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本早申请开始陆续放榜,一些折腾了许久的家庭总算迎来了上岸曙光。 美本申请不仅是孩子的人生大事,更是一个家庭的战役。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申请美本是一件多么庞杂、繁琐和困难的事。 高中成绩、标化考试、访校、选校、推荐信、简历、一套套的申请文书、复杂的申请表格等等,让一个刚成年的孩子独自完成这些,无异于泰山压顶。 但做得多孩子嫌烦、让孩子失去了自立、思考和做选择的机会;做得少又怕孩子犯错与梦校失之交臂。 在整个申请季,父母们除了付款之外,究竟适合给孩子提供哪些帮助?帮助的尺度究竟在哪? 出钱,是很多申请季父母提起帮助最先能想到的!再贴心一些的父母会选择当后勤跑跑腿。 不是父母们偷懒,而是很多人也未必懂申请,加上英文水平有限,即便听了很多讲座,知道点基本信息,最终还是止于出钱找顾问全权代理。 但有一说一,现在留学市场鱼龙混杂,“破财”是小、耽误前程是大。全权交给中介,这种程度的信任也需要在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才可行,否则就会被信息差坑惨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优秀、主意大,认为靠自己能够完全搞定。而父母无论是出于开明、信任、或者是自己不懂爱莫能助,于是就把申请的事情全部交给孩子独立完成、自己零参与。 能有这么优秀的孩子,固然是做父母的福气,但其中的危险在于,孩子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意味着过关时就会遇到未知压力。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两位孩子都很独立、优秀,向父母要求靠一己之力完成申请,甚至拒绝参与,最后申请结果惨败。 案例一是一对美国白人夫妻,典型的中产家庭。儿子高中毕业时,学术表现中规中矩,GPA达到了3.5,但没有特别突出的活动或成就。 孩子热爱运动,是校橄榄球队的成员,但从未担任过队长,未显示出领导力;虽然也参加了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但时长和影响力有限。 随着大学申请季到来,爹妈希望能在经济支持之外,为儿子提供一些指导,毕竟两口子都毕业于不错的大学。而且当年他们自己也是在父母协助完成的申请,他们认为父母参与孩子申请理所当然。 但抵不住孩子表现出强烈抵触。 这位好大儿认为,大学申请是他自己的人生,应该自行独立完成所有环节。他坚持不让父母过问,包括选学校、写文书和或者找人写推荐信。他觉得父母干预只会让他感到压力。 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夫妻俩选择了完全放手,只提供了申请费用的财务支持。 于是,整个申请过程中,儿子的主要协助者就是学校的升学指导顾问。 但由于学校升学指导每年负责上百名学生,这位孩子获得的帮助也就极为有限。 他妈妈曾经看过孩子的文书,发现还有很多可优化的地方。主文书是一篇关于橄榄球的个人成长故事,但缺乏深度,也缺乏与未来规划的关联性。 这位母亲提供了一些建议,但儿子是否修改了,她却也没再多问。选校时,孩子仅告知父母说已经和生学顾问“成熟讨论过”,但具体是啥也只字不提。 最终,申请结果不理想: 小孩申了十几所学校,名次靠前的公立和私校大都给了他拒信;他自认为和匹配度很高的学校也只给了他waiting list(最后也没有等来转正);两所保底学校倒是给他发了录取,但这个结果远不及预期。 全家非常难过,但也无力改变现状,不太可能重新申请一年。 另一个案例是我从华人圈朋友那里听说的。 这位华裔男生高中成绩位于年级前2%、SAT分数接近满分、AP课程修读全面且成绩优异。他在校内外活动很丰富,数学俱乐部主席、辩论社副社长、在名气不错的编程比赛中拿过奖,还参与了一个不错高校的教授主导的科研项目(父亲的资源)。 这个男孩择校目标明确:争大藤、保小藤,将排名Top 20的一些学校作为保底选项,在专业选择上也是STEM领域,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强项。 虽然儿子硬件背景不错,但父母知道藤校的录取竞争已经卷到不行。顶尖大学需要看到学生不仅学术能力强,还要具备独特的故事和个人深度,这些在文书中尤为重要。 于是,父母主动提出想为他找一位私人升学顾问,帮忙优化选校策略、修改申请文书,提供更系统的支持。 然而,儿子坚决反对。 他认为,这样做是对他能力的否定,他也不信任外部机构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父母最终妥协。 结果,这位牛娃被所有藤校拒绝,Top 20的保底学校里,只有一所给了他offer,还是先waiting list后转成正式录取,不提供奖学金。 因为别无选择,这个男孩只能前去就读。 开学一学期后,男孩发现自己与学校氛围格格不入,因为当初定保底校时,他太过自信了,压根没有深度了解。 最终,孩子选择退学,Gap一年重新申请。 分享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说孩子申请一定要找顾问,而是面对这样耗时持久、任务繁重、且没有标准答案的要事时,确实需要父母协助去更好地完成申请,不让这件人生大事留遗憾。 我在华人圈里了解过一些父母对孩子申请提供的帮助,各种类型的“帮忙”都有。 比如,有帮孩子确认好大方向后就放手的。 有的家长帮孩子盯细节和琐碎。 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申请的保底学校名单和推荐信上,协助一二,比如提供人脉资源等。 当然,申请结果更考验的是父母在更早期的投入,而非只是申请季下功夫。投资特长培养、花时间带孩子访校、为孩子增加竞争力所提供的所有帮助和建议,这些都是父母的功课。 可以说申请美本是一场复杂的战役,只要孩子希望有父母参与其中,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事其实是上不封顶的。 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帮助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无论资源如何,父母都可以在一些基础环节帮助孩子: 比如选校。 很多孩子对学校的了解局限在名字和排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学校的课程设置、社区环境、未来的就业资源…… 对Dream学校、Target学校、Safety学校,孩子该有怎样的需求,把清单列得清晰又实际,是父母可以参与的第一步。 如果有条件,利用暑假带孩子去看看那些学校,亲眼看到宿舍、教室和食堂,感受一下氛围,有助于孩子更明确自己的选择。 比如,推荐信人选的抉择。 有位华人家长说,就算自己能力有限,起码参加家长会、与申请顾问碰面,是家长好歹都能做到的。 每学期,学校会提供家长见老师的机会,11年级学校的申请顾问还会为孩子提供1对1会议讨论升学规划。 如果孩子到高中毕业,父母都没去过学校,也很难赢得孩子在申请这件事上的尊重和感谢。毕竟,老师在见家长之前,一定会整体review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如果孩子非常优秀,这是一个机会去加深老师的印象,不然数学老师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写作也那么好,体育老师不知道孩子还是个学霸。 如果孩子容易在学校活成路人甲,老师可能因为我们的会面而记住孩子是谁。 无论如何,去了解老师眼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班级定位,再反馈给孩子。这样,有这些信息,孩子选择找哪位老师写推荐信时,也会多一个参考。 再比如,申请表提交前,父母可以帮孩子做最后检查,避免错误是成功的第一步。 父母有资源(比如有国外高校的关系)、自己懂申请(比如自己曾经留学过)、亲子关系不错、以及孩子愿意接受父母指导和帮助,这四项里能占三项以上,孩子的申请就能如虎添翼。 除了提供上述基础帮助外,我们可以考虑提供的帮助包括: 比如,帮孩子联系学校、加深了解。 大学的校园参观活动通常是申请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切忌走马观花。实际上,通过提前联系学校相关部门,我们和孩子可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曾在访校时联系学校,询问能否安排孩子参观目标院系、或者实验室。因为他孩子申请的是STEM专业,他希望在参观期间能和相关老师或者实验室学生有一些交流。一些学校对此也十分开放,实际参观对于孩子选校更有助益。 比如,协助文书写作。 如果家长熟悉文书思路,可以和孩子头脑风暴:怎么用一两个故事展现个性?哪些活动最能体现领导力或创造力? Main essay最好要在暑假结束前完成比较像样的初稿,父母也许在语言上帮不上忙,但可以提供不错的意见和思路。 再比如打磨好细节。 父母可以了解Common app账号,看看里面需要填些什么,然后和孩子讨论一下怎么填比较好,比如填哪些活动和奖项,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顺序等。 更重要的帮助:情绪支持 大学申请季,不仅是智力上的挑战,更是情绪上的考验。 即使成绩优异、活动丰富的孩子,也可能会被拒绝。 这时候,父母的情绪支持尤为重要。 大学申请这只是一个阶段,并非终点。拒信只说明学校与孩子目前的气质不合,但曾经为梦想的追求不会浪费。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把焦虑转嫁给孩子。每天盯着孩子写文书,搞得全家鸡飞狗跳,最后孩子要应付申请,还要应付焦虑的父母,导致精神涣散、关系紧张。 建议太焦虑的父母,后退一步,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毕竟,这不仅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步,也是我们学习放手的契机。 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同时留出探索的空间,这才是申请季最好的打开方式。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4-12-28 05:46 AM , Processed in 0.0450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