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中国经济似乎没有那么糟

2025-2-7 09:31 PM| 发布者: ★peanut★| 查看: 163| 评论: 0

远见杂志邱莉燕:川普重返白宫,为全球经贸局势投入震撼弹! “中国经济弊病严重,但并非不治之症!”《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 沃夫点出他的观察。 “扩大内需2025”究竟能为中国带动多少消费力? 真的能让经济形势趋于好转?

中国经济崩溃论,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近年尤其甚嚣尘上。 通缩、烂尾楼、外资出走、奶茶店倒闭20万家,步上日本失落30年后尘等负面信息,暗指大陆在经济成长、消费力、就业等,都只能缓慢挪动,失去往日阔步前进的劲头。

但若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似乎也没那么糟糕。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GDP成长率5%,顺利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不仅总体经济仍然在成长,数字比起美国在2024年前三季的2.8%、英国0.64%、德国-0.1%等也“来得漂亮”。

至于陆企出海,2024年1~11月的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9152亿人民币(约新台币4.1兆元),创下成长率12.4%的历史新高。 陆企拓展全球版图的脚步积极,年内就有多达50多家前进纳斯达克挂牌。

▲在寒冬里,冰雪经济被设计成中国扩大内需的一把火,以刺激民众消费力。 (图/远见杂志提供)

到底中国经济现况是“很差”,还是如数据显示的“还好”,只是类似占星学所讲的“遇到水星逆行”? 答案或许能在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 沃夫(Martin Wolf)一篇《中国经济弊病严重,但并非不治之症》的评论找到部分线索。

针砭时事观点犀利的马丁. 沃夫,于2000年因“对财经新闻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也曾连续十余年受邀至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担任对话嘉宾,并与中国社科院等智库互动交流,对中国不陌生,分析也不算抱持偏见。

“中国需要变成日本吗? 不需要。 它会变成日本吗? 有可能。”文章一开头,便以当下中国的经济窘境,与“失落30年的日本”相比,并指出,中国大陆若拖得愈久去解决自身病症,愈有可能病入膏肓,尤其会面临到经济成长放缓和持续通缩的压力。 “中国的病症并非无法治愈,但它的确是严重的。”

那么,中国经济的病灶在哪里? 马丁. 沃夫认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过高,且民间财富过度集中于房地产。 房地产泡沫做为解决储蓄过剩的“方法”,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当房价下跌、泡沫破裂后,会遗留下资产价格下跌、无法偿还的债务、金融损害和不满的民众,进一步形成“内需疲弱——投资削弱——加剧储蓄过剩”的恶性循环。 一旦没有强力政策扭转,将引发深度经济衰退。

这番观点还比较有创见的,是提出中国在过去40年太大幅集中在“供给侧”的制造业,而忽略了服务业、也就是社会消费力的“需求侧”。 马丁. 沃夫端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鼻祖亚当. 斯密的名言:“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最终目标。”并提出建议,习近平(中国国家主席)需要接受这一真理。”

这与黑石集团(Blackstone)旗下、上善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夏春的观察不谋而合:“中国太注重生产了,中国制造变得十分『伟大』,放眼全球都充满竞争力,但都没有把投资心力,放在促进内需消费上。”

证诸消费、投资、贸易GDP三大组成,其中占GDP比重最重者向来是消费部门,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1到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长率,除了农历春节外,均未超过5%,也没有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表); 其中,餐饮收入更是年度锐减近22%。

“中国需要提高消费率,”但马丁. 沃夫担心这一现实对北京的领导层构成了挑战,官方似乎认为投资和生产是美德,而消费和收入再分配则显得轻浮。

不知是否听到了英国金融大师的呼吁,中共中央政治局自2024年9月26日底起,实施一连串包含房地产融资、降低房贷利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刺激政策,被誉为史诗级救市,也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从打房到打脸”的政策发夹弯。

一位经济学家不禁感概,大规模刺激政策,早在2023年房地产爆雷、通缩阴霾初现之际就该施行,而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前不该过度反商、压抑那些能促进消费的行业,”譬如打击补教业、整肃游戏业和演艺圈,还对多家互联网公司发动一连串的监管行动:“这些行业,其实都是民众容易花大钱的地方。”

新政有没有真正去除病灶? 可以观察2024年12月中旬举行,为2025一整年经济政策定调、最关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出席发表重要讲话时,有没有哪些针对扩大内需的举措?

果然,该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会议中也确定2025年要抓好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便是大力提振消费。

若说2025年的大陆,会是什么样的一年? 扩大内需很可能成为贯穿全年、从上至下全力推进的关键战线。 无论是政府决策或企业的市场布局,乃至民众的日常消费选择,都将围绕这一核心。

“扩大内需2025”势必成为领航灯塔,官方就连具体举措和重点领域也定好了:一是向中低收入群少收一些税,二是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这些人变有钱了就能多消费。

还有接地气的“两新”政策,第一个“新”,是鼓励老百姓拿家中的旧汽车、旧家电、旧家具,去换成新的电动车、智能家电等; 第二个“新”,是鼓励企业及单位拿老旧机器、电梯、供暖设备等去换成新的。 政府一律提供补贴,商家也有优惠。

经过“两新”汰旧换新之后,政策的设想,是民众的生活品质能因此有所提升,相关制造企业也有了生意,便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经济注入动力。

另一个比较特别的,是以兴建民生工程来带动内需和就业的两重政策。 第一个重,代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如高铁延伸支线,能促进人员和资源流动; 再如海上风电场大兴土木,既可提供绿能,又能催生产业链上下游创造营收和工作岗位。

第二个重则代表重点工程,像是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既关系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带动营造业蓬勃发展。

计划大力发展内需经济,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在某些“有趣”的领域下功夫。

首先,是文化旅游业,可能的场景是人们漫步古巷,感受千年文化底蕴; 或是奔赴自然景区,领略鬼斧神工,一路吃喝玩乐、买纪念品,消费水涨船高。

其次,是特殊的“首发经济”,各大品牌把最新产品、技术、服务率先展示,追新一族或将蜂拥而至,围着新品探究尝试,人气满满订单不断,周边酒店、餐厅跟着火爆。

而在寒冬里,冰雪经济也被设计成内需消费的一把火。 滑雪场变游乐园,大人小孩驰骋雪道,累了吃碗热汤面、小火锅,逛逛冰雪嘉年华,添购冰雪小玩意。 雪具租赁、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都有得赚,冬季消费热度直线飙升。

另外,银发经济也不容小觑,近三亿人口、65岁以上的中国银发族,可是“隐藏版消费大军”。 打造舒适养老社区,配套老年大学、康复中心、特色餐厅等,子女乐意掏钱,一连串消费链被激活。

确实,中国经济棘手弊病众多,财富缩水侵蚀民众购买力,使得日常消费市场阴霾重重; 产业受到关税壁垒、美国制裁及他国反倾销反补贴,致使外资却步、大厂裁员艰苦求生; 再加上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给中央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根基尚在,人口基数高达14亿,内需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并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在国际标准的158个产业中,有251家攻占了世界十强企业。 再者,北京也不断调整政策,通过一系列刺激方案提振经济。

接下来便是观察“扩大内需2025”带动的消费力够不够多? 够不够填补之前政策留下的亏损缺口、让经济形势好转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8 03:20 AM , Processed in 0.0447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