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不结婚的时代,意味着什么?

2025-2-23 03:04 PM| 发布者: 览宋撮咙馐| 查看: 89| 评论: 0

结婚越来越不流行了。

中国结婚率降至历史低点,2024年仅有610.6万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距离2013年的1346.9万可以说腰斩,而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或许,结婚理由千千万万,不结婚的理由同样如此,重要的是背后趋势。

事实上,结婚人数减少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按照统计,全球近9成人口居住在结婚率下降的国家。

在我们谈论人们为何不愿意结婚的时候,也许应该回顾一下人们为何结婚。相爱当然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年龄到了也是很合理的动机,“大家都这样”更是一种习惯性从众心理。结婚与否,本质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风险管理决策。在过去,结婚是两个人携手抵御社会风险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尤其是一夫一妻制,源自欧洲宗教传统,可以说它深深植根于古老习俗和过往的历史传统之中。

如今,婚姻的必要性大为降低。一个人选择不结婚,在城市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衣食住行都能外包解决,各种上门服务解决了从身体到灵魂的需求,最大的不便无非亲朋好友催婚。从宏观而言,社会上对不结婚者的理解也越来越高。就像今年春节,关于催婚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少了许多,因为大家逐渐意识到,结婚是个人选择。

中国早在几年前就悄然迈入“单身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自生活,早在2022年,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了2.4亿。这种变化看似新鲜,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形势导致的变化。几年前,徐瑾经济人专栏就说过,结婚会成为一种奢侈品。所谓奢侈品,并非人人都能拥有的必需品,而是需要有一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且富有特殊意义。这种情况,在日本经济萧条时代,已经先行一步。

婚姻不仅是情感安排,更是一种经济安排。不结婚,也是因为结婚更贵了。

婚礼进行曲的道路,往往少不了金钱的声音,甚至有人发明一个流行词,因婚致贫。婚礼费用、彩礼支出等相关开支不低,按照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当年结婚平均成本为33.04万元,而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万。

更不用说,中国人喜欢说成家立业,婚姻中房子更是重要因素。有人调侃,过去结婚是两个人开小卖部,如今是两个人开上市公司。这话不假,毕竟在一线城市一套体面婚房,可能是抵得过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即使在农村找对象,要求在县城配置大几十万的房产不是过分要求。

高昂的结婚成本,尤其是房价,常常让许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然而,近年来全国房价普遍下跌,按常理结婚率应该有所上升,但现实却并非如此。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个朴素的经济规律:房价是社会财富的一种体现,房价过低往往意味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人们是否选择结婚,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状态、事业发展和情感需求,而非仅仅是经济成本。而且,经济成本也不仅仅局限于房价,未来的职业前景和现金流状况同样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结婚率降低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结果,也是未来趋势的一个指标。

不结婚的时代,意味着什么?

当大家担忧结婚率降低的时候,到底在担忧什么?是担忧情感还是担忧经济?毕竟,一些人来说,婚姻意味着爱情,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婚姻意味着孩子。

可见,结婚率降低,与之挂钩的是出生率的低迷,中国近些年出生人口都低于1000万,可能指向了更晦暗的经济未来,担忧消费降低、社会养老压力增大,进而引发社会观念变化和社会稳定性挑战。

诚然,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对于结婚和生育,不能惩罚单身或不生育的人,只能通过鼓励的方式来引导。

谈鼓励生育已有多时,然而收效甚微,本质上是没有真心实意地给予切实收益。有孩子的家庭仅仅享受一些个税抵扣。大家常说鼓励没用,可连基本的鼓励都没有,又怎会有好结果呢?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湖北省某县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后,2024年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达17%,多年来首次实现出生率由降转增。其鼓励力度相当大,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获得补贴,多孩家庭购房也有补贴。比如购买一套80平的新房,家庭只需再贴补8万块钱。

诚然,从该县的实践可以看出,鼓励生育并非完全无用。但是,这个案例能否推而广之?这其中存在一定特殊因素,比如,最核心的因素,钱从哪里来?湖北省的这个县并非富裕地区,很多资金来源于转移支付。在看待社会福利问题时,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支出,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资金就至关重要。就像我们倡导鼓励消费,可在现实中,私企员工很可能面临失业和降薪的困境,而很多公务员等体制内人员传来加薪甚至补发的小道消息。因此,若转移支付主要用在体制内公职人员身上,大家自然会有所不满。

甚至有人提出一种担心,转移支付如果将其用于鼓励生育,未来或许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小城市的人专注于结婚生育、享受生活,大城市的人则全力投入工作、拼搏经济。

不过,我觉得这些建议如今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纸上谈兵。补贴、转移支付、减税等举措值得鼓励,单单就监督支出以及资金效率这两点,稍微有点经济常识就知道其成本不菲,而且最终结果多半是惠及少数利益群体。如果真心愿意鼓励结婚与生育,最简单的减税完全可以加大力度,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

婚姻是复杂的,社会和人性也是。为婚姻不再成为爱情的承载物而哀伤,和坚持认为单身就代表进步一样浅薄。除了经济与出生率等因素,婚姻更意味着情感。

不过,如果回顾漫长的人类历史,婚姻与爱情并无对应关系,而是和经济阶层息息相关。如前所言,本质上是人们面对风险时的一种组合方式。

回顾婚姻与爱情的挂钩观念,在西方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开始萌芽,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门当户对是婚姻的前提。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在中国流行起来不过百年时间;而以恋爱为前提的婚姻,大多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成为共识。即便在当今社会,少数人似乎把婚姻视为改变阶层的途径,但实际上不少社会学研究发现,多数婚姻依旧遵循门当户对的原则,差距普遍不大。比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从2010-2018年的数据对比,户籍、地域匹配甚至外貌等传统门当户对观点仍占主导。

正因如此,现在的年轻人别说结婚,连恋爱都不想谈了。就像网友所言,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大家纷纷选择了“上香”。从个人需求角度而言,如今生活极为便利,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各种需求,也能通过短视频等渠道得到满足。

有人觉得过去为爱一个人奋不顾身的恋爱和婚姻方式十分浪漫,也有人觉得这是恋爱脑,实际上这两种看法,本质都是对爱情和婚姻的一种建构。人是观念的产物,毕竟,有的人适合家庭生活,有的人则未必。时至今日,人们的需求愈发精细,可婚姻带来的收益却不那么显著了。

人是复杂的,结婚的理由多种多样,不婚的原因多种多样。结婚率下降是长期趋势,和人口周期类似。这未必就是坏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主观感受未必那么重要,更重要是客观结果。很多时候,对于婚姻这种长期趋势,我们连原因都没搞清楚,又怎能轻易评判结果的好坏呢?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无论我们处于婚姻状态、恋爱状态,还是保持单身,在当下这个人工智能取得突破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他人是什么?自我又是什么?”倘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自由且开心,那么结婚、恋爱、爱情等,是与否,只要符合这一目标,便都是可行的。如此一来,单身与否、结婚与否、生育与否,其实都并非关键所在。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在实现人性自由的道路上,我们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以及通往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否能够更加多元、更加完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当下发生的一些变化,究竟是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23 06:18 PM , Processed in 0.0449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