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灾后5周年,当年引发的福岛核灾善后工作似无了期,核电站营运商保守估计清除有害辐射物质可能需时30至40年,而且承认迄今未有移除受损反应堆中核燃料的技术。美国史丹福大学核安全专家提出福岛核灾三大教训,包括正视灾害肇因,重订风险评估范围,改变再生能源观念等,盼灾祸不再重演。 安倍:能源供应 核电不能少 日本政府目前仍苦于清理福岛核灾区,让数以万计灾民早日重返家园。首相安倍晋三昨日坦言仍有很多灾民被迫过着艰苦生活,他承诺全力处理加紧兴建设施,保护核电站去污时产生的废弃物。对于核灾引起的核电废存争议,安倍强调,日本资源稀少,「在考量经济效率及气候变迁的同时,若要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就不能缺少核电」。 70万吨辐射污水囤积 东电正着手废弃福岛核电站,估计耗资150亿美元(1170亿港元)。东电常务董事增田尚宏相信,要清除核电站周边有害辐射物质可能需时30至40年,他承认迄今未有移除受损反应堆中核燃料的技术,「这涉及重大风险,只要稍有失误,就可能对当地民众甚至全球人类带来严重问题」。福岛第一核电站所长小野明称,过去5年核电站辐射水平大幅下降,「我们可说现在核电站已稳定下来」。 安倍政府誓言防止核灾再现,但同时把重启核电站列为振兴经济的要务,引起民众忧虑。曾在YouTube发表影片向外救援的南相马市长樱井胜延批评﹕「就像不断喊『经济、经济、经济』的首相一样,有些政客根本不了解什么应放在首位——是生命还是生计。」神户学院大学防灾政策专家中山久宪教授亦指出,面对随时发生的震灾,日本虽已尝试提升灾难管理能力,可是「仍有大量改进空间」。 专家称显然设计失误 非意外 史丹福大学国际保安及合作中心资深研究员尤因(Rodney Ewing)指出,核灾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要承认事件并非意外,确认问题所在。他以福岛核电站部分反应堆熔毁为例,指出日本政府与民间均清楚知道核电站选址面临海啸威胁,设计时却无相应准备,任由其中5个反应堆的后备电源装设在沿海低地,最终遭震后海啸淹浸故障,令冷却装置停运酿成大祸。他直言这「显然是设计失误」,强调不应将福岛核灾视作「意外」,「当人们将这种事件说成『天灾』,会免除了安全分析出错的责任」。 其次,尤因认为应重新釐订风险评估内容。他指出,现时核电站风险评估一般只考虑单一反应堆对特定地点影响,实质应扩阔评估范围,例如将日本东岸沿海多个核电站遭遇海啸的可能后果一并考虑,就会发现避险的迫切性。尤因说,有欠全面的风险评估可能令人失去警觉,「若风险评估说情况安全,人们就不会去作必要的预防措施」。他承认基于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间隔较长,将之纳入风险评估有一定难度,不过全球不少专家正展开地质研究,可望为灾害预测提供有用资讯。 尤因还指出,核灾对再生能源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冲击,德国更决定停用核电,改为投放大量资源开发其他再生能源,标志能源发展的重大变革。尤因形容,德国弃核是「非常精彩的实验」。虽然采用核电曾被视为减少碳排放的好方法,可是随着风力发电等洁净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各国应研究合适的能源政策。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7 10:10 AM , Processed in 0.0457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