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语中存在着一个表达,将德国称呼为“莱茵河彼岸的国家(Outre-Rhin)”。这一称呼可以追溯到罗马的凯撒时期,是他给了日耳曼人这个名字,并在《高卢战记》里提到了莱茵河是文明世界和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分界线。 日尔曼人曾经跨过莱茵河骚扰罗马帝国,这是帝国不能够容忍的。于是罗马帝国曾多次发动对位于多瑙河、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尼亚的征服战争。但是易北河最终还是阻挡了罗马人的雄心壮志,因为在河的另一岸充满了太多风险,这就像漠北高原阻挠了汉人的雄心壮志是一样的。今天奥地利和西德的所有大城市,除了汉堡以外,都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直接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在公元235年,也就是中国的三国时期,日耳曼人的各个部落都还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野蛮人,但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他们日渐接受了罗马的文化。 公元三世纪末,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登上历史舞台。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赫赫有名的查理大帝被人认为是文化桥梁,因为是他将欧洲的古罗马文化传到中世纪。查理大帝还做到了罗马人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跨越易北河,征服了河以西所有的非罗马化的日耳曼人。 800年的圣诞节,查理大帝加冕为罗马皇帝(查理曼护送教皇返回罗马后在教堂祈祷,教皇突然拿出宝冠往他头上一戴,他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皇帝。此举开创了君主由教廷承认的西方传统。查理曼后来告诉别人说早知道他就不进教堂了,不知真假),西罗马帝国回归了,只不过权力中心位于今天的德国西部:一个日耳曼人坐在凯撒大帝的宝座上,在日耳曼式的城市统治着整个西欧。日耳曼人的文化却正在消亡,因为他们全部被罗马化了,查理大帝的帝国使用拉丁语。 查理大帝死后,他的孙子将帝国瓜分,西法兰克形势比较稳定,演变为后来的法国。东法兰克王国一直比较混乱,演变成日后的德国。东法兰克(历史学家开始称其为德意志)放弃了世袭制,恢复了古日耳曼人选举国王的做法。德意志的王位选举问题导致了王族成员和贵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合理,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帝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前南斯拉夫、荷兰、比利时以及部分的法国、意大利和冰岛。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个国家是四分五裂的,皇帝权力有限。 接下来6个世纪的德国历史是国王、贵族和教会三方拉锯的历史。有选举权的强大诸侯和主教被称为“选帝侯”,这些诸侯们才是德意志真正的统治者。这一时期是德意志的黄金时期,两个很有影响力的组织兴起了:条顿骑士团和汉萨同盟。 条顿骑士团是一群商人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特许条顿骑士团去征服普鲁士人——生活在波罗的海附近的非基督徒、野蛮人,处于波兰人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德意志人眼中就像当年罗马人眼中的日耳曼人。之后,皇帝特许他们统治那里。这些骑士以他们征伐对象的名字而闻名,并与其逐渐融合,于是在德意志本土以外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公国——普鲁士。 汉萨同盟是由德意志一些商业城市组成的一个同盟,其中有两个中心——科隆和吕贝克。汉萨同盟和正在搞殖民化的骑士联手垄断贸易,大发横财。 这时的德意志实际上是一个二元国家。德意志西部已经存在1400年,始于凯撒时代,天然地属于西欧。而德意志东部的殖民地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东西裂痕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东部一个叫容克的独特的贵族阶层的兴起。 容克的意思是年轻的贵族。他们有冒险精神,居住在德意志东部地区。他们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一个排他的团体,一批勇士。十五世纪的时候,他们仍然认为自己不是德意志人。 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路德的行动之所以有强大的冲击力,不是因为神学,而是因为政治。因为在当时,选帝侯、教廷和德意志国王(皇帝)之间的较量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路德的理论就像锋利的武器,可以决定谁能真正统治德意志从而收税。教皇招路德去罗马答辩,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裁定他为逃犯,要将他逮捕,而萨克森公国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则表态要庇护他。 30年宗教战争爆发,从源头上来看,这场战争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强权企图真正统治德意志的古老战争的新一轮征战。但这一次斗争表现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包括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对抗,结果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各诸侯国获得了宗教自主权,德国诸邦国获得独立。有人估计德国这时出现了1800多个小邦国,50多个自由市和60多个教会公国,没有一张地图可以标出所有这些政治实体,战争还使得德国人口减少了1/3。 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欧洲出现了一个霸主法兰西。一切和法国靠近的地方都在其强大的影响力之下。18世纪的欧洲是属于法国的,整个欧洲都在模仿凡尔赛宫的建筑,贵族们也都在说法语。已经是普鲁士国王的菲特列烈大帝甚至写道:“德语是一种半野蛮的语言,即使是天才的作家也无法用德语创造出优雅的文学作品”。他把法语确定为普鲁士艺术学院的正式语言,还在柏林郊外给自己新建的行宫起了个法语名字——无忧宫(Sans Souci)。有德国人不喜欢德国文化,就有法国人不喜欢法国文化,这个人就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崇拜的是更自由的英国。不管怎么说,自信的文化应该允许有人不喜欢它,包括自己人。 无忧宫(作者摄) 17世纪中叶,法国击败西班牙成为欧洲霸主,由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成为欧洲的显学,他们宣称世界有有规律的,并可以被人的理性认知。经验不是不重要,但是需要理性去审视。理性主义代表人物还包括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兹。法国人对理性主义的过度崇拜以及没有在自由环境下生活的经验导致宣称博爱的法国大革命充满了暴力和恐惧。爱国的德意志人开始起来反抗法国的理性主义,宣称只有感性才能理解事物。歌德这样说:“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有人称他是德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和济慈的统一体。歌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书写年轻人爱情悲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年轻的拿破仑最喜欢的读物。 德意志人渴望一股德意志的力量称霸欧洲,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成为他们的偶像。普鲁士联合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和奥地利,国威大震,成为欧陆第一强国,这位腓特烈大帝连日后的拿破仑也自叹弗如。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在哈布斯堡王朝手中,其统治中心在维也纳。后来末代皇帝弗朗斯兹二世在拿破仑的逼迫下退位,神圣罗马帝国终结。 拿破仑战败之后,德意志人开始讨论自己民族的命运。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最终排挤了奥地利,并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兰西,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国王威廉一世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别于神圣罗马帝国。但是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外国观察家一直称这个国家为普鲁士—德意志,或者干脆叫普鲁士,因为这是一个普鲁士化的德国。 俾斯麦给德国的工业打下了基础,他奉行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工业的政策,这和英国的自由贸易的模式不同(英国产品无人能敌,所以鼓吹自由贸易)。此外德国有受教育良好且贫苦的劳动大军,工资率远低于英国和法国,而且工人阶级习惯于服从军纪并接受低工资(和中国人好像)。这样一个工资低,国内消费不旺,纪律严明,依靠政府补贴并设置关税壁垒的经济体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富裕的、没有关税壁垒的经济体来购买它的产品。在19世纪90年代,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就是英国。但这种贸易关系很容易产生摩擦(很像今天的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关系)。在德意志国内,由于工人阶级看不到生活改善的希望,也会变得日益激进。19世纪90年代德国成了社会主义的大本营。 在19世纪末的时候,德国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就连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也用克虏伯公司的专利装甲钢板(清政府也是克虏伯的客户)。德语是当时欧洲的商贸、学术和科技等领域的通用语言(法语已经成为过去式)。尽管如此,德国在非洲的扩张努力受到了英法联手阻挠而失败,因此对英法的敌意增加。 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形势是这样的,从自由的、信奉天主教的德意志西南部收取财富交给易北河东岸的容克——老普鲁士1815年前的精英。西部德意志企业家缴纳赋税,西部德意志工人购买标价过高的面包,用于补贴农村地区和易北河东岸为军队服务的容克,而这些人蔑视西部德意志人,统一的德意志实际上是一个二元帝国。 德国国会大厦(作者摄) 俾斯曼在世的时候极力避免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然而,他去世之后,东部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巴尔干地区的某件蠢事”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本可以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它的工业比协约国要强。但是它在东部不断挑衅俄国,海军则持续用U型潜艇在大西洋攻击美国商船,引起美国舆论的愤怒。普鲁士外交大臣还接触墨西哥,提出组建一个反美同盟的蠢主意。在俄国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其实是德国将列宁秘密地从瑞士送回俄国的),要退出战争之时,德国依然在东部部署50多个作战师,而不是将其调往西部战场。德国最终撑不住倒下了。 一战结束,德皇退位,民主的魏玛共和国成立了。西部的一些德国人认为普鲁士没有希望,想与它完全脱离关系。天主教中央党的克隆市长阿登纳甚至要求结束他认为的普鲁士占领现象。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德国西部与法国的共同点多于与普鲁士的共同点,每次坐火车跨过易北河东行的时候就会拉上窗帘,嘴里咕哝着说:“我们又到了亚洲”。 一战结束时,协约国的军队从未踏入德国境内,柏林和最近的前线距离超过450km,而且德军撤退有条不紊。所以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很不服气,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背后插一刀”的传言。认为是有人在背后暗中破坏,出卖国家,而犹太人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希特勒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民主选举上台了。他的纳粹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的得票加起来超过了50%,但他们的主要支持票来自于德国东部。美国虽然是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却选择了孤立主义,苏联也因为内部事务而无法分身。英法领导人则非常愚昧,认为只要公平地对待德国,希特勒就会满意,于是希特勒治下的德国羽翼渐丰。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认可达到了制高点,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发电报给希特勒,说他是个好人。 残存的柏林墙(作者摄) 早在集中屠杀犹太人之前,纳粹就在德国内部开始屠杀残疾人士。这就是所谓的T4行动。后来由于忌惮西部德国的天主教地区的民情,这种屠杀活动才终止,纳粹转而在德意志领土之外的波兰设置集中营屠杀他们认为的劣等人。 希特勒认为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去保卫德国和德语民族,对抗犹太人的威胁。纳粹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强调自己代表的是受压迫的中下层阶层和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阶级。另一方面,他们也反对共产主义,但原因可能并非意识形态,而是因为共产党在德国有很强的影响力,是纳粹的政治对手。纳粹上台伊始名望很高。1933年到1936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速为10%。消费上升,通胀停止,失业减少,经济复苏比任何西方国家都更快。 纳粹的意识形态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信弱肉强食。它的出现是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尼采的“超人意识”的具体体现。最终,这个怪胎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联合绞杀了。 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加入纳粹,并为自己的行为做了辩护和解释。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由大自然塑造的,也不是由文化塑造的,而是自己用自己的意识在具体的处境中创造的(Self making in a situation)。因为人自己塑造了自己,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的。但自由不是任性,不是想当然的。如何塑造的呢?举例说明,好比一个人从门缝中向房间内偷窥,忽然他听见身后有声音,他以为自己偷窥的行为被发现了,但实际上后面没有人。那么他想象的那个人其实是“他自己的投射”。那个人的想法是“他投射的自己”对“真的自己”的批判。当一个人在选择“他投射的自己”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人,一个思维或一个制度。一经选定就成为这个人的规范,海德格尔称其为命运。他说德国在魏玛政权时期是飘摇不定的,而纳粹把德国人民重新召集起来,并发挥了德国人最大的潜能。这时的德国是一个不同于苏联和美国模式的另一个选择。每一个人的存在意义是“历史性的”,有其“历史时刻”,而德国人民选择纳粹就属于他们的“历史时刻”。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接受这样的解释,但这不影响在二战之后,海德格尔的影响力盛极一时。顺便提一句,与黑格尔不同,海德格尔非常喜欢《道德经》。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大片领土被割给了波兰和苏联,欧洲看上去回到了不可思议的查理大帝去世时期的状态。易北河是北方的边界,外面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斯拉夫文化。 战后西德的经济突飞猛进,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盟军的轰炸并没有对德国的工厂设备造成多大损害,成为废墟的几乎都是曾经的住宅。所以这时的德国依然是个工业巨人,经济在美国的援助下很快得以恢复。 73岁的阿登纳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任总理。他终于有机会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建设一个真正面向西方的德国。这一时期被称为阿登纳时代。 不久后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并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2-23 10:10 AM , Processed in 0.0458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