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这是一桩曾引起不小震动的案子。 日本母子在公交站被刀刺伤、一个中国女性为挡刀身亡,终在今日开庭。 按理说,中日两国当初都颇为关注,多少人以为会闹得沸沸扬扬。 可这几天,网络上没有官方的公告传播,只有零星几家媒体: 在开庭当天才发布消息。 透露消息的只说是中日相关人士: 而他们前一天才透露此事。 没人解释缘由,也没什么现场报道。 就像一阵风吹过,没人拦得住。 当初惊动四方,如今却成了一张平淡的庭审排期表——时间、地点、案由,仅此而已。 有心人想问个究竟,但并未见更多消息流出: 也没有公开庭审的信息。 案子依然是那个案子,影响依旧很大,但在此刻却失了声音。 仿佛公众记忆在几个月里被消磨殆尽。 人们绕过法院大门匆匆而过,留下一个问题悬在半空。 曾经轰动的事实,为何如今静得好似从未发生? 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里称这是一场: 偶发事件。 并在记者问到如何评价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时,回答道: 你生活在中国,相信能感受到中国很安全。 在当地警方的通报里,没有点名仇日或报复社会,更没提那名行凶者的身份和动机。 毕竟: 说太多有风险,说太少也无妨。 偶发二字用处广泛,既可以安抚情绪: 也可以终结追问。 日本方面则敏锐得多。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向苏州市提出交涉,要求公开案件信息、加强警备。 日本驻华大使馆对胡友平的英勇行为表示敬意、哀悼,还降半旗致哀。 随后又宣布给予胡友平直系亲属: 永久居留权,发放抚恤金。 这举动让部分网友感到尴尬。 苏州当地给了个: 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大使馆那边却是降半旗、发抚恤金、给居留权。 听上去,像两家比着表达敬意。 哪一种更能给逝者家属以安慰,很难说。 还有网友在网络上变身福尔摩斯,有人替胡友平鸣不平,也有人: 把矛头对准那对母子。 他国国籍引发的情绪,就像火烧起来容易,想灭却要费劲。 于是网络平台开始删帖,大概是怕火越烧越旺。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逻辑,爱恨交织也不外乎如此。 有人关心作案动机,想问问52岁的行凶男子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有人试图把仇恨简化为民族情绪,他们: 盯住了日本人这个标签。 也有人痛惜胡友平的去世,说这是一片善心的牺牲,却也只能以叹息收尾。 2024年6月24日,下午四点,新地中心公交站。 那天阳光像火,炙烤得人睁不开眼。 本来,那只是一段寻常的初夏时光,嘈杂、潮湿,正好配上汗味与汽车尾气。 不过所有描述,都无法改变接下来发生的事。 一辆黄色校车缓缓停在站台,被太阳照得亮堂堂。 几个孩子在等车,家长们客气地寒暄,估计他们并不知道: 自己正站在那把刀的路径上。 中年妇女胡友平是这辆校车的引导员。 她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们排队上车,好像小学老师那样唠叨,又像个母亲,眼里装着孩子们的手足无措。 或许她自己也没料到,几分钟后,自己会被一个陌生男子的刀光击倒。 如果不是那一声尖叫,大家也许只会埋头刷手机,或者跟孩子谈今晚吃什么。 然而尖叫响了,世界就被一把刀搅得天旋地转。 那名52岁的男子挥刀冲向一对母子,他的表情很坚决,似乎早就认定非要把刀捅进某个人的身体才算数。 胡友平并没有犹豫,直接扔下手里的活儿: 挡在了刀和那对日本母子之间。 她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经验告诉她,遇到危险,先把孩子护住。 只不过,她以前对付的是过于拥挤的人流或突然急刹车的公交车,而这次: 是一把真正的刀。 校车司机随后加入了搏斗,周围有人尖叫,但更多的人一时愣在原地。 也有人掏出手机,想要拍下点儿什么,还不知道: 拍出来能不能在网上发得出去。 最后,人群反应过来,上前合力制服了那位行凶者。 毕竟,见义勇为的故事并非只存在影视剧里,而这里: 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度。 孩子们安然无恙,瘫坐在地上的母子吓得神色惨白,而胡友平倒在血泊中。 两天后,她没能等到奇迹,医院宣告抢救无效。 有人提到,这名男子行凶的目标是: 日本人。 最后,挡在他刀下的是一位中国大姐。 有人说这是: 偶发事件。 2024年11月29日,该案嫌疑人已被起诉。 到了2025年1月9日,案子第一次开庭审理。 也许审完后会有新信息,但更多可能是新的问号。 胡友平的家人,不得不开始孤军作战,去办理各种证明,去接受多方慰问,或许深夜里还要应付: 那些追问为什么要出头的声音。 有人可能会安慰她的亲人,起码日本那边会给补偿啊。 但这样的补偿,能替换掉那条鲜活生命吗? 校车上的几十名日本孩子虽然没有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但: 恐怖的氛围一旦出现便无法轻易散去。 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老师口中的那句,当时站台上有个阿姨,保护了你们。 也许他们不知道,那名阿姨为了保护他们挡住了刀。 就像一段城市传说,随时间流逝,越来越朦胧。 悲剧落幕,剩下的是漫长的审理程序和各怀心思的舆论。 到底是什么样的恨意,让一个52岁的男子冲进人群举刀。 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普通妇女毫不犹豫冲上去挡刀。 如果说这是偶发,那我们就再等下一次偶发吧。 就如同某些人随口说的口头禅,无可奈何,然后抬头看看被灼烧过的天空: 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或许有人会在公园长椅上,或者某个论坛里再讨论几句,但更多的人,早已经转身去为自家孩子准备下一顿晚饭了。 究竟该怎样评判这个世界,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反正,最安全的国家已经发过通报了,偶发事件也已经立案、审理。 一切井然有序,仿佛夏天的炎热和那一地血迹都只是一场幻觉。 就算记得的人,还会记得多久呢? 再回看那条消息,胡友平,女,54岁,为阻止嫌疑人刺伤母子,不幸殉职。 简短几句话,好像世界就这样记录了她的离开。 这才是最让人无奈的地方。 热闹的城市终将平静,只余下一点闷热,和一句话: 她怎么就这么冲上去了呢。 没有答案。 就像谁也说不准: 那把刀会不会再次出现。 只是人们已经学会了把新的不安,重新包装成偶发,再往舆论里一扔,像石子沉入河底。 水面倒是恢复了平静,但那个漩涡似乎还没散去,或许在河底翻滚,等待下一次机会。 2025年1月9日,去年6月日本母子遇袭案庭审,被告人罪名未予公布。(网络截图) 1月9日,去年6月日本母子遇袭案庭审,被告人罪名未予公布,中共当局淡化处理,没有公布开庭信息,与之前该案引发全球关注形成强烈对比。 据日本媒体报道,1月8日,中日相关人士透露消息称,中共相关部门已于2024年11月29日对日本人母子遇袭案被拘留的被告人提起诉讼。1月9日,苏州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庭审没有对日本媒体开放。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田胜出席了审判,但没有公开审判细节。 据日本总领事馆称,庭审中,控辩双方进行了 “一定的沟通”,并向被害人家属进行了解释。总领事馆目前没有公开审判细节,只表示,在最终判决结果出来后,“日本政府会给与适当的解释”。 据共同社报道,中共法院当天没有公布起诉罪名和详细作案动机。 中国大陆媒体没见任何报道,在社交媒体平台,仅见零星几个相关贴文。 有微信公众号于当日发文说,“今天胡友平的庭审,静悄悄”,文章说,“这是一桩曾引起不小震动的案子”“按理说,中日两国当初都颇为关注,多少人以为会闹得沸沸扬扬。可这几天,网络上没有官方的公告传播,只有零星几家媒体,在开庭当天才发布消息,透露消息的只说是中日相关人士,没人解释缘由,也没什么现场报道”“当初惊动四方,如今却成了一张平淡的庭审排期表——时间、地点、案由,仅此而已”。 2024年 6 月 24 日,苏州市一对日籍母子在等待日本学校校车时,遭到陌生男子持刀攻击受伤。随车人员胡友平为阻挡歹徒上车而身受重伤,送医后身亡。男子随后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 事件当时引发世界关注,中国网友批评,中共当局长期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纵容一些网民在网络宣扬“仇日”言论,是该事件发生的祸因。该事件也引发了日本国内对中共的反感。 2024年11月22日,中共外交部突然宣布,恢复对日本持有普通护照赴中者实行免签。 分析认为,中共此举是为应对川普入主白宫后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等反制措施,开始拉拢日本等美国盟友,企图弱化其同盟关系。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1-10 07:47 PM , Processed in 0.0449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