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印象里的鲁迅先生,总是穿着一身中式长袍,留着八字胡,脸庞清瘦、眼神犀利的形象。 他勤奋耐劳、孜孜不倦地工作,可以忘食、忘寒暑、忘昼夜地投入到写作和研究中。 可是你大概想不到,这样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原来也是一位懂美食、爱生活的普通人。 其实,透过鲁迅的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美食的追求和品味: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经典台词“温一碗酒,来一碟茴香豆”让茴香豆声名远播; 《在酒楼上》里,鲁迅写到了一道绍兴美食——油豆腐蘸辣酱,馋坏了很多读者; 还有《风波》中的“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蟹,《阿Q正传》的油煎大头鱼……每道菜都反映了鲁迅对食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记忆。 那么鲁迅先生的一日三餐都吃些啥呢? 不用我们瞎猜,“鲁迅你纪念馆”中,就珍藏着一本许广平记录的“家用菜单”。 不过,鲁迅先生的饮食水平,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我们印象里文人总是“穷酸”的,但其实民国时期像鲁迅这样的教授、文豪,收入相当可观。 当时一般的老百姓,如工人、车夫等,月薪仅仅6块大洋。 而鲁迅在民国教育部任职的时候就有60块大洋的薪水,经过数次加薪后,最终稳定在每月360块大洋的水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万块钱。 而且,鲁迅还积极为自己寻找兼职,因为授课技术好,各个大学都来找他上课,1924年,鲁迅的兼课收入就高达8000多块大洋。 后期鲁迅名气渐长,从“网红教授”转为“专职作家”,收入更是达到巅峰,每月收入大概相当于现在5、6万元。 所以,鲁迅根本不穷,但他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除了养自己小家庭的妻儿,还需要供养母亲,原配朱安,弟弟周作人、周建人的全家。 有意思的是,尽管家庭负担重,对生计一直保持务实的态度,但在日常开销之外,鲁迅还专门留出了一笔“美食基金”。 这些“美食基金”用来做什么呢? 首先,鲁迅热衷于“探店”,每到一个城市生活他都要尝遍当地美食。 在北京生活期间,鲁迅写入日记的馆子就有65家,包括广和居、便宜坊、集贤楼、致美楼、同和居、东兴楼、便宜坊、杏花村、览味斋、泰丰楼等等。 他最常去的餐馆是广和居,这是北京“八大居”之首,鲁迅特别喜欢广和居的“三不粘”这道菜; 鲁迅后来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虽只有半年,在日记中提到的广州馆子就有25家: 他会去陆园茶室喝龙井和乌龙,去安乐园或美利权冰室品尝雪糕,妙奇香利记的豆豉蒸鲮鱼也是鲁迅的最爱…… 除了探店,鲁迅更是甜食的狂热爱好者。 因为鲁迅总是工作到很晚,所以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些糖果和饼干。 鲁迅喜欢的甜食种类很多,包括糖饵、柠檬糖、甘蕉糖、柚子糖、葡萄干、羊羹及各式蛋糕等,他的最爱还是“萨其马”,经常去稻香村糕点铺购买。 鲁迅有多爱甜食呢?从他有23年的看牙史,医牙75次就可见一斑。 更离谱的是,看完牙医他还要悄悄买点甜食奖励下自己,就连嘴上长疮,他都不去抓药,反而买了很多柿霜糖来治疗…… 当然,鲁迅也不能天天下馆子,顿顿拿甜食果腹,那么他日常吃的又是什么呢? 根据许广平留下的菜单记录,鲁迅的一日三餐也十分讲究。 鲁迅一生有两位爱人,原配朱安是母亲强迫的包办婚姻,一直有名无实,但鲁迅没有休弃她,一直供养着,后来遇到灵魂伴侣许广平,他们二人就搬到了上海生活。 许广平对鲁迅的照顾无微不至,注重营养搭配,每餐都有荤有素的至少三个菜,一星期菜品几乎不重样。 从这份菜单里,我们可以看出,蒸鱼、牛肉、排骨、腊肉都是鲁迅日常菜品。 可能你会觉得,鲁迅的伙食是不是太好了?现在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每月30大洋的伙食费在当时也不是小数目。 但其实,在鲁迅家搭伙吃饭的还有他的同事还有周建人一家,总共六七个人的样子,这样算下来,根本算不得奢侈了。 何况,正是规律营养的饮食,让鲁迅多年的胃病得到了控制,使他能更好地投入写作。 而除了吃喝之外,鲁迅的生活一直保持节俭,嗜好抽烟的他,抽的都是廉价的香烟。 剩下的钱他更是经常用来购置书籍,还会大方资助许多生活困难的学生、友人。 每当得知有穷困的文人到访,鲁迅必定会以地主之谊,请他们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特意把新得的稿费换成银元,装在信封里悄悄塞给对方。 在餐桌上,我们读懂了另一个更鲜活的鲁迅,他对饮食的毫不含糊,也正体现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正如学者所说,在严酷的文化围剿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要得益于他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在当时,鲁迅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高收入人物,完全可以心安理得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但他还是选择拿起笔来抨击社会乱象,为底层民众发声,这其实更加难能可贵。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1-10 05:07 PM , Processed in 0.0578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