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隋唐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到了南宋时期,中国南方经济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方,而政治上的都城却一直留在北方,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都选在了北京,既然南方如此富足,那么深居北京宫中的皇帝想要干点事,都得需要钱粮这个基础,而要想把南方的钱粮运到北方,就离不开运河。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从京杭大运河北上,这个过程叫“漕运”,它也是北京的生命线。 当然了,漕运绝不仅仅是把粮食物资运到京城这么简单,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大型基础设施不仅要在前期耗费大量民力资金,后期要保证它正常运转也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疏通维护,运河也不例外,漕运船只在运河里需要纤夫来拉,而且受到运力影响,有些地方河道非常拥堵。而如果我们看地图的话,从江南到北京,完全可以出长江或者钱塘江口然后沿海路北上,进入渤海湾到达天津,如果走海运的话,粮食物资的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这是优化效率的最优解,历史上也的确有人提出要主要依靠海运来运送物资,这就是“漕运改海”。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漕运走海路虽然好处众多,但在明清时期漕运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走的运河,那么这就带来了若干问题,漕运改海那么好,怎么就没贯彻下去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讲漕运改海之前,先得讲讲漕运的成本有多高。根据清朝的《户部漕运全书》记载,“惟起运本色每正粮一石,加耗三斗、四斗不等。此外有补润、加赠、淋尖、饭食等米,又有踢解、稳跳、倒箩、舱垫等银,”后面有罗列了一大堆花销,总之平均下来,要想把一石粮运到京城,大约共需粮一石五、六斗,银五、七钱各不等,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运河的河水来自于途经水系,要是赶上枯水期水位下降行船艰难,或者河道淤塞,甚至遇上土匪打劫,运输成本还得直线上升。北京每年最少得需要四百万石粮食,明朝成化年间为了满足这基本的需求,漕运消耗的粮食就有一千两百到一千六百万石,要知道当时全国粮食加起来也就是三四千万石,大约一半都用来满足给京城供给粮食了。 ◇ 图为京杭运河变迁示意图 这还没完,由于漕运运河事关北京的兴亡,所以沿途的一切都得为运河让路,最典型的就是黄河,这里一旦泥沙淤积马上就会影响漕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朝廷的黄河水工会主动把泥沙和洪水倾泻到四周,久而久之,黄河下游的生态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是非常不利的。 ◇ 图为西方人绘制的京杭运河上的漕船 ◇ 图为西方人绘制的京杭运河上的漕船 漕运如此弊大于利的情况,朝廷是心知肚明的,早在元朝的时候朝廷就真的试过海运漕粮了。当时灭宋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当时的运河并不是从江南直通北京,而且没有维护很快处处淤塞,朝廷定都北京却又缺钱缺人,无奈之下只能考虑海运漕粮。讽刺的是最早向朝廷提议这么办的是两个海盗朱清和张瑄。他们当年被元朝招安之后积极参加了灭宋的战争,深得朝廷信任。 ◇ 图为元代海上漕运路线 而当时元朝北方粮食稀缺,如果把南方粮食运到北方卖那是非常赚钱的生意,于是他们向宰相伯颜提出,自己出船走海运把粮食从江南运到大都,蒙元朝廷也乐见其成,所谓“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于是在两位海盗的运作下,元朝开始把漕粮海运制度化,这个办法很成功,大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而两位海盗也凭借海运赚得盆满钵盈,在北上运粮途中他们甚至还把一些粮食卖到朝鲜日本,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元朝的律法。 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干,那是仗着朝中有宰相伯颜撑腰,后来伯颜倒台,他们倒卖粮食给外国的事情败露之后被抓获处死。人虽然没了,但对蒙元朝廷来说,继续海运漕粮总比疏通大运河好得多,只是重新找到可靠之人罢了,所以有元一朝,漕粮海运基本上都被贯彻下来。 ◇ 不论是开凿疏通运河还是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等到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一开始定都南京,此地就在江南富庶乡,漕运基本不成问题。而到了朱棣即位之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工程就是迁都北京,北京不比南京,漕运是维系其生存的根本。而朱棣在永乐十三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疏浚大运河,表明了京城漕运要彻底摆脱海运的态度。他这么做的原因往深了说,可以说是对海运的不信任,还有一层那就是对民间力量的不信任。 ◇ 图为明代古漕船沉船实物,来自洛阳大运河博物馆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在当时漕船走海运必须依靠大批的民间水手,这些人脱离官家控制谁知道能干出什么事来,而运河漕运就不同了,都可以用军户充当运力,还能时刻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如此才能让永乐皇帝放心。如此对外人极度不信任的态度也可以部分解释海禁政策,那么当然,既然运河通了,皇上也发了旨意,往后在大明朝定都北京的日子里,漕运就基本靠运河,海运漕粮也就被废弛了。 ◇ 图表为《万历年间各总所属卫所数、漕卒漕船数和领运漕数额表》源于唐文基《明代的漕军和漕船》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漕运在运河两岸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既得利益阶层。朝廷为了保证漕运,特设十二万漕军,下设十二个把总,沿途的官僚也深入地参与了漕运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漕运自然是大有油水可捞,随便在运河上设立一个卡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赚取不少灰色收入。 不仅官员如此,很多运河上的普通人,贩夫走卒,纤夫船户,甚至卖唱女子,都完全依靠运河来生存。如此一来,围绕着运河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所谓“漕运乃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断不可废”,此话绝不只是说着玩玩。与此同时,传统的朝廷讲究层层推卸责任,相比于海运,漕运这种层层分包的体制特别有利于责任下推,漕运本身就置于严密的监督下,而一旦出了事,可以迅速的把责任人锁定到一些底层,顶上的大人自然是无责的。这么看来,虽然漕运有千般不好,但大家都有利益可拿,还方便转移责任,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运河漕运在大明朝一直维持了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人提出改海运减少运粮成本,但都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了过去,比如海运太危险,漕运是祖制,没办法改,等等等等。但要说大明朝完全没有海运粮食物资,那也是不对的,至少在明朝末期为支援辽东战事,从山东往辽宁的海上运输真实存在。但就这么一条海运线,也免不了一顿扯皮。 ◇ 图为晚明时期明军由山东海运物资到旅顺,皮岛保障辽东战事 万历末年熊廷弼经略辽东,多次向户部反映希望把粮食从海路直接运到盖州,也就是营口,而不要只送到旅顺就算了,但户部根本不听,还是我行我素地把粮食往旅顺运,再经过千里迢迢的陆路运到辽东前线。户部之所以如此坚持,表面上是因为“盖州礁石密布,不好卸货”,实际上是因为走多一段陆路,就可以有名正言顺的羡耗,这都是官员们灰色收入的重要来源。明摆着好用的海运不用,造成的结果就是前线缺粮缺物资,后方旅顺的物资却堆积如山。大明末年关外防线的失败,跟这样的运输低效关系很大,而这低效的原因,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 图为太平天国形势图 利用运河吸血的官僚利益集团非常顽固,他们一直到清朝后期都名正言顺地把握着朝廷命脉,相当于把朝廷当软肋捏在了自己手里,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了这个集团的利益,运输低效也都是可以忍的,那些废除漕运的呼声都是可以被忽略的。而真正让运河漕运走向尽头的,还是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英国军舰开到镇江南京,直接威胁漕运,大清就不得不停战议和,而太平天国更是在漕运节点盘踞良久,对漕运形成了非常致命的打击。到了这个时候,漕运废也得废,不废也得废了。所以晚清的时候,漕运改海终于得以实现,这也是形势所迫,再不改漕运,朝廷能不能稳坐钓鱼台都是个问题,用上海话讲,大清就是蜡烛,不点不亮。大清在万般无奈之下舍弃了漕运,无非是希望给朝廷续命,但到那时候,大清的日子也快到头了。 ◇ 图为19世纪末几乎荒废的大通桥下漕运码头 纵观漕运改海运的历史,不过是中国古代王朝在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为啥摆着性价比超高的海运不用,偏偏用腐败低效的漕运?说到底这还是古代秦制弊病的一个典型反映,在这种制度下,只有不容反对,不计成本的帝王旨意,根本无法容下有商有量,自负盈亏的商业行为。之前讲过汉萨商业同盟的历史(详见:),如果说神罗皇帝拥有和东方君主一样不受约束的权力,那欧洲的资本主义可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在秦制帝国岁月静好的时候,京城的皇帝还能依靠漕运挥霍无度,而这百万漕工也还能靠着皇权吃上铁饭碗,不过,一旦碰上太平天国这种动乱,这维系帝国命运的漕运体系完蛋那就是早晚的事。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所有人都只能顾及自己眼前的权位,因为你也不知道第二天这还在不在,所以咱们看古代中国为什么明明有很好的提议却得不到实行,而祸国殃民之策能一直传下来,也就不奇怪了。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5 10:58 PM , Processed in 0.0464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