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凭借军功盖世起家,四大家族掌控军、政、法、财为先帝倚重的肱骨之臣。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太上皇登基后,薛家与先帝的香火情断了,第一个失去价值衰败起来。 再等到皇帝在和义忠亲王老千岁争夺皇储中胜出,太上皇退位(可参考玄武门之变)后,四大家族便处于尴尬的立场。 政治上作为太上皇老臣,他们借薛家暗中支持义忠亲王,站错了队伍。 心理上皇帝“二房”得位不正,也难获得焦大一样的四王八公老臣支持。 双方关系僵持不下,随之发生了两件事,为最终关系破裂埋下伏笔。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一件事,是贾家将贾元春送进宫中为妃。元春省亲回家说“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是贾府主动送女进宫,拉近缓和与皇帝的关系。 第二件事,贾元春并没让贾府与皇帝关系破冰。皇帝不久升王子腾为九省统制。将贾家扶植王子腾替他们掌控的京营收回,动了贾家掌控三代的核心利益。双方彻底撕破脸。 皇帝如此针对贾家,肯定是政治利益驱使,与贾元春无关。 可贾元春能发挥的作用远比她自身重要。 如果她能做好贾家与皇帝之间的桥梁纽带,皇帝极有可能不那么针对和敌对贾家。贾家更可能改弦更张忠顺于皇帝。 所以,贾元春的关键,直接决定了贾家的兴亡结局。 可惜,她进宫后做错的两件事,反而让贾家彻底失信于皇帝,最终万劫不复。判词对此写得一清二楚。 贾元春的第一错,错在不辨是非。 元春被送去宫中为妃,显然非她所愿。是以哪怕被晋升贤德妃,也要在回家省亲那么高光时刻,抱怨父母“当日将我送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又对父亲说什么“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不但抱怨父母,更连皇帝也怨怼进去。 试想她有此心,于宫中怎么可能好生表现,获得皇帝的欢心? 甚至因为她“大冤种”一般的态度和立场,还会使得皇帝对贾府更厌恶。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便是借由五月榴花神潘淑不辨是非,在孙权晚年病重之时,不但妄言吕后,更卷入皇权之争被宫人缢死的典故,影射贾元春像潘淑一样不懂事,乱讲话而引来杀身之祸。 元春判词图画上的香橼,更证明她在省亲回家时幼稚又愚蠢的表现,诠释了什么叫“二十多岁不辨是非”。 贾元春的第二错,错在不明事理。 元春既然已经进宫为妃,就要明确立场。古代女儿哪个不是为了家族联姻而牺牲自我? 她母亲王夫人如此,嫂子李纨也如此,未来妹妹探春远嫁海外,还是如此。 女儿薄命自怨自艾有何用? 元春进宫的使命,是做好贾家与皇帝之间的桥梁纽带,可她显然做的一塌糊涂。 别说入宫数年杳无音讯,连被晋升贤德妃时太监传旨,贾府一时间也没想到她能有好消息而紧张不已。 而皇帝无视她,选择对贾家的核心势力京营动手,可知其在宫中毫无建树。 贾府眼见皇帝动手,自然不甘心束手待毙。秦可卿死后,四王八公齐登场,大有结党嫌疑。逼得皇帝不得不晋升贾元春,以安抚贾府,分化四王八公结党。 此时是贾家最后的一次机会,也是贾元春最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 之前她是女史相当于贵人,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还情有可原。 如今身为贤德妃,尽管可能还无法俘获皇帝的心,但却有了约束贾家的能力。 如果她能像雍正皇帝的年贵妃那样明事理,约束贾家不与皇帝对立。哪怕贾家像年羹尧那样最终抄家,也能保全家族其他几脉大部分底蕴,她也不至于落得身败名裂,惨死收场。 可惜,贾元春依旧任性胡闹。悍然卷入了太上皇与皇帝的对立之中。 她纵容贾府修建大观园,操办省亲。更在省亲时,各种抱怨不休,大失贵妃体面,更有损皇家颜面。 关键是贾元春和贾家响应太上皇旨意操办省亲,也彻底让皇帝对他们死了心。 所以,判词“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作者又借《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教育两个弟子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家臣,面对季氏对鲁国君不臣不恭时,要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典故,讽刺贾元春的心胸和气度远不如妹妹贾探春。 如果元春能像探春一样,肯定会约束贾府倒行逆施,发挥自己督导约束的作用。既不会回家省亲,也不能让贾家与皇帝对立,最终卷入一场针对皇帝的“马嵬驿之变”,落得像潘淑、杨贵妃一样被皇帝派夏守忠用弓弦将她缢死的结局。 综上,贾家抄家,责不在元春。但元春一错再错,却断了贾府最后机会。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1-6 06:27 AM , Processed in 0.0463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