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民企座谈会上,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也与会了,并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尽管没有安排发言。 此前,在总理李强主持的企业座谈会上,梁也出席了。 对一家AI大模型的初创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政治待遇。 它当然缘于这家初创企业开发的AI大模型震惊了科技界。 年初到现在,全球舆论一个热炒的话题便是DeepSeek的横空崛起,它很可能让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围剿破防。 关于DeepSeek的讨论太多,其中一个问题是,它的出现,是否预示着中国将突破在科技原创领域的瓶颈,打破中国人没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的成见。 很多人,包括中国科技界自己相当多的人,都对中国是否有原始创新的能力持悲观看法。 而DeepSeek的技术路径,极大增强了中国人对科技创新的信心,也让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一成见的正确性。 对中国原始创新的能力不看好,并非是要故意贬低中国人,而是有科技史的根据。 自英国科技史家李何塞在几十年前提出了他那个击中中国人灵魂的“李约瑟之问”,人们确实看到,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科技原创和基础理论上的成果,都没有写上中国人的名字,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至今只有一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人对科技的热情,不亚于西方,然而科技原创的突破,还是鲜见。 于是,人们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人把它归咎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说中国人强于形象思维,而弱于逻辑思维; 有人把它归咎于体制,说专制制度扼杀了创新。 这两种看法几乎成了习惯,特别是后者,人们的理解是,原始创新需要思想的自由,观念的大胆和开放,需要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而专制体制不允许思想的无拘无束,它需要的是整齐划一,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而形成对思想自由的钳制。 专制体制也害怕科技创新成果会触动统治者利益。 证之于中国历史,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产业的长期落后,导致工业技术水平的长期落后,制约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 人们看到在最近的10多年,要论政权的专制程度,比改革以来的多数时期都严重得多,但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在这10多年有一个井喷式的大爆发,包括在纯科学领域,中国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更不用讲在专利的申请数和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中国都数一数二。 显然,用制度原因是没法解释这个现象的。 除了科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之分,中国官方对科技人才、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可能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施以过多的意识形态限制外,合理的解释是,中国工业能力的强大,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对创新带来了促进作用。 从科技史来看,科技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多是产业和技术进步的结果。 一个国家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工业能力不强,政府和企业是不会有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投入研发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技术进步。 中国的产业和技术曾长期落后,一直到改革的初中期,都没有太大改变,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下,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少得可怜,这当然就不可能带动科技的大发展。 但如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规模比美德日三国加总还要多。 科技创新从来是在技术进步中,为因应工业发展,解决产业遇到的瓶颈而出现的。 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和强大的工业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需求来源和应用场景,也为快速实现各种科技创新提供了从设计、打样、开模、试制到大规模生产、不断迭代的强大支撑,如果从这个背景去看DeepSeek的崛起,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因此,有必要纠正中国人不能进行原始创新的习以为常认知。 DeepSeek这次代表中国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或许表明中国确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只差“临门一脚”。 当然,要突破“临门一脚”,也并非那么容易,这取决政权对创新需求的自由空间的压制(多少有所压制),和创新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两者之间,哪个在具体的创新中影响大一些。 中国虽然在科技原创上现在信心大增,然而,要打破原始创新的瓶颈,恐怕还要等待一段时间,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和更自由的探索氛围。 假如中国政府能够因势利导DeepSeek的鲶鱼效应,或许会加速这个突破过程。 |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www.66.ca
GMT-5, 2025-2-23 07:08 PM , Processed in 0.0463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