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过一些。 这几年,大家都知道,因为经济动能转换,规范地方举债的原因,地方从开始过紧日子到习惯过紧日子,不断压减开支,降低预算,过紧日子也成了岁末年初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 不过今年刚召开的财政工作会议上: 过紧日子的表述消失了。 这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加上最近某个群体涨工资的事情,大家对这个事情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读。 为什么不再提过紧日子了? 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 地方不止是服务部门,还是经济活动深度的参与者。 以中国为例,地方不但提供公共服务,还掌握了绝大部分核心资源和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各类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这一度被认为是后发国家的优势。 所以地方也是经济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约束地方举债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这个火车头一旦熄火,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 地方、企业和居民三个部门全都在降杠杆,经济怎么好得起来? 这个时候,必须让地方把杠杆重新加起来,兜底整个经济的发展,再过紧日子缩手缩脚就不合适了。 地方主要两个职能: 一是事权:治理一方平安,给当地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经济和产业。 一是财权:事权的履行需要财政支持,除了国家的转移支付,还要自己搞钱。 过紧日子容易造成一个现象: 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 一旦不匹配,也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基本的服务提供不了,或者说治理跟不上。 二是乱作为,乱罚款,乱收费来自己搞钱。 后者的负面影响更大,去年下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远洋捕捞,已经说明问题。 所以,从治理的角度来说,也不能一直过紧日子。 主要说两个事: 地方化债和某个群体涨工资。 地方化债,其中有一个部分就是: 清理拖欠账款。 有专家简单核算过,目前地方拖欠企业的相关账款: 高达10万亿。 这10万亿如果能清账,就相当于给经济注入了10万亿的活水,企业可以给上下游结账,上下游可以给员工发工资和年终奖,员工有了钱就可以消费,经济不就活跃了吗? 昨天还有个热搜: 某地工程公司给员工印消费券抵工资。 这好像不是一起了,不就是因为当地结不到款嘛。 另外,给某个群体涨工资,一方面这几年过紧日子很多人被追回绩效工资,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保障相对比较足,发到手里就会去消费,消费了就流通到市场上成为别人的收入,如果全民涨,很可能大部分又存到银行了。 很多事情: 看起来不合理,其实背后有大家不了解的逻辑。 多想一想就清楚了。 今年开年第一会,各地都摩拳擦掌拼经济、拼落地,两重项目上马,两新政策补贴,希望今年大家都好过一些。 最后: 开年第一周已过,捋一下政策。 跨年政策一般是三步走,12月中旬中央两场重磅会议定调,12月底1月初各部委部署工作,1月中旬地方两会落地政策。 今年的政策框架基本都有了,能落地多少呢?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1-8 02:32 PM , Processed in 0.0457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