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他是华人中的AI“大牛” 却把自己当哲学家

2025-2-3 03:04 AM| 发布者: 繁荣| 查看: 84| 评论: 0

人人都见过瓷砖,铺瓷砖不需要什么大技术,但瓷砖的形状,以及如何将它们无缝隙地铺满平面,却有很多学问。它涉及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叫做密铺(或平铺)几何。





什么叫“密铺”呢?就是说,某些几何图形,一块靠一块铺满整个平面没有缝隙。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正多边形的瓷砖来铺地,这种选择性不是很多,只有3种: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试想正五边形的瓷砖,是不可能用来密铺平面的。因为其五条边和内角都相等,其内角是108°,不能整除360°。在用来覆盖表面时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缝隙。不过,通过放宽角度和长度限制,你可以找到各种类型的凸五边形,它们可以整齐地拼合在一起覆盖一个表面。

他是华人中的人工智能“大牛” 却把自己当哲学家…

是的,乍一看,密铺几何也不难。刚才说的五边形密铺,只有15种,而其中的4种都是被一位高中学历、身为家庭妇女的业余女数学家赖斯(Marjorie Rice,1923–2017)找到的[1]。见图1。

图1:赖斯发现的四幅五边形拼贴图

图1:赖斯发现的四幅五边形拼贴图

密铺有“周期性密铺”和“非周期性密铺”之分。周期性密铺具有周期性的重复模式,没有周期的平铺是非周期的。

不过,别小看密铺瓷砖的问题。事实上,其中的学问大着呢,研究它的人,有学者,有教授,有诺贝尔奖得主,有菲尔茨奖得主!不急,听我慢慢道来。本篇文章介绍的主角,名叫王浩。





王浩(Wáng Hào,1921 – 1995)[2]是一位著名的华裔美国逻辑学家兼哲学家,我们先看看他的照片和他的与“密铺”有关的作品:“王浩瓷砖”(也称王氏砖),见图2。

图2:王浩和王浩瓷砖

图2:王浩和王浩瓷砖

也许你不太听到“王浩”这个名字,但听了他的故事后你就明白了:这的确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完全可以归于“大咖”之列。他出生于山东济南,父亲王祝晨是教育家,满清的最后一届举人。王浩曾经两次考取西南联大。第一次录取的是经济系,他不喜欢,没去。第二次又考,以第一名进了西南联大数学系,和杨振宁同住一屋。他1945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师从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他当年的高等代数课老师就是杨振宁老爸杨武之。又据说当年金岳霖开逻辑学入门课时,课堂上基本就是师徒俩对练功夫,金岳霖经常讲着讲着就问王浩:“哎,你小子说说咋回事啊?”

王浩清华毕业之后便到哈佛大学留学,跟随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蒯因研究逻辑和分析哲学。1948年获得哈佛大学逻辑学博士,同年成为哈佛的助理教授……很难列举完他的经历和成就,简单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评价来概括[3]:

“王浩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对哲学做过深刻贡献的学者。尽管在数学、计算机、逻辑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但他内心把自己当哲学家,这极像哥德尔。中国接触哲学比科学更晚,胡适、金岳霖和冯友兰都属入门。如果按学术共同体的接受作为标准,胡适、金岳霖和冯友兰都不算专业的哲学家。”

上面这段话是否准确?很难判定,只能说见仁见智吧。不过,据我所知,王浩在人工智能史上也算个“牛人”。例如,人工智能先驱之一,马文·闵斯基与王浩是校友、系友,对他很崇拜。

王浩是机器定理证明的奠基人。当年在达特茅斯的会上,人工智能创始人 Newell, Shaw 和 Simon(司马贺)展示过他们的程序“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证明了《数学原理》第2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此事震惊计算机学界,王浩却不怎么放在眼里,曾经称“逻辑理论家”是一个“不专业”的工作,并嘲讽他们“杀鸡用牛刀”,还说:“拿着宰牛刀也没能把鸡杀了”。而王浩自己呢,1958年夏天,他到纽约IBM访问,兴趣一来便写了个程序,在一台IBM-704机上,只用9分钟就证明了《数学原理》中罗列的一阶逻辑的全部定理。王浩机器证明的工作为他赢得了 1983 年定理证明里程碑大奖。

图3:学术忘年交

图3:学术忘年交

尽管王浩在机器证明及逻辑等领域都做出不凡的贡献,但他热衷的,最看得上眼的却只有哲学。他有不少大师级的好友,比如,他与普林斯顿高研院的哥德尔是忘年交(图3)。

王浩后来只专注哲学研究。1995年死于淋巴癌。





言归正传回到瓷砖问题。那是在六十多年前,1960年左右,王浩在英国牛津大学任教时,到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电话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的期间,研究了周期性平铺问题,并提出“王氏瓷砖”。

到贝尔实验室学术交流没问题,又为什么要研究“周期性平铺问题”呢?这要从另两位科学家:哥德尔和图灵的工作说起……

数学家希尔伯特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希尔伯特纲领”的数学计划,主要目标是为全部数学提供一个安全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对数学系统的要求包括几个方面:1,形式化;2,完备性;3,一致性;4,确定性。如果能满足这4条,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解,只需数学推演,就可以得到解,数学中永远没有我们不知道的。

然而就在1年之后,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备性定理打碎了希尔伯特的美梦。比希尔伯特小40岁,当年才25岁的哥德尔,证明了数学的一致性和完备性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希尔伯特计划中的第2、3两条,不可能同时满足。然后,继哥德尔发表不完备性定理后没几年,比哥德尔还小6岁的图灵,对希尔伯特计划中有关确定性的第4条做出了结论。

图灵借用他发明的“通用图灵机”证明了,即使这种机器具有无限内存,能够按任何指令持续地作计算,也不能在有穷的步骤内,对某些问题,给出“是”或“否”的确定性答案。对此,“停机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稍微用反证法解释一下,为何计算机判定不了是否“停机”?

假设,停机程序可写成一个二值函数P(w):如果结果是停机,P(w)=0;如果结果是死循环,P(w)=1。然后,如果存在一个判断停机问题的程序P(w),那么我们再构造一个新的程序Q(P(w)),这个程序与P的输出正好相反:如果w经P判断为停机,则Q作死循环;如果P判断w为死循环,则Q立刻停机。这时,如果我们把w=Q输入P,新程序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结果应该是Q(P(w))= Q(P(Q))。意思是说:P判定Q是死循环,但Q停机了,所以又不是死循环。也就是说,判定的结果是自相矛盾的:说是死循环又能停机,说能停机又变成死循环。因此,出现了计算机判定不了的情况,所以,最初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即判定程序P(w)不存在,即不能判定停机与否。

以上对停机问题的叙述,听起来非常类似更广为人知的那个数学悖论“理发师悖论”。传说有一个理发师,将他的顾客定义为城中所有“不给自己理发之人”。但某一天,当他想给自已理发时却发现他的“顾客”定义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自己就属于“顾客”,就应该给自己理发;但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自己就不属于“顾客”了,但他给自己理了发,又是顾客,到底自己算不算顾客?该不该给自己理发?这逻辑似乎怎么也理不清楚,由此而构成了“悖论”。

图4:与自我指涉有关的问题

图4:与自我指涉有关的问题

实际上,停机问题、理发师悖论等,本质上都与所谓的“自我指涉”有关,意思就是自已描述自己,自己参照自己,形成一个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逻辑“怪圈”。此类例子还有很多,见图4。

例如埃舍尔的画:“画手”,左手要画右手,右手要画左手,结果形成怪圈而无解:没法画!

图5:王浩是诠释哥德尔的专家

图5:王浩是诠释哥德尔的专家

实际上,王浩不仅是哥德尔的忘年交,更是诠释哥德尔思想的权威性专家,他有好几本深刻解释哥德尔理论的著作,见图5。王浩从1953年就开始考虑机器证明问题,因此对哥德尔定理和图灵机都感兴趣,可惜图灵在1954年就去世了。那年王浩刚到英国牛津大学任数学哲学教授,他作了一些图灵机的相关工作,直到1958年开始到纽约IBM访问,王浩与普林斯顿的哥德尔可以经常见面了,并成为忘年交。正是在那段时间,他发明了王氏瓷砖。





所谓王式瓷砖是一系列涂有颜色的方形瓷砖,正方形的每一边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一个王氏砖的正方形中里可以涂2至4个不同的颜色。因为有了颜色,所以拼合时就有了一些规则:首先,二个砖相邻边的颜色必须相同;另外,每一个砖,不允许旋转和翻面。

关于特定一组(有限多个)王氏砖的基本问题是:是否可以用一组王氏砖来密铺平面?

更进一步,这个问题引起一个与图灵“可计算函数”类似的问题:能否找到一个计算机算法,判定一组王氏砖的基本问题“是否”有解?换言之,王氏砖的问题是“可判定性”的,还是不“可判定性”的?

王浩观察到,如果这个问题是不可判定的,那么就必须存在一组非周期的王氏砖拼图。王浩觉得难以想象存在这种拼图,于是便猜想:王氏砖问题是“可判定性”的,非周期王氏砖密铺不存在。

然而,1964年,王浩的学生罗伯特·伯杰(Robert Berger,1938–)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推翻了王浩的猜想,不过,王浩的观察是正确的。伯杰证明了王氏砖问题是不可判定的,即不存在能够解决该问题的算法。基本思想是:可以将任何图灵机转变成一组密铺整个平面的王氏砖,当且仅当此图灵机永不停止。而停机问题是不可判定的,因此王氏平铺问题也是不可判定的。

此外,伯杰还具体构造了一组可以实现非周期性密铺的王氏砖。不过这组王氏砖数目很大,需要20426 个。1968 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高德纳(Donald E. Knuth,1938–)修改了伯杰的构造程序,发现只需要 92 个王氏砖就可以了。之后,这个数目不断减少,直到2015年,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Emmanuel Jeandel 和 Michael Rao 证明了,只需11个王氏砖便足够实现非周期性密铺,如图2所示。

从对王浩砖的研究开始,第一次将密铺问题与“可计算理论”、“图灵机”等联系起来,由此也引发了数学家们对“非周期性密铺”的兴趣。例如,诺贝尔奖得主彭罗斯对此作了不少贡献。此外,两年前,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华裔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发表了一篇长文,宣布他推翻了高维空间的“周期性平铺猜想”。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jorie_Rice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B5%A9_(%E6%95%B0%E5%AD%A6%E5%AE%B6)

[3]百年清华,王浩和他的朋友们(作者 尼克)https://www.tsighua.org.cn/info/1951/18400.htm#:~:text=%E7%8E%8B%E6%B5%A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3 05:53 AM , Processed in 0.0448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