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饭桌上,“六小龙”,DeepSeek,杭州,成了绕不开的热议话题。来自国际上的关注,国内南京等地的追问与反思,带动了舆论一拨又一拨讨论高潮。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形形色色的DeepSeek概念股一路飙升,有的股票短短数日内已经翻了几倍。尽管有些上市公司澄清,跟DeepSeek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持股或合作关系,但市场热度并未因此而消退。 最新消息,不光是多地“新春第一课”聚焦DeepSeek,一些地方政务系统开始部署接入DeepSeek,连自己拥有大模型的科技大厂腾讯,也正在灰度测试接入DeepSeek。要知道,当年ChatGPT横空出世时,腾讯可是国内寥寥几家可能做出中国版 ChatGPT 的大厂之一。 总而言之,这一拨关于DeepSeek的热议,已经被抬到了“国运”的高度,DeepSeek乃至其诞生地杭州也被架上了“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西方科技界”的神坛。 那么,面对来自全球的关注与热议,DeepSeek和杭州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自处? 作为一个在杭州工作生活了近 20 年的“老杭漂”,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几天,我也有意识地请教了一些杭州的朋友,他们的观点竟然出奇一致,大家普遍觉得,这次对杭州捧得过了,要保持清醒。 而这也正是我想说的,不管外面怎么捧,杭州自己不能飘。
为什么DeepSeek出现在杭州?这个题目近来已有无数人解答,官方的、民间的,都有各自的说法。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杭州六小龙”的崛起离不开来自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政府支持方面,包括了一套良好的人才政策,对创新企业的补贴,以及对创业失败的宽容(长期主义)等等。而在营商环境方面,杭州官方所说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这些优势,其实可以归结为“对创新企业友好”一句话。只要你敢于创新,政府不仅给钱给地给政策,而且耐得住性子,静待花开,不会急功近利地要求马上就要有成效。 但是发现没有,对创新企业友好,是杭州科技创新能出成果的一个原因,更是一个结果。在这背后,还需要有更深厚的底层逻辑,这就是,对初创企业友好。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对科技企业友好,要钱有钱、要服务有服务,非但难以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而且会出现厚此薄彼的不公平营商环境。 所以,杭州更值得为人称道的是,不仅对科技创新企业友好,而且对各种初创企业友好,对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友好。 对此,我有一点体会。比如本公号的公司主体在上海,但因为运营团队在杭州,几年前在杭州也注册了一个公司。注册时并不需要跑窗口去办各种手续,这肯定不用说了,在成立的这几年里,涉及各种变更和申请事项,也都是在网上办理的。 毫不夸张地说,从公司成立到现在,我几乎没与任何部门打过交道,除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每年会来登记场所和人员是否发生变化,平时从未有其他部门上门“找麻烦”。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你公司太小了,不值得引起人家的关注。这么说好像有点道理,但不管企业有多小,在杭州都能够获得基本平等的对待,这就是很重要的营商环境支持。 如果普通企业都不能安心于经营,创新型企业就一定能够得到另眼相待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后来做出成果的创新企业,一开始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企业,政府部门又怎么能够慧眼识珠,从大量市场主体中找出来,精准地进行扶持? 因此,只有营造对所有企业都友好的营商环境,才可能真正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友好。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杭州拥有良好的人才政策,也被当作“六小龙”崛起的重要经验。这当然是不错的。 实际上,杭州多年前就有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后来在“抢人大战”中又升级成了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政策,不同类别人才在购(租)房、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方面享有不同的福利待遇。比如被评为D类人才的话,便可享受 100 万元的购房补贴。 这套机制已经运行几年时间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如杭州网红旅游博主“小黑”就不止一次在他的抖音里说:哪个地方会把导游当作高层次人才,还给购房补贴的?他对杭州的满意度,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作为“老杭漂”,早在近 20 年前,我就体会过类似待遇。 2006 年初我从上海东方早报离职,准备到杭州求职。作为一个没有正式大学文凭(准确说只有高中毕业证书)的求职者,要在杭州找一份文字工作并不容易。但在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女士的引荐下(当时连杨总的面都没见过),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晴看了我的简历和作品,经开会讨论后,决定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破格招录我。 后来,我在杭州日报从评论员干到首席评论员、评论部主任,都有不少打破惯例的地方。多年后,我才从几位当时主事者那里了解到背后的不易之处。 把人才当人才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打破对人才的传统定义,不拘一格、不唯学历地用好人才。 同样的,杭州产生科创“六小龙”,固然离不开针对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但这也只是一个面向。杭州对科技人才友好的背后,不光是对人才友好,还要对所有打工人友好。 这么讲吧,梁文锋等“六小龙”的创始人当然是稀缺的,但光有梁文锋肯定打造不出如此强大的DeepSeek,还要靠从天南海北汇聚来的其他科技人才和普通打工人。如果一个地方只留得住梁文锋,却留不住广大的科技人员和打工人,梁文锋再牛,也只能望洋兴叹。 所以,杭州更值得学习的还不全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各种引进和激励政策(其他城市其实也有相应人才政策),而是对年轻人和普通打工人的帮助和激励政策。 在这方面,杭州既有针对高校应届本科生、硕士、博士的补贴政策,也有让年轻人感到暖心的“春雨计划”、“青荷驿站”。来杭州打工的年轻人,在微信上简单申请就可以享受不超过7天的免费住宿,这对刚踏上杭州的年轻人来讲,感受到的不光是实实在在的便利,而是一座城市的温情。 从求职、入职到打工、创业,杭州都有相应的补贴和扶持政策,这才是杭州取得今天成绩的一个重要法宝。或者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人才激励和创业生态下,才有可能诞生更多的“梁文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企业。
既然“六小龙”的崛起离不开杭州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扶持,那就需要一整套运作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在这方面,杭州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最多跑一次”(已升级为“一次不用跑”)的政务服务体系。实际上,“最多跑一次”背后是“一网通办”等技术支撑,杭州或者说浙江是国内率先推出的不错,但如今许多地方也能够做到。 无论是技术还是服务,背后都需要坚实的理念支撑和落实执行,这才是造成不同地区在政务服务上有所落差的根本原因。 比如说近来被频繁提及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看似平淡,但要做到却何其困难。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只是把企业当作一只会下蛋的母鸡,又怎能指望它做到“无事不扰”?更可能的结果是,政府不光会盯着这只母鸡有没有下蛋,急起来了,“杀鸡取卵”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如果政府部门不能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做到尊重企业和市场,也就不可能做好政府服务。而在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务实精神的公务员队伍。 杭州政务服务的软硬件当然是过硬的,但杭州的公务员队伍,我指的是执行层面的干部和基层人员,无疑也是“立得住”的,这一点尤为关键。 在杭州生活多年,我对此也深有体会。正如上面所说,我是一个“老杭漂”,其实这并非调侃。这近20年来,我随时都可以把户口迁到杭州(当然现在更容易了),但我一直保留着“外地人”的身份。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在杭州没有觉得有任何不便。从工作调动到缴纳社保公积金,到日常生活,非杭州户口的身份从来没给我带来过什么麻烦。既然这样,我也就不急着把户口迁过来了。 前几天,我跟在基层工作的朋友聊起怎么看“六小龙”这件事,他开玩笑说“主要靠同行衬托”,但他转头又说,这跟杭州公职人员比较务实、有服务意识有关,大家的观念基本上是“企业日子越好过,我们的日子也越好”。 这是个大实话,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具备克制意识,有权不乱用,更不能滥用,否则服务意识无从谈起。 说到这里,不妨再提一件“小事”。几年前我在富阳区买了房,因为迟迟未交付,拖成了烂尾房。因为不急着住,这几年时间里我没多说啥。直到去年夏天,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在我个人号写篇文章,直接点名把富阳住建局“痛骂”了一通。 过后,住建局有个工作人员打电话来询问情况,始终都很客气,对我表示理解,也说明了工作推进的细节。我也知道,这事情很大程度上不能怪他们,但职责所系,这个锅肯定只能是他们背了。 让我意外的是,工作人员并没有让我删帖或修改文章,直到现在,房子交付了,文章还挂着。作为自媒体从业人员,我知道政府官员能做到这样克制,已经很不容易了。 房子交付后,办理产权证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因为是在网上办证,里头涉及一个契税优惠的选项,我不太清楚怎么算一套二套房,就随便填了,结果很快富阳那边就有人打电话告诉我,只有在富阳本地拥有二套房才算,我那样填就享受不到优惠了。对方让我重新申请,这样可以少交契税。 提到这些事例是想说,杭州的公职人员确实普遍具有务实与服务精神,这是和一个地方的市场和创新活力相匹配的政府气象。没有这种土壤和氛围,也产生不出“六小龙”这种具有高度创新的企业。
说了那么多杭州的好话,为什么我还要强调“杭州不能飘”呢? 其实很简单,凡事过犹不及,说多了杭州的优点,不仅容易让人飘飘然,而且可能因此产生虚骄意识,进而忽视潜在问题和自身短板。 前面讲的杭州的优点,更多是在总结一种“必然性”,但是,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都有其“偶然性”。杭州能够诞生“六小龙”,DeepSeek横空出世,也是如此。不能说,因为杭州出了“六小龙”,所以杭州必然会出“六小龙”。更不能因为“偶然性”难以捉摸,就去否定偶然性的存在。 具体地说,以DeepSeek为例,作为一个搞量化交易出身的公司,将兴趣转移到研究大模型,这本身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更凑巧的是,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因为业务需要,早在2021年就储备了大量英伟达高端GPU芯片,这为其打造大模型提供了可能性。要知道,这个时间点比ChatGPT正式发布的时间还早了至少一年。 彼时,梁文锋就能看到DeepSeek成功的必然性吗? 再说城市创新能力,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GDP占比28.8%,在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但这个排名是动态的,2023年杭州在创新能力排名中仍落后于南京,排名第五。尽管南京官方在反思“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但说实话,南京的创新能力水平不弱,二者差距微乎其微。 所以,别把人家的谦逊当作迷魂汤,把自己灌糊涂了。 而论经济实力,虽说南京稍逊杭州,但“最强地级市”苏州的GDP(2024年为2.67万亿元,排名第六)却高出杭州(2.19万亿元,排名第八)不少。同样是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成都的GDP(2.35万亿元,排名第七)也高于杭州,并且双方差距有所扩大。不知这些数据,是否能让杭州保持足够的清醒? 虽然“杭州六小龙”成为了闪耀无比的明星企业,但从企业本身来讲,其经营状况尚不乐观。作为大语言模型的业界“扛把子”,ChatGPT都还找不到持续盈利的模式,何况新鲜出炉的DeepSeek。尽管各种DeepSeek概念股借机炒作、股价飙升,但DeepSeek自身如何盈利,仍需进一步摸索和尝试。 “六小龙”的其他几家公司,除了正在准备港股IPO的群核科技,其他公司并未披露财务数据,而根据群核科技公开的财务数据,最近3年也都是亏损的。何况,“六小龙”在整个杭州经济体量中的占比肯定不高。 还有必要指出,杭州针对企业和人才的补贴,虽然体现了一座城市的魅力,也确实让许多外地公司和打工人艳羡不已,但政府补贴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政府补贴能救企业于危难,却也可能让有些企业养成“补贴依赖”,甚至不排除个别企业钻漏洞、骗补贴。 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扶持创新企业,并非杭州独有,但怎么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却非常考验一个地方的政府能力。稍有不慎,好经验也可能惹来各方非议。 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及的杭州优势,无论是营商环境也好、人才政策也罢,且不说并非不可复制的经验,充其量只能说是“杭州六小龙”崛起的助推器。 真正决定企业成败的,还在于企业本身的行动与抉择。企业创始人的创新精神、管理能力,都要比这些助推作用重要得多。缺少这些制度环境优势,企业可能会艰难一些,但不见得就不能取得创新成果。 说白了,政府做好政务服务,对创新企业进行补贴和扶持,这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但决定一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终究还是要靠企业自身以及市场的力量。 这样来看,也就明白我为什么要说“杭州不能飘”了。 杭州是一座对企业有温情的城市,杭州出了“六小龙”,当然值得高兴,也值得好好总结,但不能因为外界的各种吹捧而兴奋过头,自己飘了起来。这样反而丢失了杭州人低调、务实的本色,也不利于杭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继续破局与突围。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18 04:52 PM , Processed in 0.0444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