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该公司以每天30元(人民币,下同)的费用,为用户提供工位、网络及茶水等基本办公设施,营造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谁会去自费“假装”办公?现实中的“假装上班公司”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随着大陆经济低迷,失业人口越来越多,“假装上班”的现象在中国大陆流行,背后是在失业大潮中失去工作的人,在失去稳定收入后,依然需要应对房租、贷款、家庭开销等经济负担,他们感到无法坦承失业的现状,选择“假装上班”来掩盖经济困境。进而“假装上班公司”应运而生。 在相关的宣传图文中,可以看见“假装上班公司”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办公环境的场所,有工位、网络、打印机、茶水、卫生间等,只需30元,就可以在这里“朝九晚五”待上一整天。 封面新闻报道,1月14日到成都武侯区一家“假装上班公司”进行了实地探访。接近40余平米的办公室内,整齐摆放着10张桌椅,还有饮水机、黑板等配套设备。“我们主打线上业务,但公司需要一个注册地址,所以租了这间房子。”阿俊介绍,这间工作室是他在2年前租下的,工作室的房租3,000元/月。 去年年底,阿俊突然看到“假装上班公司”在网络走红,于是在各大平台发布了信息,“工作室可以容纳至少8~10个人,如果把场地租给这些人,也许能省下一些房租。” 阿俊表示信息发布后,前来咨询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和正在找工作的人。“为了规避风险,我们不提供劳务合同,可以理解为虚拟人生体验。”阿俊告诉该媒体记者,按照顾客的要求,他们也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服务。“比如给他们下达工作内容,监督他们上班等等,模拟一些上班的情景。” 自由职业工作者李先生认为,去“假装上班公司”上班性价比很高。李先生介绍,他不习惯于在家里办公,在家总想躺着或者刷刷手机,所以他总是去外面找一个公共场所办公,他最常去的就是咖啡厅。“基本上点一杯咖啡要40元,主要是中途吃午饭或者去卫生间就很不方便,没有人帮忙看守贵重物品,拿走东西再回来后可能座位又没了,得重新找地方。”相比而言,李先生认为去“假装上班公司”,既能享受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还没了“座位”焦虑,非常方便。 然而也有人认为,去“假装上班公司”,非常考验自律。大学生吴同学说,“我之前考研学习,都是大清早去图书馆排队,偶然刷到有这个‘假装上班公司’,看照片环境还不错,就去试了一次。”但吴同学觉得,这与此前走红网络的“共享自习室”差不多,一个房间有10多个工位,但每天只有2~3人去“付费上班”。“我是个不太自律的人,我去的那家店太冷清了,没有学习的氛围,后来就还是去图书馆学习了。” 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都有关于“假装上班公司”的帖子,还有人发帖做起市场调研:“想开一家‘假装上班公司’,会有人去吗?” 评论区下有网民调侃:“自费上班的时代来了吗?”也有人留言提醒:“还是要谨慎,这个商业赛道已经卷起来了,很多地方都是30元可以待一天,还包饭。” (网络图片)
报道说,调查发现,从去年12月开始,“假装上班公司”在全国部分城市注册成立。通过爱企查显示,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在1~10万元不等,公司成员共1~3位,均未提供联系方式。 开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是否会存在法律风险?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认为,此类服务公司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若假装上班的人员增多,在服务公司场所聚集,不可避免会导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服务公司应考虑如何管理,避免非法经营。另一方面,于“假装上班者”而言,若服务公司利用假装上班的场所,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或虚假宣传、欺诈等活动,届时若“假装上班者”无辨别力,极易被蛊惑上当受骗;若服务公司借机搜集“假装上班者”的个人信息,“假装上班者”还面临个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的风险。 赵良善建议,如果公民考虑到“假装上班公司”上班,应谨慎、擦亮双眼,尤其是注意以下事项:一是避免被洗脑或被动参与有关违法行为,比如诈骗、传销等。二是守护好个人隐私,不轻易将其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等出借或交由他人使用。三是若有社保缴纳或者实习需求,尽可能通过正规用人单位办理,以免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1-15 06:52 AM , Processed in 0.0441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