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投资和消费,一直以来都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又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最早出口占中国GDP能够在30%以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也在降低。到目前为止,出口已经在中国GDP占比中跌到20%左右。 但即便如此,在消费和投资不断疲软之际,出口自然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个人口14亿的大经济体而言,经济当然不能单独依靠一个维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开花。 但眼下,外贸出口正在变天。这其中最主要的变化,还是欧美市场。 据路透社的报道,如果目前的国际贸易趋势能够持续,那么美国到2025年将超过中国,成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德国对中国的进出口在2023年达到2530亿欧元,约272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但美国紧随其后,与德国的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2523亿欧元,两者差异非常小。 德国对美国的出口持续增长是美德贸易量攀升的主要因素。德国工商总会主管外贸的特莱尔说,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对德国制造的产品的需求将会有重大增长。这也意味着,按照美德贸易的增长趋势来看,到2025年,美国就将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2023年一年时间里,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降低了约9%,降至970亿欧元,尤其是汽车和化工产品下降厉害,从中国的进口也下降了约五分之一,降至不到1560亿欧元。 中德贸易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德国提出的“供应链多样化”。取而代之的,就是美德贸易比重不断增长。自2015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德国经济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德国也在美国拥有巨额的直接投资。由于不断变化的地缘局势,同时美国的经济表现强于预期,如果这些趋势在2024年持续下去,那么美国将取代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而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失去欧美市场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究其根源,除了地缘局势的复杂性因素之外,还有就是中国生产领域的通缩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也让中国制造业中小型出口商的生存艰难。这些出口商因业务收缩不得不相互比拼价格,展开“无情的价格战”,当价格被压缩到极致,对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消息。 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利率上升和贸易保护也导致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下降。这种价格和利润受到挤压的情况在出口行业已经相当普遍。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在出口相关行业工作的人大约有1.8亿人,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四个月收缩,而出口订单则是连续第十个月萎缩。这些数据都让外贸出口,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变化。 出口萎缩,背后跟着承受代价的,就是1.8亿的相关就业人员。这在中国整体就业市场规模中,1.8亿也是差不多五分之一的占比。因此,出口对中国的经济乃至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仅是德国,美国也是如此。 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还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但在2023年,墨西哥二十多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国,这一转变也印证了美财长耶伦所说的友岸外包。 何谓友岸外包?其实就是美国从更友好、更邻近国家进口产品的策略转变。而上一次,墨西哥进口美国的产品超过中国,还要追溯到2002年,已经是二十多年。 川普自2018年开始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后,拜登在2021年上任后保留了这些关税,这也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下滑。这背后,也是美国友岸外包和制造业回流的共同结果。在新冠病毒之后,也让美国寻求离美国更近的供应。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最新数据,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商品价值增长了近5%,超过475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额下降了20%,至4270亿美元,中美贸易的跌幅,让墨西哥二十多年来首次成为美国最大商品进口国。 由于劳动力成本、贸易壁垒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些都让墨西哥再度崛起,成为美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地。相比之下,墨西哥制造业的优势已经在不断凸显出来。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在2015年左右见顶,加之贸易关税壁垒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墨西哥建厂,例如比亚迪、特斯拉等等。除了墨西哥的人力成本优势之外,贸易关税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而这些,都让中国制造业出口面临着更艰难的局势。 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经济占比上来看,制造业占中国GDP比重大概在20%左右,而从就业人数来看,制造业占中国就业人口在五分之一,也是一个很大的比重。 在就业和GDP上,制造业都能够提供很好的份额。而面对宏观经济的更多不确定性,出口外贸,依然是中国经济2024年着重发力的一个点,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17 06:20 AM , Processed in 0.0453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