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耶鲁官方披露了一则重磅信息: 从今年秋季入学起,每年将增加100个本科新生名额,本届招生人数将达到1650人,最终本科入读人数将达到6600人。 这是耶鲁大学1969年以来的第三次扩招。如同耶鲁校长Maurie McInnis说: “此次扩招是耶鲁本科学院在扩大来自全国以及全球学生教育机会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也引人注目: 耶鲁官方数据显示,今年2025Fall共收到6754份早申,比去年降低14%,美国本土学生仅减少9%,国际学生数量则减少了30%。 而且给精英名校的财政拨款在迅速减少,大头收入的捐赠也在下降,不少藤校纷纷跳出来“哭穷”。 一边是申请人数减少,一边则是扩招,一边是“没钱了”,中国又是不少美国藤校的第一大生源国如耶鲁,上藤校的机会真的来了?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耶鲁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有过两次扩招,每次扩招都是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带来的结果。 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在其长达268年的历史中一直只招收男性,直到1969年,当年,女性主义运动席卷全国,推动了全美社会思潮的变迁。 与此同时,其他藤校如哈佛、康奈尔和布朗大学已率先实行男女同校。1968年,耶鲁发现超过40%的申请者最终入学了哈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哈佛的男女同校环境吸引了更多男性学生。 面临着生存危机的耶鲁,为了维持自身作为顶级高等学府的地位,必须行动起来了。 于是,第一次扩招来了:1969年秋季耶鲁首次招收女性本科生,最早接受精英高等教育的她们大多也成为了当今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 耶鲁向女性打开成为了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从女性学生只是“男人村”的点缀到迎来了首位女性校长,耶鲁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让其享誉全球。 进入21世纪,耶鲁招生人数也随着申请人数有些许上升,仍始终维持极小规模的本科生体量,从而实现师生比极高的课堂,以保证精英的博雅教育。 从2010年至2016年,学校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1300人左右。直到2017年迎来了第二次扩招。 当年申请人数史无前例达到了最高峰,耶鲁的财务情况也极为良好,于是耶宣布新增了两个住宿学院Benjamin Franklin学院和Pauli Murray学院,可以容纳更多学生,所以增加了约15%的本科招生名额,每年学生人数增加到1550人左右。 此后八年,申请人数越来越多,录取率也逐年下降,每年都跌至冰点。 就以去年录取率为例,2024届录取率降到了 3.7%,创了历史新低。 还有个有趣的信息是,这是平权法案后的首届学生,新生报告显示,亚裔比例从去年的30%下降到24%,白人学生和其他族裔差距继续拉大,比例从去年的42%上升到46%。 同时,耶鲁还是采用Need-Blind的学校,在申请过程中不看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旦拿到录取,不管家庭收入情况如何,学校都会提供经济援助供学生完成学业。 每次耶鲁的扩招都踩中了时代脉搏。 这一次针对本科生的扩招,或许也是如此。 ■耶鲁首位女性校长 在刚过去的2024早申发榜季里,我们发现,藤校招生竟然在回暖!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藤校录取学生人数在增加,藤校并没有抛弃中国学生,甚至在变得更友好。 按照往年数据,耶鲁每届在国内招生人数大约在15人。从当届早申来看,耶鲁发了9个offer,比去年新增3人,或许常规轮会有更多学生被录取。 就以耶鲁为例,去年早申录取了6个人,今年则是9个人。 令人想不到的是,大学的申请人数在减少。 耶鲁官方发布了最新一届的早申数据,发现2025Fall共收到6754份早申,比去年降低14%。其中美国本土学生申请量减少9%。国际学生恐怕是最大主因,数量减少了30%, 所以,扩招原因有很多。 其一,“多元化的预期。” 去年2月,耶鲁宣布:2025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必须提交标化成绩,但可以用IB/AP等成绩取代SAT/ACT成绩(👉耶鲁刚官宣一个新动作,让美国教育圈吵翻了天), 不过,校方回应表示:“这完全符合我们在改变标化考试政策后的预期”。 在标化考试之外,耶鲁始终在推进“多元化”,通过扩招或许能找到更多的不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 ■耶鲁历年早申申请人数 第二个原因,抢优秀学生! 耶鲁校报对541名新生学生进行调查,约有一半的受访学生至少被其他一所藤校、杜克、MIT或斯坦福录取。 其中,75%的学生第一选择是耶鲁,这还是入学学生的调查,可想而知那些拿到录取却没有来的学生里,有更多被其他同等名校吸走了。 学生们还表示,除耶鲁外,MIT和斯坦福是最受欢迎的选择。 曾有媒体报道,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两所与科技更接轨,也更硬核的学校,已经取代哈佛、耶鲁成为新生代的首选。 同时,今年同样推崇博雅教育的芝大独创了ED0来抢学生(戳👉🏻芝大ED0刚录取了两个中国学生,透露出3个信号),也打乱了一些牛娃的申请节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须释放更多信号给优秀的学生,比如发出likely letter,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牛娃的录取率也是之一。 毕竟,耶鲁国际学生占比11%,来自全球55个国家,前四国际学生来源国家是中国、英国、加拿大和乌克兰,咱们是耶鲁的第一大生源国。 最后一个原因,也许是提前布局,应对新时代下的变化。 ■耶鲁大学历史上来自国内的最大一笔捐赠来自毕业生蔡崇信。 从去年初起,包括福布斯在内的多家媒体密切紧盯大学的财报,让不少大学卷入了“破产”传言。 3个月前,布朗大学在校报宣布出现了4600万美元的结构性赤字。虽然只占大学总运营预算的3%,但如果不进行干预,到明年就会增长到9000多万美元,可能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简单来说,美国大学的收入主要来自五大块: 1.捐赠和捐赠投资收入。 (注意不是捐赠本身,而是捐赠基金的投资性收益) 2.附属医院的收入 3.财政拨款,公立大学为主。 4.学费收入 5.横向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 去年开始,名校处理巴/以冲突的立场问题得罪了不少大捐赠者,包括哈佛都损失了亿万富翁的捐赠。 哈佛最新季度捐款下降了15%,损失了2亿美金,一直在四处为钱奔走的校长Garber公开表示:“对今年的筹款数据感到失望”。 捐赠不给力,拨款也在缩减,随着美国新总统上台,这日子是更加不好过了。 先是1月21日行政命令要求终止“非法”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DEI),虽然经过几天的混乱和法律纠纷后,两名法官介入,撤销了冻结令,但这并没有减轻担忧。 而到了2月8日,更加雪上加霜的消息来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把其向大学提供的补助金中“间接成本”的报销上限设定为 15%。大学会依靠间接成本的补偿来支付这些费用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补偿被大幅度削减,将可能造成巨大的预算缺口。 NIH还直接点名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目前联邦拨款间接成本率超过60%的机构。而NIH 的平均间接成本率一直为 27%-28%,可以想象一下将报销上限降至15%后,这些大学将会少多少补助。 此举一出,又一次震惊了学术研究界,因为有的大学可能一下子损失数十亿美元的资助。 ■暑假在耶鲁访校,都被学校的美惊呆了,今年也即将开启招募。 很多人会问,美国大学开销都奔入十万美元俱乐部了,怎么还会缺钱呢? 或许从布朗大学可以一窥究竟。 《先驱报》报道,赤字是由于布朗大学“努力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所领先的研究机构,而不是一所文理学院”,这样的目标导致学校的学术重点与研究机构对齐,但财务模式还是没有改过来,依然严重依赖本科生学费来维持其成本。 正如布朗大学的教务长和负责财务与行政的执行副校长写道,“本科生人数稳定、经济援助增加以及工资上涨是造成赤字的一些关键因素”。 其实,美国藤校都是非营利性机构,培养本科生基本都是“亏钱”的。 如耶鲁最新数据报告显示,2028届中,58%的本科生获得基于需求(need-based)的财务援助,以及25%的学生获得联邦佩尔助学金。 但是更多优秀的本科生校友的影响之深远,有经济维度的,也有声誉维度的。有了更多声誉,就有了更多想象空间,比如布朗就打算削减博士经费,增加研究生人数来减少赤字。 ■大学的钱花哪儿了? 至于中国学生会不会吃上这波本科红利?—— 从绝对数值来看,当然会提高录取的概率,窗口打开了就有了更多挤进去的可能。 美国大学需要中国学生,源自需要新钱New Money、多元视角和新的叙事方法。 理解名校逻辑、愿意捐赠、支付得起学费的精英或中产家庭有更多的机会,那些努力利用周边资源靠美国大学去改变命运的阶层,亦是如此。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13 06:42 AM , Processed in 0.0465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