林宫会见斯大林。 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促进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废除了一系列不利于中国的条款,使得双方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来往。 不仅如此,苏联更是大手一挥,派遣了一大批专家,对中国156个工业项目进行援助,史称“156计划”。 这一系列举动,象征着中苏之间,正式进入了“蜜月期”。 而在此期间,中苏民间组织合作所掀起的高潮,亦是前所未有。 截至1955年,中国成立中苏友协会共65处,分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9900个。 这些机构负责在国内宣传苏联,他们刊印《中苏友好》《苏联介绍》等70多种报刊,并广泛举办各种座谈会,招揽了约1亿人次的听众。 在那个年代,一股前所未有的“苏风”席卷了神州大地: 人们穿着列宁装,带着苏系帽,时而还举行着一些友好庆祝活动。 著名诗人郭沫若,也在一系列作品中表现了对苏联的感谢。 他赞美斯大林道:“你是无穷尽,你永远无穷尽。” 虽说在今天看来,这些用词略显夸张,却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中苏关系。 只可惜,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中苏之间陷入利害争斗时,看似牢不可破的友谊便难免出现裂隙。 1958年,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领导人委托,前去拜访毛主席。 彼时的毛主席刚参加完一场会议,听说尤金来访,便顾不得歇息,立马前去接见这位客人。 二人相见,顿时喜笑颜开,又是拥抱,又是寒暄,场面一度十分融洽。 尤金握着毛主席的手,亲切地说道: “毛主席,你们中国不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吗?正好,我们苏联有意在中国建一支联合舰队,你看如何?” “联合舰队?” 毛主席听罢,顿时眉头紧锁。 乍一听,这项举措既能壮大中国海军,以御外敌,又能促进中苏深度合作,实在是两全其美。 然而仔细推敲,便能发现对方其实“心怀鬼胎”。 首先,那时的中国海军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独立指挥调度的能力,倘若建立联合舰队,指挥权归谁呢? 其次,在中国本土组织舰队,岂不意味着苏联人可以在中国随意驻军?这和先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何区别? 百年的屈辱历史刹那间在脑海中闪过,化作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回复: “主权问题,我们绝不退让!” 这一强硬的表态吓坏了尤金,也让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感到惊讶。 即便是后来,赫鲁晓夫亲自前来中国谈论这个问题,中方代表亦是寸土不让。 或许从那时起,中苏关系便出现了不可挽回的间隙。 1960年,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所有的援中专家,象征着中苏关系正式破裂。 彼时的中国面临着西方的围困,又失去了“老大哥”的护佑,在国际上显得孤立无援。 然而,越是艰难的境地,越能激发中国人民不服输的韧劲。 毕竟,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已经挺过去了,这点“小困难”又岂能屈服? 而后的事实,也狠狠地打了赫鲁晓夫的脸。 1964年,随着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传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代表着我们拥有了不再被欺辱的资本。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1971年,中国更是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至此成为了世界话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市场”更是成了所有国家都不可忽视的一环。 也是在那时,苏联开始深刻认识到,没有人能阻止中国变强的决心。 于是在80年代,中苏之间历经多轮谈判,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如今日月既换,斗转星移,当年的“老大哥”早已分崩离析,而“小弟”却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从此中苏关系变成了中俄关系。 短短5年内,两国关系持续升温,从“友好国家”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进入21世纪后,普京上任俄罗斯总统,中俄的联系更是愈发密切。 而此时,国际环境也愈发变得复杂。 霸权主义横行的同时,更是在不断打压着其他国家的崛起。 这也给了中俄之间再次合作的机遇。 双方都致力于民族复兴,也都希望能够打破单极格局,于是便一拍即合,抱团取暖。 如今,免签政策的落地,意味着更加频繁的经济往来。 不仅仅是黑河的摊主,更多的跨国公司也将畅通无阻地交流。 相信在未来,中俄还将在更多的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正如外交部所言:“中俄两国,不是盟友,胜似盟友。” 然而,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亦没有永远的朋友,任何国家之间的合作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中国向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愿意互利共赢,也欢迎更多的国家,与我们建立起深度合作的关系。 但和平从来都是来之不易的,它需要强大的国力来维持。 数十年前,我们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在两极势力的封锁下,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而如今,我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静候四面八方递来的橄榄枝。 此次中俄免签,象征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也象征着我们综合国力的强大。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好好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并为实现民族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18 05:48 AM , Processed in 0.0451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