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为何遗体器官捐献也要打麻药

2025-2-6 08:32 PM| 发布者: 爱索kavc| 查看: 137| 评论: 0

近几年,离世后选择遗体捐献的人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这些遗体被捐献后,主要是用于医学研究与解剖学教学,在中国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但前几年在国外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遗体捐献事件——一位美国二战老兵捐献遗体后,却在一场付费制的尸体解剖活动中,被公开解剖,只要付费就能“围观”,甚至还能摸一把。

一、98岁老人因新冠离世,却被公开解剖遗体

2023年8月,美国一名98岁的老人——David Saunders因新冠并发症去世。作为一名二战老兵,他生前的愿望是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遵循这一意愿,他的家人选择了Med Ed Labs公司,一家专注于医学创新和进步的私人盈利性机构。

令人震惊的是,仅两个月后的10月17日,Saunders的遗体被发现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一家酒店,成为了一场公开的尸体解剖活动的焦点。

这一活动由Death Science公司组织,面向公众开放,观众只需支付100到500美元即可入场。活动吸引了约70名观众,其中部分人还支付了高额票价以获得更近距离的观察机会。

尸体解剖由已退休的解剖学教授Colin Henderson负责,过程中,观众被邀请近距离观察、甚至触碰Saunders的遗体。这一行为违背了遗体捐赠的初衷,转而成为了一种猎奇娱乐。

这一事件最终被西雅图的一名卧底记者揭露。直到新闻曝光,Saunders的92岁遗孀才得知这一情况。

她表示:“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不知道他会在付费观众面前,被当作一块肉来对待。”

她强调:“我只同意出于科学目的捐献遗体。这才是我丈夫想要的方式。对于如今这种遭遇,我感觉既震惊,又沮丧。”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遗体捐献、尊重死者及其家属意愿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二、遗体捐献后,遗体会如何处理?

遗体捐献通常是个人或其家属基于尊重生前意愿做出的决定。一旦捐赠决定生效,指定的医学机构或研究所便会接收遗体,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防腐和保存处理。

这些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人体解剖学习、外科手术技巧的训练以及疾病相关的研究等。在整个过程中,尊重捐赠者的尊严和意愿是最重要的准则。

在医学研究领域,遗体捐赠后的处理程序非常严格和细致。

首先,完整的遗体通常被用作解剖学实验的标本,即医学生所称的“大体老师”。解剖过程完成后,离体的器官会被放回原位,而脱离的组织则统一收集。特定部位会系上标有身份代码的布条,方便家属认领骨灰。

接着,这些遗体或其部分结构被用于医学教育。对于初级阶段的医学生来说,这些遗体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解剖学习机会。某些完全捐献的遗体则通过特殊方法处理,制作成骨骼标本,用于解剖学的基础教学。

此外,对于携带特定疾病特征的遗体,可能会将关键器官单独取出并固定,用于病理学实验课上的观察。这些器官有时还被用于制作病理切片,从而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疾病。

最后,少数特殊处理的遗体或其部分结构被制成长期保存的标本,陈列于医学人体形态馆等机构,这些标本对于医学研究和教育均具有重要价值。

在整个流程中,程序的设计和实施都旨在确保在教育和研究的过程中,能充分尊重每一位捐赠者的意愿和尊严。

遗体使用完成后,通常根据遗体捐赠者或其家属的意愿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火化等。而有的机构会组织纪念仪式以表达对捐赠者的敬意和感激。

三、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火化,也不想捐献遗体?

中国是器官捐献和移植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有近450万人注册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不过,虽然器官捐献数量大幅增加,但器官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依然显著。

据统计,每30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仅有1个可用的器官,导致许多病人因长时间等待而不幸离世。总结来说,制约遗体捐献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伦理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尤以孝道为重。传统伦理中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认为保留完整的遗体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这种观念深植人心,导致即便个人愿意捐献遗体,也常因家属的强烈反对而难以实现。

2、缺乏统一遗体接受机构

在中国,遗体捐献的接收机构不统一,民众在想要捐献遗体时,常需联系医院、红十字会、民政局或原工作单位等多个部门。目前尚缺少负责遗体捐献全过程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包括遗嘱确认、家属接待、法律文件签署以及遗体的合理安排等。

3、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遗体捐献在法律层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对接受捐献遗体持谨慎甚至抵触态度。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指导手续办理和遗体收集、运输的规范。

此外,即使个人生前登记了遗体捐献,但在逝世后往往因家属反对而使捐献协议无法履行。

综上所述,中国虽然在遗体捐献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为何遗体器官捐献也要打麻药?

器官捐献过程中,确保符合伦理和医学标准至关重要。在临床上,判断脑死亡状态通常依靠对患者的床旁检查,如观察意识状态、自主呼吸能力及瞳孔反应等。

脑死亡的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此状态需通过仪器检查进一步证实,确保大脑功能完全丧失。

而在进行器官摘除手术时,医生仍会为已确认脑死亡的捐献者使用麻醉剂,这主要出于以下几个考虑:

保障手术环境的稳定性

使用麻醉剂有助于维持捐献者的生理状态稳定,这对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器官品质至关重要。

减轻“人体”的痛感

尽管已确认脑死亡意味着捐献者对疼痛不再有感知,但仍可能出现体内自主反应。使用麻醉剂可以减轻或防止这种反应,确保手术过程更加平稳。

对死者的尊重

即使在脑死亡状态,医疗团队仍然本着对生命的尊重,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来尊重捐献者。使用麻醉剂反映了对捐献者的最后尊重,体现了医学伦理的严谨和人文关怀。

总之,尽管器官捐献者已确认脑死亡,但在进行器官摘除手术时使用麻醉剂,不仅是出于对器官品质和手术流程的考虑,也体现了对捐献者生命尊严的最大程度尊重。

遗体和器官捐献是极为重要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伦理、医学、法律等多个层面。在不断发展的医疗领域中,这些讨论有助于提升公众意识,促进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改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7 01:04 AM , Processed in 0.0460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