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点位于元朝大都皇宫南面,然而北京故宫并没有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建构,宫殿和宫墙均是重新建造,设计师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师蒯祥。故宫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1924年逊帝迁出故宫的五百余年,明、清两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经居住于此。 说到故宫,故宫有两大怪,一是诺大的紫禁城里没有一根烟囱;二是,故宫9999间半宫殿,却没有一间厕所。没有厕所,皇上、皇后、嫔妃、大小太监、老少宫女等一干人等是怎么上厕所的呢?尤其是,遇上内急时,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大罗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故宫没有厕所的原因。 1.将厕所设在房间里,容易臭气熏天。 在当时的环境中,排污设施落后,没有水冲式马桶,如果将厕所设在房间,防范措施做得再好,也容易臭气熏天,如此一来,高高在上的皇上、皇后以及后宫嫔妃们,岂能愿意闻这气味? 2.传统建筑格局里,没有在房间留设厕所的习惯 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我们农村的家庭院落,都没有在建筑内留设厕所的习惯,一般是将厕所设在院子的西南角或者东北角。因此,讲究传统布局的故宫,纵然有9999间半房屋,也不会在房间内留设厕所。那么,皇上、皇后、嫔妃们是怎么上厕所的呢? 清代皇宫里,虽然没有厕所,但是,有“净房”,这是专门存放便器的地方。而便器就是众皇室成员和宫女太监解手的工具。比如,大便时,要用装满炭灰的便盆,解完后,要用碳灰盖住;小便时,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就行了。不过,上“净房”是非常讲究的,身份尊卑不同,所用的净房配置不同,甚至,连名字都不同。
皇上和嫔妃们使用的“官房”,由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就可以了。说起官房,做工非常巧妙。皇上和嫔妃们使用的官房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椭圆形的。这两种样式的官房根据材质不同,做工又不尽相同,主要有木、锡或瓷做成。木质的官房是长方形的,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装着软和的衬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为了防止污物渗漏,这种木质官房的便盆里面,都装着锡质内里。 锡质官房也是椭圆形的,盆上有木盖,要与便凳配合使用。 说起便凳,也是非常的讲究,后面安着靠背,周围包着软衬,坐在上面,犹如今天的豪华大沙发一般,非常舒服。 以慈禧太后“出恭”为例,当太后,要传官房时,几个宫女就要立马去准备,其中,一个要去叫管官房的太监,另一个要去拿铺垫,还有一个要去拿手纸。 至于太后使用的官房,更是别具一格。 太后的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是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肚子就是便盆,尾巴是后把手,下颚是前把手,壁虎的嘴里就是放手纸的地方。 太后传官房后,保管官房的太监要在官房里放好干松香木细未,然后,用绣着云龙的黄布包裹好,再用头顶着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 在门外,太监给太监请安后,打开黄布,取出官房,由宫女送进太后的寝宫里,寝宫里的角落里,留设一处净房,专为解手使用。 太后解决完后,宫女再用双手捧着官房送到寝宫门外,交给太监,太监再次用黄布包好,之后,用头顶着送出去,然后,清除完污物,擦洗干净,再次放入干松香木细未,以便下次使用。 2. 宫女、太监等下人的便器叫“便盆” 宫女和太监也有专门的净房,通常是在宫院配房的小屋内,这种小屋里有恭桶、茅凳、便盆和灰槽等工具。 宫女和太监使用后,要把污物清洗干净,并把便盆放在茅凳下,以便下一位使用。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9 01:26 AM , Processed in 0.0455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