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自媒体林中的维吉尔文章:你嘲笑扎卢日内下场惨,得先摁住普里戈金的棺材。 好久没有写俄乌战争话题相关的文章了,最近我看到后台总有人留言搞“引蛇出洞”:“你不是说这场战争乌克兰必胜么?你看看,乌克兰这几天都把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解职了,乌克兰阵脚大乱,现在眼看要输,你怎么不写了?” 我觉得,留这个言的人,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首先我不是算命的,其实我并没有说过“乌克兰必胜”这样的话,我所有写俄乌战争的文章都只是分析目前的事实,当然我对这场战争的总体观感是对俄不乐观的,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俄罗斯赢得这场战争的可行性已经微乎其微,这种分析不是基于俄罗斯目前的兵力、武器、乃至后方经济问题,而是一些这个国家通过这场战争体现出的一些更深层的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今天的俄罗斯没有能力真正击垮一个在机能上总体健全的国家。目前的俄罗斯文化所体现的状态,也不足以在战后为安抚新征服领土上的民众一个妥当的答案。 而乌克兰,虽然作为前苏联碎片中的一员,它曾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腐败、工业孱弱,人口外流,但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被之前的“老大哥”痛咬一口,痛定思痛以来,这个国家在整体上是趋向于现代性改善的,它的民主制度在完善,它的军队在重整,它的外交策略经过反思后更加明晰、它的民族意识在通过血与火的淬炼后在重新凝聚。 人类历史的一个总体规律是,对于这样一个向上中的国家和民族,单纯的暴力是无法逼迫它彻底屈服的,就像侵华战争中日军虽然能嚣张一时,但终究抵不过崛起中的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一样。如果这条历史规律居然在俄乌战争中不再应验了,那倒真是一件足够载入史册的奇闻。 所以我虽然没说过“乌克兰必胜”,但如果你非要扣这顶帽子给我,我也不觉得这个论断有什么错误,从历史的长期看,这件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其次,很多人把乌克兰“换帅”这个事情看成是一件标志乌克兰“统治集团动摇”的大事件,我觉得这真的是高抬了此次事件的价值了。 实际上,扎卢日内此次去职的“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本来就是在泽连斯基当选总统后在研判了当时俄乌的紧张关系之后,于2020年3月单独划分的职位。此前,至少在名义上,乌克兰总统本就相当于三军总司令,由总参谋长提供辅助,但泽连斯基感到总参谋长的职权不够具有独立性,在加上当时西方所警告的俄军对乌克兰“斩首”的可能性一直存在,所以他力主设立的了此职以有备无患。 而2021年7月,上任不到两年的乌军前参谋长鲁斯兰被解除职位,理由是“其与乌国防部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月,有着“铁将军”绰号的扎卢日内成为了乌克兰第二位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两年半。
扎卢日内在这两年半当中,其表现是经受了战火的考验的,他指挥乌克兰军队抗住了俄军“特殊军事行动”的第一波攻击,挫败了俄军和俄粉们“一天22小时灭一国”的宏大设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已经足够让他载入史册了。也正因如此,在宣布对他进行解职的同时,泽连斯基还要授予他“乌克兰英雄”勋章,并将他留在指挥团队内。 但当战争进入相持和乌克兰试图反攻的阶段时,扎卢日内的指挥思路确实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反攻方向问题,从去年春季开始,包括五角大楼在内的西方一直在建议乌军尽量集中优势兵力于南线,打到克里米亚半岛边界甚至收复扎波罗热州,将目前贯连在一起俄军防线分裂为彼此孤立的两段。这个建议不仅仅是为了造就战略上的有利态势,更为重要的可能也是政治上的考量,一旦乌军达成一点突破,较大面积的收复领土,很可能造成俄罗斯国内一系列不可测的连锁反应。 但可能是因为自2014年起长期指挥乌东战事的习惯使然,扎卢日内坚持认为反攻应该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认为这会迫使俄军难以向不同地区派遣增援部队,最终因后备兵力不足而全线破产。 我们不知道如果去年夏天扎卢日内按照西方的建议进行重点攻击,反攻是否能取得更大成果。但我们能看到,他所策划的多点进攻战略,最终在俄军的地雷海加人海战术面前收效甚微。 而在夏季反攻失败后,没跟总统泽连斯基打招呼,扎卢日内就接受了《经济学人》采访,认为战争“陷入了僵局”。这个发言也许是基于他自己的军事经验做出的判断,但在整治效果上是灾难性的,因为此时正好按在在美国国会批准对乌克兰新军事援助的节骨眼上,美国共和党得以直接拿着这份采访向拜登政府发难,指责他们支援乌克兰是在填一个“无底洞”要说泽连斯基这把对老扎没意见,那时不可能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身为总司令,扎卢日内并没有提出一个可供乌军在2024年执行的军事计划,他近期的发言一方面是要求乌克兰再动员50万平民参战,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西方进一步加快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 当然这两项要求可能都是其缘有自的,但我觉得这位“铁将军”从夏季攻势就陷入了一种思维陷阱里——所谓“叫花子与龙王比宝”,扎卢日内赢得战争思路,是跟俄罗斯拼消耗,无论是以全线进攻对俄军的全线进攻、还是俄军增兵我也增兵,俄军堆弹药我也堆弹药。 扎卢日内的想法是将俄乌战争拖入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并期望这场消耗战能最终拖垮俄罗斯,让对手重演一战故事。 这个思路也许是可行的,因为俄罗斯历史上确实经常这样被拖死,但却不是乌克兰目前愿意选择的最优解,因为这会让这个国家的损失同样惨重。 所以泽连斯基选择在这个时间换帅,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不能告诉自己的国民和支持乌克兰的国家,他们要打这样一场空前惨烈的持久战。 事实上,他不仅让西尔斯基接任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还同时更换了十几名同级别的高级将领。至于这次更换,究竟是拿破仑就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的转折性壮举,还是长平之战廉颇下岗赵括就任的败笔,我们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这场平稳的交接,至少证明了今天的乌克兰军队是一支国家的军队,而不是这些被撤换将领的私军。乌军更换指挥思路的成本,是相对较低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我们就要谈到第三点,为什么很多亲俄观察者会过高估计的这次人事调动所产生的影响。 我想归根结底,是他们脑中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思想使然。其实对于一个现代军事体系来说,军事主官的思维方式一旦跟不上战争态势的发展,及时进行更换轮替并不是一件完全做不得的事情,古代兵法中所强调的那种“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的思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建时代的军队很多都是将领的私人或半私人部曲,将领也把军队视为自己的私物,所以将领一旦更换,则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更极端的案例,可能会发生兵变。这方面对最新进的例子,比如去年俄乌战争中俄军闹出的瓦格纳兵变事件。 耐人寻味的是,俄方那场兵变中的最初原因,与乌克兰此次换帅的原因是相似的。都是攻势进展不利的情况下,指挥层的对下一步战事究竟要怎么打,军需物资应该如何分配等等发生了分歧。但你看,俄军对于这种分歧最终的处理方式,就是以瓦格纳雇佣兵的兵变和其老板普里戈金的死亡收场的。
而决定这种收场方式原因也简单,因为俄军的体系,依然是带有私兵色彩的,像普里戈金的瓦格纳雇佣兵、小卡德罗夫的车臣军这样的部曲,就是只能听他们各自“老大”的调遣,甚至极而言之,连国防部长绍伊古、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也有各自更加亲近并依靠为屏障的嫡系。这样的结构就决定了俄军在进行军事思路转变时势必要付出更多的“纠错成本”,甚至一不小心就要闹得血雨腥风。你看瓦格纳兵变那一次就是如此,不仅打下巴赫穆特的“功臣”普里戈金在一个月后就死于了“意外”,连指挥构筑那条阻滞乌军反攻的“苏洛维金防线”的前线总指挥苏洛维金将军也在事件后下落不明了。
搞同样一次指挥层调动,乌克兰这边是前总司令辞职卸任的事儿,俄军那边却要命。双方的“纠错成本”是不成比例的。而一场战争的较量,往往比拼的就是哪一方犯错更少,哪一方能更及时的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这种纠错成本的差距长期积累,最终会对谁有利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总而言之,我并不觉得扎卢日内的卸任对乌军战事是什么,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当中,乌克兰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当代朱可夫”什么“一战封神”的战神,支撑他们打到现在的,固然有西方的军援,但更是已经觉醒的民族意识和他们相较之下正在改革、更为现代的体系,所以几个高级将领的去职不会那么影响这支军队的战力——至少不会像俄军告别普里戈金一样,搞得那么撕心裂肺。 所以,下次若再有人说什么:“扎卢日内干了两年多,如今被一脚踢开,下场真惨,乌克兰要完……”之类的话时,你可以这么回他: “是啊,还是俄军更念旧些,普里戈金老板才去职一个月,身后事就给安排明白了。” 兵无常法,人无完人,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我相信,一个纠错成本更低的体系,永远更有希望。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19 07:29 AM , Processed in 0.0449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