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学期开学不久,部分孩子已经出现了不适状况: 肚子痛、恶心呕吐、入睡困难,甚至性情大变...... 很多家长不以为意,认为是“装的”,矫情,逃避上学。实际上这是病:开学焦虑症。 数据显示,开学前一周,中小学生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高达60%。 开学成了孩子的“渡劫日”。 这些焦虑的孩子,很可能会为抑郁症比例贡献分子。 近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澄清:中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大概2%左右。 虽然只有2%,但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也意味着有300多万青少年被抑郁症折磨。 而且,抑郁症的诊断主要靠看外表现象,如果患者故意隐瞒等(比如有种“微笑型抑郁症”),诊断就会出错。 而目前抑郁症就诊比例仅为9.5%左右。 有种逻辑是,不去医院看病的,就没毛病。 更可怕的是,年轻人正面临一种新的困境——空心病。 早在2016年,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面临着类似一种“空心病”的的困境: 他们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被剥夺,生活失去了价值。 空心病与抑郁症同属心理疾病,但有本质差异。 抑郁症属于临床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紊乱等躯体症状,以及自责绝望甚至求死等极端情绪。 空心病从症状上可能符合抑郁症诊断,但表现不明显,能完成学习、工作甚至表现优异,但内心空洞,生无可恋。 抑郁症患者如同被困在黑暗房间,但渴望被治愈,渴望走出黑暗。 而空心病人群却像置身白茫茫的雪原,内心空洞,在光明中迷失方向。 抑郁症是不分年龄阶段的,但是空心病多发于刚成年的人身上: 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得过旦过 找不到同类人觉得没人了解我 没有浓烈的爱与恨,也没有努力想要接近的人 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但依旧无法打起精神 在喧闹的快乐后,感觉更加疲惫 对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抑郁症是“心理流感”,空心病则是“灵魂失重”。 “空心病”更青睐“别人家的孩子”? 徐凯文教授在2016年发布了一组统计数据: 在北京大学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普罗大众更难以理解,这群“别人家的孩子”,条件优渥,成长顺利,满载赞誉,未来不可限量,为什么还会丢失了人生的意义? 因为职业关系,徐凯文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是他提出“空心病”的样本基础。 而广义上的“空心病”人群可以指基本符合上述症状,但不一定成绩很优秀、表现很突出的群体。 “空心病”易得却难治 有一组数据说,中国的青年人群当中,78.4%的被调查者处于心理损耗的状态,抱怨心好累。而其中21.7%的被调查者处于较为严重的“空心”状态。 很多“空心病”个体接受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但都没有效果。 徐凯文教授也因此认为生物学因素并不是“空心病”的主要因素。 连死亡都是“平静”的 20年前,自杀者往往会有某些迹象,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孩子在离世前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们甚至在自杀前一天还正常吃饭、考试,与同伴谈笑风生,第二天却突然消失。 陷入存在性危机,好比失去动力的船只,随时可能被风浪吞噬。 更可怕的是,这种虚无感具有传染性,正在解构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石。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6岁的女儿对我说:我没什么可期待的了。 不期待上学,也不期待回家,什么都不期待。 答案也许藏在她的一天生活中—— 每天6点50起床到5点20放学,课间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除了体育课不能出教学楼。 在这简短的、紧凑的、却又漫长的将近14个小时中,能找到什么“期待”吗?更何况是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呢? 新浪财经报道,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日均接待量300人,全年人满为患。 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中小学学生厌学率已经超过70%。 这些厌学的群体,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学渣”,几乎席卷了包括学霸在内的所有人。 有一个自杀未遂的北大状元,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但是这个学生却对心理咨询师说: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我经常感到恐惧,19年来,我也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有多少孩子面无表情?拿着笔答题的孩子,有多少生无可恋—— “我没什么期待的”! 几年前,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团队调查30多万中国中小学生,发现很多孩子出现“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社交无能力、对真实的世界无兴趣、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彭凯平说:“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知乎上的一个回答获得了上万的点赞: 从来没人教你友谊破裂,家庭不和睦,感情受挫,亲人离世,宠物生病,遇到创伤,被欺凌,抑郁,焦虑,孤独,寂寞,压力大时该怎么办。 不愁吃穿,满黑板的公式和文字,知道发烧了吃药,成绩差了恶补,唯独没有人把你的情感生存当回事。 这个回答道出了多少学子的心声! 当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你如果考上985,你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当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你如果在大城市买房落户,你就可以生活得舒服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才是幸福。 很多家长不理解,现在的小孩精神压力哪里来的这么大?怎么这么脆皮?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生命力”这一概念,指出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捕获生命力”。 通过无止尽的上课、刷题、考试等捕获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及意义赋予能力,只是为了获得高分。这种“捕获”是无声的、巨大的,又是持续不断的。 而推动它的这双手,恰恰是“为你好”的成人! 成人把自己的价值观、过去的认知灌输给孩子,却忘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的需求。 很多孩子成长的过程收到的信息都是:如果那样你就很好,就叫成功了。 很多孩子就这样活成了别人期望中的好的样子,却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 而事实上,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从“生存竞争”到“意义追寻”的文明跃迁。 梁文锋、王兴兴、饺子导演这些年轻人的成功告诉我们: 成功的意义已经重新定义,教育的底层逻辑已经颠覆。 建立在恐吓和制造焦虑的基础上的教育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有天赋的孩子。 当我们不再用KPI衡量灵魂的丰盈程度,当成功学让位于生命哲学,那些在意义荒原上徘徊的年轻人,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防治空心病不仅是对个体的救赎,更是文明存续的必修课。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22 02:30 AM , Processed in 0.0449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