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从50后到00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

2024-6-7 08:03 PM| 发布者: 卧室谁住| 查看: 174| 评论: 0

今天,北京2024年高考开考。高考,见证了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记录着一代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今年高考前,我们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北京考生,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高考记忆。

今年71岁的闫长珍用“破釜沉舟”来形容当年走上考场的心情,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为这场考试,准备了八年。

1970年,17岁的闫长珍初中毕业,一直想当老师的她经过短期培训后,被分配到门头沟区大村公社中心学校当老师。白天教书,晚上没有电灯,她就听同事讲故事。同事中有大学生和老三届的高中生,在小山村中他们成了闫长珍的精神偶像。闫长珍接受正规教育只到小学五年级,她感到自己的知识还很贫乏,于是,教课之余她就当起了“学生”。整整8年,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数学题,到上大学前,她做过的数学题已经写满了8个大笔记本。

想上大学成了闫长珍的心愿,期间有两次公社推荐上大学的机会,都阴差阳错没有落在闫长珍头上。直到1977年10月21日,闫长珍从自己组装的收音机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特别高兴,有点不敢相信”。除了老三届,当年高考报考年龄最高25岁,闫长珍正好25岁,只有背水一战。

1977年12月11日考生们步入考场

当年高考在12月10日进行,在仅有的一个多月复习时间里,闫长珍经常学习到深夜。考试那天特别冷,但她顾不上冷,迫不及待地翻开试卷:“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回忆了在学校改编教材,并带领学生垫操场、装篮球架的经历。其他不少题都比较眼熟,历史有法国大革命、农民起义的作用,地理考了马六甲海峡,政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数学答得最顺手,除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其他都会。”

闫长珍考了287分,被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录取,大学梦终于圆了!大学毕业后,她回到门头沟大峪中学当政治老师。1993年,闫长珍被调到北京五中,后来长期带高三学生。闫长珍说,当年她高考时,虽然是破釜沉舟,天天做题,但现在高考考得更灵活、更全面,死读书已经远远不够:“我常常带学生们出去玩,八达岭,郊区……搭钱陪工夫,学生们喜欢,知识面宽了,我就觉得值。”闫长珍的课堂很热闹,她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后来,闫长珍被评为特级教师,又调到人大附中教书直到退休。

“当年我高考时,全国有570万考生,只有27万多人能够被录取,现在,全国高考生已经超过一千万,录取率也早已和当年天壤之别。考大学容易了,但考上好大学依然并不容易。“闫长珍说,如果没有高考,她可能还是老师,但要在之后的岁月里花很多精力去进修:“感谢高考,能让我把儿时的理想变成事业,并做到极致,我觉得挺幸运,也挺幸福。”退休后,闫长珍继续发挥“余热”,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考前辅导,让他们的复习备考少走弯路。“我愿意做高考生的引路人,助他们跨过高考,成为更好的自己!”

希望今年高三的学子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能有非常理想的收获,我觉得也必然会这样。祝所有的高三学生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闫长珍,1977年第一届高考生

“我辗转了很久,大概凌晨4点才入睡,早晨不到7点就起来了……”32年过去了,如今回忆1992年7月7日的高考,伍微依然能说出很多细节:“那天的考试状态非常亢奋,丝毫感觉不到困意,精神饱满、心无旁骛。”伍微从小爱读书,后来渐渐迷恋上文字,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志向,然后我就去打听,从事这个职业哪个学校和专业最好,我就一定要考上它。”

“有了梦想,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高考前,伍微还会翻看《红楼梦》减压:“书籍为我打开了不同世界的大门,在书中可以体会别人的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大量阅读让伍微在答作文题时游刃有余:“当年的语文作文是一道材料题,可以写一篇记叙文续写故事,或写议论文分析现象以及引发的思考:“我写的是记叙文,像悬疑小说一样,写完自己很满意,应该能拿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分数。”伍微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也如愿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如今,她依然珍藏着当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从高考的那天起,她离人生梦想越近。

时光流转,2023年6月7日,伍微的女儿小佳迎来了属于她的高考:“这是一场我不得不面对的,决定未来的考试。”从高考倒计时开始,学习成绩不错的小佳更加勤奋地备考,考试前她有些许紧张,但没让父母送考。伍微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她没有跟在孩子身后目送她走进考场:“那天,我从孩子的小学学校走到初中又走到高中,我能陪伴她的学习生活就快要结束了,孩子十多年的成长浓缩在了这一天,我心里有无尽的感慨。”

而在“00后”考生小佳的记忆中,2023年高考结束那天是诗意的:“备考中那束晃眼的阳光,变成了非常美的晚霞。我骑着自行车一路往西,回家的路上,夕阳美得像一场梦。只有右手小拇指关节的笔墨痕迹还提醒着我,刚刚结束了一场难忘又高光的高考。”

一个更关键的选择在填报志愿时来临:“虽然父母建议我留在北京,但最终还是尊重我的选择。”小佳选择离开北京,去其他城市上大学。现在,她有了更多新课题:“步入大学后,像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竞选班干部等选择100%都要自己决定,不再有人不断推着我前进,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成长。”

“接受高考、拥抱高考、体验高考,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的过程,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经历,会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伍微,1992年北京西城考生

“每个曾披星戴月的你终将披荆斩棘,你所期待的未来正在路上,高考加油!”——小佳,2023年北京西城考生

25年前的那个夏天,在老白的记忆里有早餐妈妈做的宫保鸡丁、午餐的大虾、晚餐的一桌子菜、骑车去考点路上吹过的热浪、作文开脑洞写下的科幻小说和物理考试中睡过去的美梦。

“那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太有意思了,题材限制里没说不让写小说,我就突然灵光乍现、天马行空,写了篇科幻小说。”那年高考也有让老白耿耿于怀的事,物理试卷很快答完后,他在考场上睡了近1个小时,有一道题的单位忘写了,没检查出来,丢了本该到手的满分:“高考就像我跟命题老师之间的PK,老师设计题目挖坑,我跳过去拿分。”

当老白还是小白的时候,学习、考试对他来说就像打怪闯关,他乐于一次次地解锁关卡,跨级挑战下一个难度。小学二年级起,小白开始接触奥数、物理、化学。爱钻研、抠饬题,高二,小白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得到了学校推荐清华的名额。1999年,在千禧年即将到来之时,小白做出专业选择:“当时大家说新世纪几个新专业:能源、材料、计算机都比较有意思,于是我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老白还记得刚上大学时,老师泼来的第一盆冷水:“他说你们是全国最好的学生,但你们来了之后依然要分出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有些同学可能这辈子最辉煌的一天就是高考发榜的那一天。在社会上不是只靠分数、考卷就能决定一些东西的,还要靠自己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往下走,去多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当时可能很多同学没有理解,但是往后回想这些话,才明白是金玉良言。”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小白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读完本科后,他没有从事过一天相关工作。不过,小白在清华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在学校里他就开启了萌芽版创业,从大二起没管家里要过学费和生活费。后来,从“小白”到“老白”的20年,他开启了一次次的创业。老白放弃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一眼望到头的日子”,现在依然在闯关打怪中:“事业失败或者事业成功,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标准,我觉得只要每天充实、有收获,为社会做了贡献,帮助别人解决了问题,就没有什么不开心的,因为要为自己而活。”

“如果人生是场游戏,高考只是你遇到的一个小boss,可能它看着很吓人,但是请放心,它不是一个会决定你最终结果的大boss。过好大学生活,珍惜时间、多交朋友,这些人可能会成为你一辈子的朋友、合作伙伴、甚至家人,你们在一起的时间会成为非常宝贵的回忆。”——老白,1999年西城考生

六月流火,七月未央——这些用来形容十八岁青春,美好炙热的词汇,在沈月的高考岁月里记忆全无。“兵荒马乱”、“前路未知”是她记忆中当年的恐惧。2003年高考前“非典”爆发,全国上下气氛异常紧张。这一年,全国高考第一次执行“新高考日”,沿用了20多年7月高考的传统就此改变。

然而考前冲刺不只是少了一个月那么简单。四月份的一天,从初中起就住宿的沈月正在教室自习,就听到教室外走廊上一片嘈杂,老师们匆匆走来说:“赶紧收拾行李,跟着家长立刻回家!”沈月的一位同班同学被确诊非典,一位老师也确诊了。全班同学都懵了。

“大家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哭,互留电话号码。大家都问老师,我们还能高考吗?会不会推迟了?会不会取消了?老师也说可能推迟,但确实不知道、不确定。”居家的一个多月,因为消毒用品市场紧俏,沈月和同学们几乎都是家门不出自习的状态:“我们天天都在等着老师通知返校。特别期待,特别渴望。”

五月底的一天,返校通知终于来了。六月,气温不断攀升,大家“热气腾腾”地赶到学校,发现还要测体温:“超过37摄氏度不能进校门。后面几天,体温要早上测一遍,晚上测一遍。在家复习的一个多月,效果真的很差。返校模拟考试成绩一塌糊涂。”6月6日晚上,从不熬夜、睡眠质量“杆杠的”沈月居然失眠了,瞪着眼睛到天亮:“爸妈和老师真的没给我什么压力,我给自己太大压力了,觉得高考就是改变和决定我命运的一次最最重要的考试了,结果就失眠了。”考试前,她不得不猛灌红牛和咖啡来提神。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夜里,失眠再次袭来:“越是告诉自己要好好睡觉,越是睡不着。”第二天,沈月穿着红色短袖T恤走进了考场:“非典时,家长也不让在校外送考,我们都是自己去考试。好多同学都穿着红色衣服,给自己鼓劲儿,红色是中国传统吉祥颜色嘛。”“转折”是当年的作文考题,考完最后一科哗哗下起了大雨。沈月没有发挥好,成绩比平时少了十几分。20年后再回首,沈月对这次遗憾不再在意:“当年觉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至关重要。但现在回头看,高考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它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考试。”

如今沈月有了一儿一女,分别上小学五年级和二年级:“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出生高峰年生的,现在已经隐隐感到焦虑了。但是否‘鸡娃’,还是要看孩子是不是那块料。我现在很坦然的能接受,他们高考考得不如我,学校没我好。”沈月听说,那位当年确诊非典的同学,一个人在一间隔离教室参加了高考,现在也平安顺遂。

“2024年高考的小伙伴,放平心态,发挥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剩下的就交给老天爷吧!”——沈月,2003年顺义考生

宁抱朴对高考试题的记忆有些模糊了,但大作文题目却如刀刻斧凿般印象深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当时的她,把高考当作人生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如果能努力站得更高一些当然是最好的,就算没有达到预想,只要自己尽力了就问心无愧。现在回看,这个作文题正符合她当时的心境。

高考前后,宁抱朴的心态一直无比轻快、昂扬。语文考试进场前,她特别活泼地跟送考老师打招呼,弄得老师还怪惊讶的,“其实就一个原则,抓住自己能抓住的分,超出自己能力的就战略性放弃。历次模考数学的经验告诉我,最后一道大题基本是不会做的。高考时我只扫了一眼,写了个‘解’字,然后解了解——确实不会,我就愉快的放弃了它。在会做的题目上几乎没有失分,最后每门功课都多得了几分,分数超常发挥,感觉和好心态是分不开的。”

宁抱朴的父母都是高学历“学霸”,所以对她的期待也格外高,甚至想好了让她走学理工的道路。但对于志愿填报,她却有和父母截然相反的想法:“当时北京高考还是考前填报志愿,也没有平行志愿,压力还是有的。抱着求稳的心态,最后以全北京前2%的成绩,去了一个能力范围内心仪的学校。我选择了法学专业,十多年过去,依然没有后悔过当时的选择,毕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擅长什么、需要什么的。”

2010年6月8日,人大附中,临近高考结束,家长在校门口用DV和相机记录孩子们走出考场的时刻。摄影 / 新京报记者浦峰

如今,对于高考生如何填报专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在宁抱朴看来,专业选择应该是个性化的,既可以偏向“脚踏实地”,也可以坚守“仰望星空”:“现在信息获取比当年容易很多,孩子们其实有更多机会去预先了解,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专业方向。我认为高考生如果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和志向的话,还是希望你能坚持,这样你在未来发展上也会更有目标和动力。现在回过头看,高考确实是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会感谢当时那个年轻但坚定的自己。”

“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绝不是一考定终身,后面的路还很长,一次成功不意味着以后就一马平川,就算失利也还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保持良好的心态,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机会。”——宁抱朴,2010年海淀考生

文中伍薇、小佳、老白、沈月、宁抱朴均为化名。部分图源:网络、海淀教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6-27 09:34 PM , Processed in 0.0454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